刘明亮 黄 筠 高彩霞
(1.国际关系学院体育美育教研部,北京 100091;2.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北京 100091)
短兵与击剑之文化比较研究
刘明亮1黄 筠2高彩霞1
(1.国际关系学院体育美育教研部,北京 100091;2.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北京 100091)
中国短兵和西洋击剑作为类似的对抗性运动项目,由于起源发展、文化传统、技术特点、比赛规则、场地装束、健身价值和推广模式上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二者不同的发展程度。挖掘短兵中的传统文化,丰富技击技法,规范武术礼节,完善技击对抗规则,努力提高比赛的规范性、竞技性和观赏性,从而促进中国短兵蓬勃发展,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中国短兵 击剑 体育文化 比较研究
武术短兵运动,是一种两人手持特制短兵器械相互击刺搏打的,极具中华传统武术特色的对抗性项目。1979年以来,随着国内“武术热”的兴起,原国家体委决定对短兵运动项目进行挖掘研究,并将其列入了武术通用教材之中。近年来,短兵运动,在技术体系、场地、装束、器械、规则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而与之相类似的击剑运动却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因而,分析对比二者的不同,找出短兵运动现存问题,探寻其发展对策,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刀剑是构筑中国传统武术不可或缺的基石,刀剑文化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青铜时代,中华刀剑文化已开始孕育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斗剑之风盛行,并对击剑的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军事中刀剑的应用,社会各阶层对于刀剑的喜爱使得刀剑术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长盛不衰。民国初期,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西方近代体育理念的融入,使得一些武术人士提出了“武术科学化”的口号,推动武术的竞技化发展。1928年,短兵项目在继承了中国传统刀剑术的精髓,吸收借鉴了西洋击剑和日本剑道的技法后,成为国术考试的内容,正式成为武术比赛项目。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传统体育受到重视,短兵运动也重新得到发展。然而不久,由于武术特别重视套路的发展,许多对抗性项目受到冷落。1979年后,短兵运动在武汉和北京进行试点,但在1982年由于种种原因项目中断,直到2001年才又重新开展。2004年8月的首届全国武术短兵教练员培训班确定了统一的技术和规则,但由于规则和器械上仍存在问题,短兵的发展又被搁置。
击剑运动的发展比较顺利,它脱胎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化,从中世纪欧洲贵族的一对一剑术决斗演化而来。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成为主要军事力量,剑术、马术、枪术等成为骑士的必修课程。随着骑士文化的流行,击剑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之后击剑逐渐发展成为绅士之间高雅的运动。受到中世纪欧洲各国的重视,备受人们的推崇,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列强扩张传播于世界各地,并且于1896年成为首届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作为高雅的技击运动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为了推动击剑运动的发展,欧洲各国纷纷成立击剑协会,新型的剑和击剑服的设计出来,使得击剑运动更为安全,促进了击剑运动的发展。
相比之下,短兵运动的发展一波三折,历经坎坷,前几次发展都是只停留在了试验性探索阶段。近现代以来,政府对对抗性武术项目支持力度不足,民间习武之风的微弱,研习对抗性武术的武者中较少,短兵在民间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
短兵作为中国传统武术重要的竞技项目,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对抗性运动。现代短兵是在对我国传统武术短兵器刀、剑、鞭、锏等技法综合提炼的基础上,融入了日本剑道、西方击剑的技法,采纳西方体育的竞技方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的指导下,取各自之精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而发展起来的。然而,正是由于是个“混血儿”,短兵的文化内涵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界定。虽继承融合了中国古代刀剑技法,但却没有很好地融入中华武术所包含的哲理内涵。譬如,在短兵运动中,“站立式单手持兵”的对抗方式深受西方击剑影响,使得传统刀、剑、鞭等技术中的斩、挑、撩、架等技术动作受到限制,在实际运用上只有劈、刺两种技术动作能够发挥作用,难以体现传统武术灵活多变的特点。同时短兵运动对于传统礼节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礼仪是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的最好媒介,而现有的短兵礼节仅单单一个持剑礼,这并不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使其民间传播的文化底蕴严重不足。
而击剑将格斗冠以高雅之名,讲究骑士礼仪,结合优雅的动作和灵活的战术,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它更多地体现骑士文化和贵族文化的特点,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将两者逐渐融合,既体现了骑士敏捷矫健的身手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又展示了贵族优雅的绅士风度和高贵的气质。譬如双方交锋所行礼节为欧洲的骑士举剑式礼,以向对方敬礼致意。人们在击剑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西方竞技体育的精神,在追求胜利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意志,提升了公平竞争的意识。
击剑运动久远的历史以及其神秘典雅又惊险刺激的内在气质使其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得到很好的发展。而短兵作为我国的“国术”,却在文化层次上挖掘不足,不能充分地体现其鲜明的民族性和民族认同感。因而,今后短兵运动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当今的时代背景,挖掘以武德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遗产,注重礼法礼节上的完善,通过武德、武礼来充实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传统文化内涵,使人们在练习短兵的同时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技击文化。
由于中国短兵是由刀剑演化而来并充分运用了传统的刀剑攻防技术,不仅突出了技击内容,也保持了传统武术短兵剑、刀、鞭、锏等技法,因此“刀剑同体”的特性是中国短兵在技术特点上与击剑最大的不同。在技法上,包括基本姿势、进攻、防守和反击等:有提步、抢步、进步、退步、跃步、垫步、收步、闪步等多种步法,要求快、变、稳;进攻招式大体以劈、撩、点、崩、剪、挑、砍、斩、刺等九个招法为主,变化无穷;针对进攻技法,有防上、防左、防右、防左下、防右下以及提腿防下等多种防守方法,防守技法包括架、格、截、压、挂的接触防守和闪腕、闪步等非接触防守,共同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反击技法则是防守技法和进攻技法的有机组合。因此短兵运动在技法上的多样性以及实际对抗中的突变性使得其具有对抗上的快速性、灵活性以及智能性,不仅斗技斗力还斗智斗勇,特别讲究以智取胜,以巧取胜。其次,短兵进攻面大,除了后脑、咽喉和男子裆部等禁击部位,其他部位都有效,这使得短兵贴近中国剑法的真实面貌,贴近真实的搏斗场景,更具实用性,在生活中更具有实际的自卫和防身的作用。
同样,击剑作为直接对抗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具有动作快速、动作变化复杂、步伐移动快而频繁、攻防转换快、运用技战术错综复杂、对抗激烈、善于随机应变的特点。因此,它需要运动员在快速、复杂、多变的激烈对抗中具有纯熟的技战术,灵活协调的运动能力以及敏捷的思维。因而,击剑运动是技术与战术、速度与力量的较量与体现,快、狠、准、变作为一个整体影响着击剑比赛结果。
击剑基本技术的分类,按攻防体系来划分,可分为攻击性技术和防御性技术两大类。击剑分为花剑、重剑和佩剑,其区别在于它们的尺寸大小、重量、场地和击打有效部位不同,由此造成三者技法上各具特点。在花剑中只有剑尖刺中才有效,剑杆横击无效,有效击中部位是上身,攻击范围小加上本身轻巧,因而提倡简练快速的战术动作,对技术、战术尤为讲究;重剑也是完全的刺击武器,击中有效部位面积大(全身),并且一击至胜,因而强调高度的准确性,重视时机的选择;佩剑则以劈斩为主,也可刺,规定先命中对方腰部以上部位算得分,动作幅度较大,进攻速度快,威胁力强,突出动作的流畅与连贯,对运动员步法的灵活性和战术快速应变能力等要求高。相比而言,花剑更具运动性,重剑更需要技巧和准确性,佩剑速度快、更加灵活。但是三者都要求运动员通过手上用剑动作、脚步移动与身体姿势互相配合来实现各种攻防动作,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水平、战术风格。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尽管短兵和击剑同作为单手持械格斗项目的代表,对手臂和腕部的力量及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对手法、身法、步法之间的相互配合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两者在技法上相去甚远。击剑只有刺和劈两种技法,而短兵的进攻技法多样并变化无穷。由于场地为长方形,击剑中的步法较为单一,只准前后移动而不能左右移动,但节奏变化迅速,而短兵的圆形场地有利于多种步法的运用和变化,有利于双方的躲闪和周旋。击剑中只有重剑进攻范围较大,而短兵进攻面积大,能使选手充分发挥多种技术,也有利于鼓励全方位立体化打法的发展。因此,在技法上,短兵较击剑对运动员的约束更少,更具真实性和实战性。
然而,由于短兵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即使是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的选手,其技术专业水准也是良莠不齐,存在着技术动作单一化严重、动作技术含量不高、规范性不强、攻守体系严重失衡等诸多问题,同时在规则上也存在许多缺陷,严重制约了短兵的发展,使得这一中华武术技击之瑰宝只能徒有虚名。并且,与击剑错综复杂、有着完整完善的战术理论体系相比,短兵对于战术的研究尚未起步,多为“以牙还牙”的报复性打法,缺少基本的战术素养。因而,在日后的发展中,短兵运动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挖掘多种复合性的灵活多变的打法,在战术上苦下功夫,以发挥其真正的潜力。
在短兵坎坷的发展进程中,短兵规则的发展也不尽完善。1931年,中央国术馆颁布“国术比赛规则”,其中《击剑比赛细则》(当时短兵名为“击剑”,也称为“中国式击剑”,后由于刀剑同体的特点,便改称为“短兵”)开创了短兵比赛的规程先河,一直沿用到1953年,但是制定的较为粗糙,实际操作中遇到诸多问题。其后,《武术》1961年版和1983年版所保存的短兵规则对《细则》进行了修改,但是仍不严密。1980年10月,原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人员对短兵规则再次进行了实验性修改。至2004年8月全国首届武术短兵比赛才初步确立了统一的技术和规则。
1913年11月29日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击剑联合会,次年6月在通过了《击剑竞赛规则》,从而使击剑运动竞赛趋向公平合理。1931年,重剑比赛开始使用电动裁判器。之后花剑、佩剑比赛也相继开始采用电动裁判器。电动裁判器的发明是现代击剑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击剑比赛更加公平,同时推动击剑技术向更新的高度发展。
从规则上来比较,主要有以下不同:
(1)从赛制上来看,短兵规定三局两胜,击中三剑为一回合(注:1933年《细则》上规定);而在击剑中,一场比赛既有时间限制,也有剑数的限制,按规则,循环赛在四分钟内五次击中,淘汰赛在九分钟内十五次击中。因此击剑比赛时间短、节奏快,这迫使运动员必须在短时间内,采取积极主动、以我为主的方法进行攻防,采取果断快速的战术赢得比赛。这充分体现了击剑快速性和准确性。
(2)在有效打击部位上,花剑有效击中部位是上身,重剑击中有效部位包括全身,佩剑则为腰部以上部位,因此总体来说,击剑的有效攻击范围较小,使得击剑动作幅度较小,以刺中有效部位为目的,更强调准确度。而短兵的有效打击部位较击剑为广泛,除后脑、咽喉和男子裆部等禁击部位,其他部位都有效,这有利于提倡更为大胆、开放、多样的打法,如地毯式这种指上打下的打法,使得短兵动作幅度看上去更大,但也更容易暴露动作意图。
(3)在格斗类对抗项目中,击剑属于单手持器械进行格斗,并且规则规定不能换手持剑。不持剑的手不能参与进攻和防守或抓握电动器材与遮挡有效部位,因此这一形式特征造成的身体的非对称性或非均衡性是击剑技战术训练和体能训练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短兵的“单手持剑站立式”受到击剑很大影响,目前在比赛中多规定单手持剑,另一只手不能触及自己或对方,但是在一些院校训练过程中仍有单手、双手甚至换手持兵器的方法,打法上不仅有有站势、跳势,甚至还有地趟势打法。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运用双手剑法、换手剑法流传已久,是“以正合,以奇胜”,奇正转换、奇正相生相克的中国哲理的体现。可以说,以单手为主,兼容双手剑刀法、换手剑刀法,应是中国短兵技法的特色,也是不同于如击剑、日本剑道等其它剑法的标志之一。因而,笔者认为规则应该不局限于一种剑法的限定,应鼓励单双手剑法和换手剑法的并用,鼓励多种的综合立体的全方位打法,如有跳起的腾空打法、立式蹲式的打法、地趟式的滚翻卧地打法,有条件时甚至允许不持械手参与进攻和防守、夺兵器和用脚踢打、牵绊对方,同时规范连击和互击的规则,以突显中国剑法深厚的技术底蕴,增强短兵的观赏性、实战性、实用性。
从场地上来看,击剑场地是一个约2米宽、14米长的长方形,上有中线、开始线、警戒线和端线,选手在其上只能前后移动。击剑场地整洁美观、简单明了,使得裁判的负担和人数大大减少,也使观众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电视转播的效果。长方形场地缩小了选手们周旋的余地,迫使选手更为主动地作出动作,有利于加快比赛的节奏,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效果。相反地,现有的短兵场地为一块直径8米的圆形场地,选手们在场地内时而正面交锋,时而迂回周旋,伺机而发。圆形场地不仅体现了中国武术尚圆求变的哲学思想,还有利于选手们步法上的变化,使得比赛节奏有的放矢,更具悬念和真实性。
服装是项目的外包装,它凸显了项目的文明程度,而服装的颜色也展示了运动员的气质、风度,更是项目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短兵并没有统一的装束,选手们往往各自着装,并在外层套上护具,看上去十分杂乱,影响比赛的美观度。同时,目前对于护具也没有统一的规定,通常有护头、护胸、护裆和护腿,并且多用散打护具,并未有专门护具。而击剑选手着有统一专用的击剑服,均由防弹材料制成,同时必须穿戴覆盖有效部位的金属背心和全方位保护的金属面罩,确保了选手的安全。统一美观的击剑服大大展示了绅士风度和贵族的高雅,但较为昂贵的价格也制约了击剑的“平民化”。
从器械上来看,短兵实战格斗或比赛用的器械,是用藤条或竹片裹以棉絮和海绵,外包一层皮革制成的,制作简易,由于内有厚实而有弹性的海绵层,对打击力起到缓冲作用,因此安全可靠,便于练习者放开手脚,施展武技。相反重剑、花剑、佩剑的剑身为钢制,剑身前端包有绝缘物,现在多为电动以确保比赛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对器械上要求较高。由于剑身较细较软,比赛时运用甩剑抢点较为多见,但是在实战应有中缺乏真实性。
同时,击剑比赛中电动裁判器的使用确保了比赛的公平,更能反映比赛的实际状况。加之击剑比赛规定,互中时间超过各剑种设置的互中最高值,裁判器将不能显示击中信号,客观上推动了击剑技术向更高的高度发展,使得选手们在速度和准确性上有了新的追求。与之相反,短兵的判决多靠裁判的肉眼判决,由于双方互击迅速,无法分清谁先击打到对方,因此很多时候造成误判或者是互击无效。可以说,短兵中高科技的设备几乎没有得到运用。
与击剑这一“贵族”运动相比,短兵对场地、装束、器械的要求并不高,这便于短兵的练习,有利于短兵活动的开展。但是,场地的简单随意,装束的杂乱无章,器械上科学技术含量水平低,文化内涵的单薄,使得比赛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短兵的推广。所以,我们急需对短兵比赛进行重新包装,提升场地的人文底蕴,如圆形场地可以太极八卦图为底案,统一规范着装,加强装束的安全性能,提高器械的科技含量,使短兵比赛不断完善。
由于击剑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自然而然受到政府的重视,培养后备击剑人才成为一国取得击剑优势的关键。不论是国际国内各大赛事,还是世界各国众多的击剑馆、俱乐部,从上流社会到下层民众,从青少年学生到中老年人士,从专业运动员到业余爱好者……都深深地被击剑的优雅气质所吸引。
而短兵的推广目前只停留在少数高等体育院校,由于其项目上的不成熟也使得大多数的高等体育院校处于观望状态。如前文所述,新中国成立之后,短兵的发展多由政府主导,但出现了几次断层。1953年天津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上,短兵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复出,之后却由于强调套路被“打入冷宫”。1979年重启的短兵项目将短兵定位在试验阶段,在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试点。2004年8月西安体育学院举办了首届全国武术短兵教练员培训班,尽管在此次培训班上确定了统一的技术和规则,之后却由于规则和器械上仍存在问题,使得赛场上的局面十分混乱,短兵的发展也受到搁置,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民间,尽管有一些拳种、流派中不乏有使用剑、刀等短兵器的高手,但始终没有自身的道馆和学员,未能像击剑和日本剑道一样在民间系统地有组织地发展壮大起来,大多数民众对于短兵运动甚至闻所未闻,这些都严重制约短兵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出现了一些短兵教练员培训、研讨会、短兵比赛,但总体来看,练习者大多处于业余水平,打法上缺乏章法,使得短兵赛事既得不到媒体的重视,也得不到群众的欢迎和关注,其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通过与击剑的比较研究发现,短兵运动存在着优越的发展潜力,但在技术体系、场地、装束、器械、规则、推广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借鉴击剑发展的经验,我们对短兵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应注重导向作用,在高等院校开展短兵课程,加快培养短兵专业人才,加强对短兵及其推广的研究。
(2)规范短兵礼节,引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丰富短兵的民族文化含量,提升短兵的民族性。
(3)统一规范规则,鼓励单双手剑法和换手剑法的并用,鼓励多种的综合立体的全方位打法,规范和完善短兵的技术、战术体系。
(4)美化场地,提升场地的人文气息;统一规范着装,突出民族色彩;改进短兵器械、护具,加强其安全性能。
(5)挖掘并发展短兵的健身价值,提升短兵的知名度,激发群众研习的热情。
[1]黄 鹤,张延庆,赵志忠.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2]戴小平.武术短兵与击剑、剑道项目特色之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5).
[3]陈 玮,马振新.青少年击剑运动员运动兴趣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4]杜震城.击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J].体育科研,2007(6).
[5]戴小平,梁亚东.武术短兵竞赛存在问题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6]马贤达.中国短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7]王华峰.中国短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8]戴小平.中国短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王华锋等主编.短兵——刀剑实战技击法[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10]戴小平.高等体育院校推广武术短兵运动的价值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
[11]戴小平.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开设武术短兵课程的意义和可行性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Comparative Study on Culture between Wushu Short Weapon and Fencing
Liu Mingliang1Huang Jun2Gao Caixia3
(1.Department of Sport and Art,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Beijing 100091;2.InternationalPolitics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Beijing 100091)
Chinese short weapon has similarities with fencing,but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ces in origin,culture,skills,competition rules,costumes,fitness value and developing mode,they have different developing level.The study sugges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hort weapons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enriching their skills,regulating the competitions rules,perfect the etiquette of Wushu,improving the regulation,competi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short weapon matches.
Chinese short weapon fencing athletic culture comparative study
G85
A
1004—5643(2011)10—0029—04
1.刘明亮(1974~),男,讲师。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2.黄 筠(1990~),女,学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