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张丽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学校体育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进一步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空间和项目,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当前,由于我国独生子女上大学人数增多和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负面影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心理素质脆弱、运动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先天不足等现状。学校体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的使命,通过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状况的调查分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寻找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措施,引导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我国高校大学生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18%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也随之增长。对北京市16所高校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据调查,高校大学生每周主动进行3次以上锻炼的人数,女生占35%,男生占60%,并且他们的锻炼时间不长,还有26%的女生和20%的男生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41%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不到30分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仅不到40%。这样看来,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不高,这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的要求差之甚远。因此,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是我们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其次,对体育课项目的调查显示,选择项目最高的是慢跑,其中男生约44%,女生约58%,其次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由调查分析,有75%的大学生对现在的体育课项目选择不满,他们认为从小就学足球、篮球,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希望能够学习一些现在社会需要的、热门的体育项目,如国际交际舞、羽毛球、乒乓球、台球、桥牌等,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和适应这个社会。其中,国际交际舞很受大学生的青睐,有95%的学生希望添设国际交际舞。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喜欢有氧健身运动。因为这些项目对运动技能要求不高,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运动强度不大。为此,大学体育应培养多种运动兴趣,使大学生掌握多种健身技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随着我国对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也就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潮流。学校体育就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的体育和体育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文化层次。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作为目标。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从“增强体质”转移到“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这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仅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更能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使身心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过去体育课的教学形式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主抓竞技项目,体育成绩以掌握运动技能多少、竞技水平高低来评定,违背了学校体育教育规律,扼杀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挫伤其主动性、积极性。而改革后的体育课教学形式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为主体,即人们以某一项目为锻炼手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心理品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因此,建议开设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新项目,使学生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多种运动项目,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的高校将逐渐摆脱教育管理的影响,课外体育不再有严格的规范性,不再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锻炼的状态。“健康教育”的提出、课外“一体化”的出现,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能够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目的,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同时,还引导他们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从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正确认识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使他们不间断地参与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消除疲劳、调节心理、陶冶情操等作用,使学生享受人生乐趣,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 1 ] 张威,张雅云.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2 ] 曲宗湖,李明.学校体育测评和方法[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 3 ]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4 ] 邢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 5 ] 王则姗.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 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3.
[ 6 ] 阎小平,侯介华.论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
[ 7 ] 齐发兆.学校体育俱乐部化改革初探[ J ].体育函授通讯,2006(4).
[ 8 ] 孙海渤.“浅议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 J ].中国体育科学学报,2007.
G807.4
A
1674-151X(2011)03-122-02
投稿日期:2010-07-26
张丽男(1978~),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