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基础上的浪漫审美
——再谈朱自清散文的浪漫心境

2011-08-15 00:42韩富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454000
名作欣赏 2011年12期
关键词:朱自清人性化散文

⊙韩富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焦作 454000]

人性化基础上的浪漫审美
——再谈朱自清散文的浪漫心境

⊙韩富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焦作 454000]

朱自清散文中表现出的是一种人性化基础上的浪漫审美,是注重自我也尊重对方的审美,从而表现出一种纯正典雅、本色素朴的审美化浪漫心理。其中具有浓郁的民间生命底蕴,融合着现实化的生活氛围和直观感化的生命体验,且濡染着他生命文化的个性色彩,因而既能给人扑面而来的真切感,又具有多层面的审美效果。朱自清深挚的人性关怀,丰富并深化了他散文中浪漫心境的意蕴,拓展了作品的审美空间,从而在他人性化、浪漫化、本色化、审美化、艺术化等诸种因素并融共存的散文中,营造出了浪漫而醇厚、热烈而柔美、坦诚而含蓄、朴素而典雅的特有的审美境界。

朱自清 散文 人性化 浪漫审美

朱自清在他的散文《阿河》中坦白地道出:“我很想去掐她一下呀!”这个“她”即指阿河,当时的阿河正值十八岁芳龄,而朱自清也早已有家室儿女,他这样的心理为什么没有被人们所诟病呢?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朱自清是基于人性化基础上的浪漫审美心境。这里所说的人性化呈现出一种真诚而明慧的心态,这是朱自清为人处事的本质心态也是他写作的基本心态,这种心态在他的散文中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性化底蕴。

朱自清的散文与他的生命同生共长,融合着他作为凡人的生命质地,也熔铸着他生命文化的个性色彩,从而造就了他散文的人性化特色,及于此基础上的浪漫心境,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独特的审美境界。本文分两方面阐述。

一、民间烟火熏染中的浪漫心境

固然“朱自清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显示着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新一代文人与民族传统文化甚深的联系”①。但把自己定位于“素人”的朱自清,他的散文具有民间生活的重重矛盾和情感纠结,他的作品便具有一种原态的生命力和绵厚的心灵冲击力。因此,朱自清散文的人性化首先表现为他的作品基于民间烟火色彩中的生命化和感性化,其浪漫心境与之俱来。他的散文浓郁的民间生命底蕴,融合着现实化的生活氛围和直观感化的生命体验。即他的散文具有平凡人间内在的烟火气味。他的审美和浪漫心境并非是纯然天马行空般的畅想,也不是平庸化的肤浅的抒情,更不是故作风雅或图解观念。他是植入自己生命感性体验内的抒情写志,他的作品承载的绝非理性之“道”,而是他生命本体的综合内涵的感性体现。正如此,他的作品才有了真正的人性化基础上的浪漫审美。

朱自清散文的浪漫心境,固有他生命的天然特性,也同时具有民间人生的共性光泽,显现出最基本的人性化内蕴,也因此具有了与读者沟通的基础。这让他的散文老少皆赏,俗雅共喜,他的浪漫化心境也因而被人谅解和共鸣,并且具有了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朱自清多情善感,内向、含蓄,不善外露,却善于感悟,文风上有“温柔敦厚”之称。但朱自清确是一个“最能从身边发生的事件中去理解世界的人”②,民间生活和时代风云都在他的笔下交融。这里,且不说他的《背影》《儿女》《给亡妇》《冬天》等充盈着他生命体验和平民情感的抒情之作,也不提《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富有浪漫特色又具凡人忧乐的写景名作,单单看他稍后一些创作的语言更为可观、内敛的散文佳作,便可得见其中那些被民间烟火熏染着的人生况味,和作者于其中渴望洒脱的审美心境。在《〈忆〉跋》中,作者撩逗起所有人对童年情结的伤感:“你想那颗一丝不挂欲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在《南京》中,于微雨天或月夜,在鸡鸣寺的朦胧里酝酿着的那一缕幽幽的古味,南京城外看湖的烟水苍茫之意,等等,无不带有地方色彩与风味。《说扬州》结尾点出的那寻幽访古的悠然浪漫,是基于前文对现代扬州方方面面叙写的基础上的自然“冒尖”。前文写到了扬州的乱世怪事,介绍了扬州人的“耍气派”、扬州的“出女人”现象、淮扬菜的特色、扬州茶馆里的零卖名吃和不同茶客等,最后的美妙设想正暗应了前面所有的内容。其中,对“烫干丝”及“菜包子菜烧卖”等扬州小笼点心的介绍,更撩人胃口,具有一种凡间审美的风味,一种潜在的浪漫享受随着那“橄榄般的回味”弥散开来。在《潭柘寺戒坛寺》中,且不说河床绊脚、风中骑驴的肉身凡胎的烦恼,只这潭柘寺和戒坛寺的意味就融着浓浓的“烟火味”。作者于潭柘寺中夜宿,因铺盖薄而冻得听了一夜泉声,“心里想要不冻着,这泉声够多清雅啊”。但是,其实让作者难以清雅还有另一原因,就是寺内几个和尚“满身铜臭,满眼势利,教人老不能忘记,倒也麻烦的”。佛寺胜景,本应让人眼净心清,甚至令人听泉悟道,如今却让“铜臭”缠心,不得清净,又何以醉心?看到这样写这几个和尚的尘念俗行,就能别有余味地回忆起作者于之前的一点浪漫设想:“寺门前一道深沟,上有石桥;那时没有水,若是现在去,倚在桥上听潺潺的水声,倒也可以忘我忘世。”作为以人物相衬或相融的一种象征境界,于此对照着,就更可理解下文中写到“戒坛以开朗胜”的韵味。除了地形地势特点之不同外,戒坛的和尚被作者认为是春风满面,远胜于潭柘寺的。这“开朗”又岂是“景语”所概括得了的?结尾之“累”,既照应了开头之“难走”,又不免让人于这肉体之累,想到尘世俗界的浪漫审美也非易事;好风景,却又被诸般凡因所限,“忘我忘世”也许真只是人间的梦想罢了。正如作者为“潭柘寺”的名字而心动往游,并为免去别人所说的烦心事而“不坐轿,也不走路;取中道,骑驴子”,却偏偏怕什么有什么,仍然不能悠然赏景,惬意享美。只是作者这一份浪漫心境的失落被他简洁质朴的文字隐藏得很深,这显示了作家人格的成熟和作品艺术的老练。唯这基于人间烟火色彩中的那份幽幽的浪漫情愫,还是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能感知共鸣的。

朱自清的散文在民间生活的烟熏火燎中增强了亲和力,也具有了最基础也最活泼的人性化因子。他散文中的情绪具有普通人的共性,而他的“刹那主义”和他的感情特质,决定着他的审美心境一旦到来,便马上进入高潮,情不自禁,陶醉流连,以至迁延数日,但他于外在上却又儒雅有度。他在散文《女人》中,假托白水之名,以女人为对象,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观。文中说:“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为了一个虚构的或实际的女人,呆呆的想了一两点钟,乃至想了一两个星期,真有不知肉味光景——这种事是屡屡有的。”而在散文中,他感情的狂潮被艺术化的描述所平衡,因而显得真挚、含蓄,热烈而不张扬,纯正而又醇厚,艺术节制后的情感回荡在人事物象的丛林中,跌宕起伏,形成“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感性化而又审美化的妙境,从而表现为一种纯正典雅、本色素朴的审美化浪漫心理。这样的境界,不是理性思考后的结晶,而是作者感性心理的直抒,是作者的学识、修养和人格理想的感性化体现,作者在散文中只是艺术化地表达了自己的原生态心理,其审美心理则依然本色而鲜活。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作者于《荷塘月色》中透于骨髓的生命审美与刹那间的生命享受。正因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才不安于其实已趋向于宁静的自家庭院;荷塘的自由境地正吻合了作者渴求自由的心曲,作者感性化地投入其中,同时陶醉般地审美其中,这种热恋情结正是超越于日常的自己而又一直郁结于心的那个“真我”的激情体现,却又被作者含蓄优美的文字所节制,然而作者浪漫的情怀却渗透于荷塘处处。叶与叶是“肩并肩秘密地挨着”,即使“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丛影,也惹得作者心醉神迷,而把它和杨柳的倩影对举,显现出不同个性于此天地间的自由挥洒与和睦共处,所以作者觉得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这里杨柳虽多而不霸道,反而热情好客,为月光特留下空隙。如此景语即情语的作品,不能说作者是“把它作为一件艺术品来雕琢的”③,似该说作者是把它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来体验的。

朱自清的散文情感有着浓郁的民间烟火气息,忽略了作者的情感共性和情感特质,就极有可能误读作品的情韵。

二、生命文化特质中的浪漫审美

“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对‘文以载道’……主张文学宣传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为民主革命服务。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以载道’,是一种进步的文学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次论争中,朱自清都是坚持这个意义上的‘文以载道’,主张文学正视现实,面向人生的。”④朱自清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进步思想和进步的文学观,甚至在辞世之际尤能坚守民族气节,拒领美国的“救济粮”。另方面,朱自清又具有着文人多愁善感的情怀,秉持着儒家倡导的“中和主义”生活态度,承袭了以物象写心曲的“香草美人”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追求落实“中和”的审美意识。兼之朱自清朴素为人、真诚为文的人格特色,就形成了他散文中独特的审美境界。朱自清散文的审美意识便体现为文人情结中的审美特色,他心境的浪漫化与其心态的审美化是水乳交融的,呈现出一种融合着个性、人性、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之内蕴的浪漫心境。

朱自清散文中的浪漫审美心境,是感性化的,却又是经过了他生命的文化特质濡染过的,因而既能给人扑面而来的真切感,又能体现出作者特有的学识修养积淀中的审美情怀。如《绿》中的梅雨潭:“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如果以“绿”赠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如果以“绿”赠善歌的盲妹,则她必明眸善睐了。可见,作者所写的“绿”里是真善美的融合,是一种具有人性化、人格化的美,在醇厚、柔和而纯然的美中,同时蕴含着一种天然真诚的善意,如十二三岁的小女孩般纯洁美妙。这样情绪化的表达、梦幻般的描述中,使他的散文既洋溢着感性的情愫,又蕴藉着美光善质,而不流于浮光掠影的弊病。质厚而色新,情溢而意蕴,此为胜矣!

朱自清的审美倾向集中体现在对“艺术女人”的审美方面。他在《女人》中表明,自己追寻的是艺术女人,而且是欢喜,绝不是恋爱。“艺术的女人!我们要用惊异眼去看她,那是一种奇迹!”但是,作者主张赏识女人之美,要在沉默中去沉醉,不要去惊扰对方。反之,“要引起她性的自卫的羞耻心或他种嫌恶心,她的艺术味便要变稀薄了;而我们因她的羞耻或嫌恶而关心,也就不能静观自得了。所以,我们只好秘密地鉴赏……”可见,朱自清要欣赏的是一种清水出芙蓉的天然之美,是一种毫无人为做作的自由之美、纯净之美、和谐之美,是赏者与被赏者均能悠然处之的圆融之美。这同时也是一种人性化的审美观,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这样的审美无疑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色彩。对于醉于赏美的作者来说,这种天然和融的美若被惊扰,他就必然有深刻的伤心之痛,犹如自己的生命本体被戕害了一般。如写于1926年1月的《阿河》。阿河是他亲戚家的一个保姆,但刚来时的阿河并没有引起作者过多的关注,后来经过亲戚韦小姐帮忙打扮后的阿河,却让作者心醉神迷,甚至作者为表极赏阿河之美的心境,竟把自己在日记中写的心声赤裸裸地照搬到了散文中,“她有一套和云霞比美,水月争灵的曲线,织成大大的一张迷惑的网”,和“我很想去掐她一下呀”这样本色心理的表白,即使在今天也难免让人发生歧义,更别说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了。然而,朱自清就是那么展现了自己本色化、审美化的浪漫心境。朱自清之所以没被人所诟病的原因,当是他民间情愫下的感性化的审美和现代文明思想照耀下的人性化的关怀被人们所认可,他以自己本色而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下面摘引一些原文,供大家比较:

作者刚见到阿河时的情景是:

最上层是业务服务层,负责直接面对用户,采用交互式界面,将平台所有功能及海洋台风产品灵活、高效、友好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同时接收用户请求并快速返回数据。

她的头发乱蓬蓬的,像冬天的枯草一样。身上穿着镶边的黑布棉袄和夹裤,黑里已泛出黄色;棉袄长与膝齐,夹裤也直拖到脚背上。脚倒是双天足,穿着尖头的黑布鞋,后跟还带着两片同色的“叶拔儿”。想这就是阿齐带来的女佣人了;想完了就坐下看书。

作者看到打扮起来的阿河的情景是:

这时,阿河如换了一个人。她穿着宝蓝色挑着小花儿的布棉袄裤;脚下是嫩蓝色毛线鞋,鞋口还缀着两个半蓝半白的小绒球儿。我想这一定是她的小姐们给帮忙的。古语说得好,“人是衣服马是鞍”,阿河这一打扮,真有些楚楚可怜了。她的头发早已是刷得光光的,覆额的刘海也梳得十分伏贴。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这在我几乎是一个奇迹;我现在是常站在窗前看她了。我觉得在深山里发见了一粒猫儿眼;这样精纯的猫儿眼,是我生平所仅见!我觉得我们相识已太长久,极愿和她说一句话——极平淡的话,一句也好。

由此可见,作者对阿河是一种浪漫化的审美心理。可实际上是,他虽渴望想和阿河这个审美对象多交流,却终于没有去惊扰阿河,而只是默默地沉迷在自己的审美天地中。直到从韦小姐那里知晓了阿河的不幸婚姻,作者人性化的情怀便明显地表达出来了,不但担心阿河的“前面是黑洞洞的,此去不定有什么好歹”,而且后来在那个男人要以钱来换取阿河的自由时,作者又想合伙捐资救阿河。这其中,韦太太和李妈对阿河为人的猜忌和非议,更突出了作者的人性化关怀。最后,当作者获知阿河无奈中做了老板娘时,“立即觉得,这一来全完了!只怔怔地看着阿齐,似乎想在他脸上找出阿河的影子”,以至于“第二天我便托故离开了那别墅”。

这里作者浪漫化的心境以一种伤感的情调表达出来。阿河无奈中选择做老板娘,意味着作者至为看重的一种美被彻底破坏,“精纯的猫儿眼”从此只在作者主观的意念中,从此后,那阿河是否会被虐待呢?她是否又会在别样的环境中被蚀化变质呢?在社会、家庭、物质、精神等多种因素的挤压下,人性又怎能不容易发生畸变呢?那自然、精纯、柔美而隐蕴活力的美,能不被销蚀遁迹吗?因此,可以说是朱自清心目中基于人性化思想的美被现实击破了,浪漫的审美臆想跌落在生活的险滩恶流中,作者的不忍睹物思美也就容易理解了。作品的内蕴也因之而更深厚耐品。

朱自清在《看花》中说,他“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如果把这“繁”比作他细腻质朴的心思,把这“艳”比作他内在的浪漫审美心境,他的散文和他钟爱的西府海棠倒也好有一比了。这不由让我想起一位有识者的断语:“只有懂得爱的意义的作家,才能成为好的作家。……伦理境界的高低,是我们评判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的最终和最高的尺度!”⑦在这样的意义上来看朱自清散文中的浪漫心境,可以说,人性化意蕴为朱自清的散文赢得了高贵的尊严和多层面的审美价值。

①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② 杨亚林:《悲苦人生的纾解之途:朱自清散文艺术管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83页。

③李军:《〈荷塘月色〉:唯美——颓废主义的文本》,《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6月,第22页。

④ 徐型:《论朱自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⑤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35页。

⑥ 陈孝全:《朱自清传》,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95页。

⑦ 李建军:《祝福感与小说的伦理境界》,《小说评论》2006年版,第4期。

作 者:韩富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编 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猜你喜欢
朱自清人性化散文
清芬正气朱自清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