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研究现状综述

2011-08-15 00:50曹龙飞
武术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套路竞技武术

邓 雷 曹龙飞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1168)

中国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研究现状综述

邓 雷 曹龙飞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1168)

中国武术具有深邃的东方文化底蕴,魅力享誉于世,然而其发展普及的过程却是曲折的。中国武术为逐步扩大其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不断重视改革自身元素,积极向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申请入项,除没能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外,现有武术世界杯赛、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等重大国际性比赛,中国武术为适应国际体育技能主导类项目比赛的竞赛需要,将武术套路比赛中加入难度动作,使之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中国武术模式——竞技武术。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关于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整理,在此综述的基础上,使读者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中国竞技武术训练成果研究的发展状况。

中国竞技武术 科学化训练 综述

1 前言

中国竞技武术作为一个在全世界普及范围较广的比赛项目,其赛事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各国体育部门、运动队的关注,继而促使各国体育部门和相关部门加大对武术运动队的建设和资金投入。世界各国体育部门为尽快使本国的武术运动在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好成绩,不断派送教练员和运动员来中国学习、训练,其最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竞技武术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2 国内关于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的研究现状

2.1 关于竞技武术运动员基本功训练的研究现状

蔡仲林,周之华(1999)指出,重视和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对于尽快准确地掌握武术技法,全面提高武术动作质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延长运动寿命,提高专项身体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陈照斌等(2002)认为,武术基础练习是以武术运动中具有共性的基础训练为内容,以获得和运用武术技法必备的各种能力为锻炼目的的一种运动形式。武术基本功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腿功、腰功、桩功三个训练方面,可以进行单式重复训练,也可以编成组合动作进行训练。林小美等(2008)在对儿童武术训练基础的研究中指出,儿童武术运动员的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主要包括肩、腰、腿的柔韧,上下肢的速度、爆发力,整体的灵敏、协调等基本素质以及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等各方面的训练,进行基本功训练有助于端正身体姿势,提高专项素质。曾子明(2002)将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分成腿功、跌打功、桩功、腰功四项功法训练,其最终的训练目的是一致的。武术基本功是初学者的入门功夫,更是武术教与学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器官功能都得到比较全面的提高,并能较快地发展武术运动的专项身体素质,为学习拳术和器械套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提高以及高难度动作的形成与发展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忽视基本功训练;更不可急于求成,直接进行武术套路技术的训练,运动员一旦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将对以后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很大障碍。

2.2 关于竞技武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现状

高谊(1999)在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研究时指出,专项力量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和关键,由武术运动技术的特殊性而决定的特殊力量,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科学地研究分析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所必须的专项力量,采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是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根本措施与手段。庄亚军等(2001)在对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下肢力量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时,应用Cybex等动肌力测试数据,确定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下肢等动肌肉力量特征,并以此作为运动员力量机能评价标准和指导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通过对武术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进行电刺激,观察电刺激对运动员的反应速度、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灵敏性五大素质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同时电刺激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对武术运动员综合素质影响最大,可以在武术运动员进行素质训练时选择采用。陆荣光(2002)认为速度素质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骨骼肌的快速收缩力,是武术运动员应具备的主要身体素质之一。孙杰(2002)对全国武术比赛武术运动员长拳演练中跳跃动作的图像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下肢伸肌群中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在发力瞬间协调性不高,运动员两侧肢体爆发力量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因此在训练中要重视发展弱侧肢体爆发力量协调性发力的训练,促使双侧肢体爆发力量得以协调发展。王俊云(2007)试用负重栏架收腹跳、专项踏跳板跳跃练习等训练方法与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弹跳力,效果较明显。毛浓选(2008)对少年武术运动员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对7-10岁的少年武术运动员和普通学生的协调能力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10岁少年武术运动员组协调能力发展水平整体高于普通学生组;7-9岁年龄段少年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增长速度比较快,9-10岁年龄段是协调能力发展平缓期;7-8岁年龄段是武术运动员听觉肢体协调能力和上下肢体协调能力的突增期,平均增长率在30%以上。有研究指出:少年儿童与成人相比关节活动范围大,软骨厚,肌肉水分含量高,关节内外的韧带较松弛,应根据这一生理解剖特点,在少年儿童时期是训练柔韧性的最佳时机。郎勇春(2004)研究指出,在发展某一部位柔韧性时,应让屈、伸肌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增进胯关节的韧带肌腱和相应的表皮组织等伸展性也是探求提高柔韧性的重要途径。杨静(2008)对武术运动员技术发展与柔韧性训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柔韧素质的发展最佳程度,不能以运动员能达到的最大程度来衡量,只要达到本专项运动技术的需求并略有储备即可。柔韧素质训练方法出现不当时,会使肌肉消极的被动拉长,肌肉弹性减少,导致肌肉的收缩力量受到负向影响,从而干扰力量素质的发展。杨方(2008)研究指出,武术套路的拳种繁多,演练风格迥异,而且动作的结构复杂,因此,对呼吸机能调节的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呼吸机能的调节好坏直接影响到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和临场发挥状态,所以呼吸机能的调节一直被认为是武术套路训练中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诸多研究成果表明,一名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必须要进行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性、柔韧性等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教练员和运动员要高度重视专项训练的作用,良好的专项身体素质是高质量完成武术套路中各种技术动作的重要保障。

2.3 关于竞技武术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研究现状

刘树军(1995)研究指出,影响武术运动员训练态度的主要因素,依影响程度的大小为:群体因素、自身因素、教练因素、社会因素、激励因素、竞赛因素等。高娅(1998)在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直接心理训练研究时认为,直接心理训练是赛前心理调节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运动心理学中的心理训练理论为依据,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临场前行为进行了程序化的规定,从而促使运动员在大赛前夕能消除干扰,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向,做到临场不乱,以确保最佳竞技水平的发挥。徐烈等(2005)对参加第九届全运会决赛的部分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虽然聪慧性与运动成绩呈显著性关系,但不应将其作为敏感性指标;而稳定性、世故性与运动成绩呈现正的曲线关系;而怀疑性与运动成绩呈现负的曲线关系。刘建国(2008)应用BT-LYR注意能力测试软件(1.0版)分别对高水平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运动员的注意能力特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明显高于高水平套路运动员,表现出项目差异性。刘宝玉(2006)在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情绪的心理训练进行研究时,运用环境适应训练法、呼吸冥想法、心理脱敏法、适度紧张调运法四种训练方法来对运动员的心境情绪进行调节,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曹庆华等通过对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武术套路锦标赛运动员采用CSAI-2问卷进行了相关测试,测试发现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在地区与成绩的主效应差异显著,地区与成绩的交互作用差异也显著。不同运动成绩的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刘海金等(2007)研究指出:运动员在完成难度动作上的失误仍占很大比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高。为了在比赛中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水平,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应加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随着竞技武术套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武术套路比赛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起来,在竞赛中,运动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比赛竞争激烈,运动员在赛前往往会出现过分激动、淡漠、盲目自信等状态,这对于运动能力的发挥有普遍性的积极影响。因此加强心理训练对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有着重要影响。谷振伟(2009)在赛前对女子运动员采用了调整竞技状态训练,适应不同场地的训练,加强抗干扰的训练,制造比赛气氛训练等心理训练方法。结果表明,可以有效地、及时地排解运动员的心理障碍,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能够使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和运动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和保证运动能力的稳定发挥。良好的心境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主导因素之一,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心理训练,能够有效地保证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2.4 关于竞技武术难度动作的研究现状

有研究指出,自武术比赛中实施指定动作规则以来,提高指定难度动作的训练质量对于提高运动成绩至关重要。代林彬(2008)等对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特点与训练研究中指出,随着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发展,比赛朝着动作难度大、快速动作组合多的方向发展,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已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这种变化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难度动作的专门化训练是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的重要内容。张秋的(2004)研究认为,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是整套动作的主体,难度动作完成的好坏是反映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和整套动作技术价值的主要依据。运动员在参赛时,要特别注意难度动作的选择、完成的质量,并且力求合理地把它们布局在全套动作中。刘同为(2007)在研究中指出,纵观新规则实施后近年来的全国性武术套路比赛发现,大部分运动员的扣分项大抵相同,尤其是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包括动作质量和动作难度两方面。赵秋菊等(2007)研究认为,建议鼓励和引导运动员在创编自选套路动作时选用多种类别动作难度,适当增加对运动员参赛套路中难度动作组合位置的限定与内容的选择,使难度动作组合在套路中出现的位置更加合理。李立杰等(2007)对我国高水平女子长拳自选套路难度动作的编排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参赛套路中编排的动作难度均为跳跃类;连接难度以动静连接为主,并且以B级和C级连接难度居多;编排动动连接难度组合、动静连接难度组合的次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难度动作组合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张忠新等(2008)对我国高水平女子长拳自选套路难度动作组合编排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在运动员参赛套路中,含有C级难度动作的组合均出现在套路的前30秒,而含有B级难度动作的组合则相对均匀地分布在套路的不同时间,这种动作编排造成了不同级别动作难度在成套动作中分布的不均衡。徐曼等(2009)对浙江省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成功率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浙江省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动作质量的扣分主要是由于跳跃类难度动作质量不符合标准造成的。有人研究指出旋子转体720°是目前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中难度较大的动作,也是运动员损伤频率较高的难度动作之一,身体素质达不到要求是构成这个动作损伤的主要因素。柯英俊等(2006)对2004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及冠军赛中男、女运动员南拳套路比赛中旋风脚720°接马步完成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表明,男子南拳套路比赛项目中,其中有17人成功,占37.8%,28人失败,占62.2%;在女子南拳套路比赛项目中,其中有9人成功,占23.7%,29人失败,占76.3%,以此可以看出旋风脚720°接马步的动作难度成功率并不高。随着竞技武术的比赛规则逐渐向奥运项目评判规则的靠近,在武术比赛中增加了难度动作,相对提高了中国武术比赛的公平性,难度动作的编排位置,以及选择在何时完成都对整套套路的完成价值产生较大影响,同时难度动作完成的好坏也直接反映出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因此加大对难度动作的研究力度,也是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2.5 先进的运动分析系统在竞技武术训练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黄强等(2002)利用2台日产松下AC-DP800HEG型摄像机(拍摄频率为50帧/秒)对运动员完成旋子转体720°——跌叉动作的过程进行了现场摄影,采用德国SIMI公司的三维解析系统对所摄影像进行了解析和数据处理,发现在转体720°时姿态角过大,且转体度数不够,旋子的腾空高度太低,动作不到位。王森(2006)通过利用爱捷运动分析系统对武术前扫腿900°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发现前扫腿900°与前扫腿540°右腿的扫转速度相差不大,前扫腿900°的完成情况主要受平衡因素影响。李玉刚等(2006)在利用两台日产松下NV—MD9000摄像机(拍摄频率为50帧/秒)对旋风脚720°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应用美国ARIEL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所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身体重心上升的高度是完成该动作的前提,如果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差,则起跳速度小,唯一能弥补的途径只能靠提高身体在空中的转动速度。刘同为等(2006)应用三维立体摄影和德国的SIMI影像解析系统对上海队备战十运会武术运动员的难度动作、连接难度动作进行影片解析,发现韦剑腾空摆莲转体720旋转度数不足,其腾空摆莲540°击响时脚尖未过肩,没有达到规则规定的要求。郭明明(2007)采用三维DLT测量,用两台松下M9000摄像机(拍摄频率为50帧/秒)对梅寒完成的旋子转体720°的技术动作进行了拍摄,拍摄后应用爱捷录像解析系统对所摄的动作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三维空间坐标转换,分析发现在最大缓冲瞬间到左脚离地瞬间的过程中,梅寒主要靠头部和两臂向左上方的弧线摆动,以及右腿向右上方的摆动来加强绕矢状轴的转动能力,靠头部向运动方向左上方的弧线摆动及两臂不对称的加速摆动来加强绕纵轴的转动能力。樊艺杰(2007)采用日本产松下Panasonic两个摄像机和一个同步器及一个PEAK三维标定框架(框架尺寸为2 m×3 m×2 m)对323C+4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利用爱捷人体信息研究所的EIMG64PN-I型运动图像采集器及运动图像分析系统V7.0,对所拍摄的动作图像进行测量与分析,发现其总趋势是右髋角和右膝角有一个从减小到增大的起伏过程,说明起跳缓冲蹬伸技术主要由右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协同作用完成。张红(2006)在硕士毕业论文中,采用两台JVC9800摄像机(拍摄频率为25帧/秒)对旋风脚720°的技术动作进行了拍摄,利用爱捷人体信息研究所的EIMG64PN-I型运动图像采集器对所拍摄的动作图像进行数字化分析,得出男女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重心水平速度逐渐减小,垂直速度迅速增大,垂直速度在蹬离地面瞬间达到向上运动最大值,男运动员腾空时间大于女运动员,有利于空中动作的完成。朱东在2006年运用美国产Motion运动分析系统(Motion Analysis Corp,Santa Rosa,CA)分析了武术C级跳跃难度的运动学特征及动作特点,发现腾空摆莲720°成功率最低,选择人数最少。朱东在2008年运用由8台英国产红外高速摄像机和两块大小为600 mm×900 mm瑞士产Kistler大型测力台组成的VICON运动学分析系统对武术套路项目中旋风脚B级和C级跳跃难度及连接难度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及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旋风脚单脚起跳速度远大于双脚起跳。上述研究成果表明,视频反馈系统在竞技武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对武术套路技术动作的分析更具科学性,有助于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某些技术动作的直观了解。

3 结语

中国武术承载着东方文明先进的历史文化,其历史文化意义与奥林匹克运动并行不悖,所以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我们要更加珍惜先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更加关注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中国武术要想在国际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大胆改革,敞开国门,让全世界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武术。竞技武术是中国武术大胆革新的一种产物,作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一个平台,为使世界各族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竞技武术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本文对有关中国竞技武术训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要的综述。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照斌等.武术学习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 山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套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林小美等.儿童武术训练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曾子明.浅论武术基本功训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

[6]高 谊.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1999(4).

[7]庄亚军等. 优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下肢力量发展模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

[8]张海潮,李芃松.电刺激方法对武术运动员综合运动素质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

[9]陆荣光.论武术运动员的速度训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10]孙 杰. 提高武术运动员长拳演练中跳跃能力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11]王俊云.青少年武术运动员弹跳力训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6).

[12]毛浓选.7-10岁男子少年武术运动员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征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6).

[13]梁永文,田 勇.少年武术运动员柔韧性训练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14]郎勇春.浅谈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的科学化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2004(1).

[15]杨 静.柔韧性训练对武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8(5).

[16]杨 方.浅谈武术套路运动中呼吸机能的调节[J].搏击·武术科学,2008,6(5).

[17]刘树军.对武术运动员训练态度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3).

[18]高 娅.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直接心理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1998(6).

[19]徐 烈,刘同为.九运会武术套路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2).

[20]刘建国.高水平竞技武术运动员注意能力特征及其项目差异的实验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8(4).

[21]刘宝玉.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情绪的心理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22]曹庆华,窦彦丽.新疆不同地区武术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

[23]刘海金等.浅析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J].搏击·武术科学,2007(4).

[24]李信厚.武术套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2008(5).

[25]谷振伟,刘 涛.黑龙江省女子武术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

[26]李 江,王征宇.竞技武术套路中难度动作的训练方法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27]代林彬,陈 峰.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特点与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2008(4).

[28]张 秋.2003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女子长拳难度动作完成情况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6).

[29]刘同为.2007年全国女子武术套路锦标赛动作扣分点及其对套路发展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

[30]赵秋菊等.对高水平女子长拳自选套路难度动作编排现状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1).

[31]李立杰,王玉兰.我国高水平女子长拳自选套路难度动作编排特点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7(1).

[32]张忠新,闫士芳.我国高水平女子长拳自选套路难度动作组合编排现状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5).

[33]徐 曼,林小美.浙江省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成功率及其质量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2).

[34]张 冰. 对武术运动员完成旋子转体720°动作受伤情况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35]柯英俊,陈 升.竞技武术南拳套路难度动作旋风脚720°接马步的分析与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06(2).

[36]黄 强等. 武术旋子转体720°——跌叉动作技术诊断[J].中国体育科技,2002(10).

[37]王 森.武术前扫腿900°平衡技术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8]李玉刚等. 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旋风脚720°三维图像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9]刘同为,韩 英.对上海武术队备战十运会的综合攻关与服务[J].体育科研,2006(2).

[40]郭明明. 梅寒旋子转体720°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1]樊艺杰. 武术套路中323C+4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5).

[42]张 红. 武术套路中C级跳跃难度动作旋风脚720°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3]朱 东,郭志禹.竞技武术C级跳跃难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6(9).

[44]朱 东,郭志禹.武术套路跳跃中旋风脚及连接难度动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1).

Summary on Scientific Training of Chinese Competitive Wushu

Deng Lei Cao Longfei
(P.E.Department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amp;Trade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1168)

Chinese Wushu,one of the oriental culture,it is established in the world,but the spread of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s tortuous.Chinese Wushu is reforming itself elements for the expand of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he area,it makes application for the admission to all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sporting events,Chinese Wushu world cup,Chinese Wushu world championships,the Wushu Competitions of Asian Games and other principal international matches,Chinese Wushu is going to adapt to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skills of the role in the race,Chinese Wushu has added the difficulty movement,it has been evolved into a new type of Chinese Wushu-Chinese competitive Wushu.A large number of associated documents are consulted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Wushu training are classified through the stusdy,at this wrap-up basis,readers could be more clear fo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ompetitive Wushu training results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Chinese competitive Wushu scientific training wrap-up

G85

A

1004—5643(2011)10—0007—04

1.邓 雷(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武术科学化训练与教学。

作者简介:2.曹龙飞(1986~),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科学化训练与教学。

猜你喜欢
套路竞技武术
中华武术
竞技精神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武术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