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动态字体设计与汉字意象的视觉传达

2011-08-15 00:44薛永增刘文慧
文艺评论 2011年9期
关键词:字体动态意象

○薛永增 刘文慧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纸质媒介为主要载体的静态视觉传达已经越来越让位于以数字化显示设备为载体的动态视觉传达。在这个背景下,网络空间中作为信息主要交流传播方式之一的文字也脱离了单一的静止形态,表现形式也从静止字体转向动态字体。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伴随着在其动态字体设计过程中各种构形和动态效果的分离与组合,也表现出其视觉传达中不同于拼音文字的独特特点。

一、动态字体设计概述

动态字体设计(kinetic typography,也译作动态字体排印设计),又称动画文本(animated text),是“随着时间移动或做其它变化的文本”。①动态字体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索尔巴斯(Saul Bass)为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影片《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和《精神病患者(Psycho)》设计的动态字幕片头。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运动的片头字幕都归为动态字体,在《西北偏北》中,字幕如同巨幅广告一样沿着联合国大楼的墙壁上下运动,而在《精神病患者》中,散落的文字在运动中呈现出追逐的状态,这些动态字体设计不仅仅是完成字面信息的传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动态传达出字面信息所无法表达的情绪化信息,增强其表现力。

动态字体设计的另一个来源是对于阅读中感知能力的心理学研究,特别是基于时间的文本呈现模式,最为典型的是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研究。②该类研究是将文本内容逐字显示在固定位置,每次一个字,在这样一种阅读模式之下眼球不需要沿着文本行从左到右移动,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加快阅读速度。当然,这种方式也带来了显示速度和字识别的问题,语境的相关性、高频词和低频词都会对识别速度产生影响。③

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为文本的动态显示提供进一步支持,数字化技术使文本编辑和显示更为便捷,各种动态效果——颜色、形状、位置变化——的实现更为容易,并可以通过程序来控制变化速度和节奏。文字从平面的二维存在形态延伸到了三维立体字,具有了直接表现流动的能力,丰富的色彩、形状变化都是传统纸质媒体无法达到的。数字媒体中的动态字体设计“从总体上体现出了一种跨媒体、跨领域整合的特质,呈现出多媒体整合、多元化表现方式整合、多感官互动体验整合、多渠道传播方式整合、多元主体整合、多种审美方式整合等美学特征”。④

在数字化条件下,动态字体设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动画创作方式,而是主要通过程序来自动生成字体的动态效果。文字的简单运动可以利用信号处理技术中的转移函数(transfer function)实现,而复杂运动则看成是简单运动的叠加,从实现方法上说是将各个转移函数串联起来。在单个文字运动之上是对不同层次文本,例如字形、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整个篇章在整体上的复杂行为的整合与控制,⑤对于所有这些动态效果的规定和描述则通过动态文字描述语言(Kinetic Typography Description Language,KTDL)来完成,⑥并通过动态字体引擎来实现。⑦随着网络的发展,动态字体设计不仅应用于小屏幕条件下的文本显示,⑧也应用于即时聊天中情感的直观化视觉传达。⑨

二、动态字体设计中汉字意象的思维结构

汉字思维的特点是象思维、主体思维、合体思维,具有直觉化思维的特点。⑩从文字的形成过程来考察,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通常用物品或图画来传达信息,而后才由于记录复杂语义等原因而引入文字。裘锡圭先生认为在文字产生的过程中“人们最先需要为它们配备正式的文字的词,其意义大概都是难于用一般的象形方法来表示的,如数词、虚词、表示事务属性的词,以及其它一些抽象意义的词”。⑪而象形文字,则大概是在“有明确界线的文字开始产生之后,才在它们的影响之下逐渐跟图画区分开来,成为真正的文字符号的”。⑫无论认为汉字从象形起源,还是认为汉字从类似“结绳”这样的抽象符号起源,最初创造的汉字都是具有表意特性的。汉字形成之初的这种表意特性,经历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的演变,一直延续下来。也就是说,汉字的这种象思维是经历较长的历史时期沉淀下来的一种具有民族性的固有的思维特点,这与西方文字以表音为主的特性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平面汉字字体设计即是从字象出发,通过字理表现字境,最后将汉字重新“图像化”来进行汉字意象的艺术再创造。这种艺术创造仍然是以直觉化思维为特点,其视觉特性是难以程式化的。

面向网络应用的动态字体,由于伴随着网络上人机交互、人人交互过程,出现的文本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需要一种程式化的手段进行字体设计。作者认为,实现这样一种设计,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解和组合。一个是文本从篇章、段落、句子、字词直到字的笔画结构的分解和组合,其结果是限定动态字体的作用范围;另一个是从总体意象到各个子意象直到动态构成元素的分解和组合,其结果是建立意象的一种分层结构,本文中借用产品设计的相关概念称其为思维结构,是指动态字体设计中,总体意象、子意象和动态构成元素之间的组成关系。

动态字体的总体意象,可以分解为动态结构、动态形状、动态色彩、动态材质、动态视域等子意象。首先从单个字的角度考察这些子意象及其构成元素。动态结构即字的间架结构的动态化,包括字的构成部件的拆分与组合、构成部件中笔画的拆分与组合、笔画的破碎与凝聚;动态形状是在保持字的间架结构不发生改变——或者说字形的拓扑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字体的放缩、拉伸、旋转等形变运动;动态色彩是字体的明暗、三基色占比、透明效果等的变化;动态材质则是字体表面的光影、纹理、触感的综合变化,这时候,字体本身是作为一个虚拟的三维造型来看待的;动态视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字运动过程中观看视角的改变,二是文字运动空间的形变。就设计思路而言,是从整体考察出发,将总体意象分解为各个子意象,再找寻子意象的构成元素与整体的相似性,从而确定各构成元素的参数;就设计结果来看,则是自底向上进行构建,子意象的不同构成元素的多种形态构成了子意象,子意象之间再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表达一个完整主题的总体意象。

上述子意象同样应用于文本的各个层次,例如动态结构作用于词,就形成了关键词与非关键词之间、实词与虚词之间不同的空间方位关系,作用于句子,则表现为句子整体上呈现的空间运动和时间节奏,作用于段落,则构成行与行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思维结构的建构,程式化的动态字体设计框架也就随之建立起来。

三、汉字动态字体的视觉传达

动态字体的视觉传达主要是情感的表达,这在基于文字的网络娱乐形式,例如即时通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网络即时通讯中的情感,基本可以分为喜、怒、哀、惧这四类,而这些情感的抒发,并不完全依赖于文字本身。如果从超语言(paralinguistic)特征和韵律(prosodic)特征两方面来考察,动态字体更多地表现了类似音高、音强、节奏这样的韵律特征,而非超语言特征。⑬对于英语动态字体的实验研究表明,人们能够较容易地区分动态字体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中正面和负面的倾向,且这种区分能力几乎没有性别差别。⑭但是,不同的动态属性和强度对于所要表达情感的认知作用则是不同的,这方面喜、哀的认知效果较好,怒、惧的认知效果较为模糊。⑮汉字有着与英语等西方拼音文字迥异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民族性思维特点,其视觉传达可能会表现出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同的特性。

首先,就视觉构成元素的动态化而言,汉字有着较为突出的象形特点,这就使得其动态结构和动态形状比拼音文字更具显著性,加之从表意文字的角度来看,汉字字形本身在视觉上就具有意象性的特点,这种意象性使得汉字超越了拼音文字思维的线性结构,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思维空间。由于维度的增加,结构的动态关系更为复杂,形状的动态变化更为丰富,也就很可能加强汉字动态字体的韵律特征,从而有助于情感倾向性的表达更为明显和细腻。进一步来说,汉字的意象与汉字字象的视觉隐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谓视觉隐喻,是“视觉形象的一个子集——构成符号的各个要素通过知觉被认识”。⑯而汉字构形理据,在历史各个时期统一文字和正字的活动中得以加强,其认知具有较高的同一性。汉字这种视觉隐喻无疑有助于使得本民族观看者产生具有民族性的情感体验,从而加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其次,就媒体形式的动态化而言,我们不难从排印学的发展中找到佐证。从最早刻在龟背骨板上的甲骨文,到雕版印刷,再到活字印刷,其走向是通过逐步地打破静态模式,解除技术上的禁锢,来增加排印的灵活性。但是直到信息化技术出现后的数字排印方法,其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都是静态的,对于动态的表现,也是通过静态形式加以“会意”来完成的,而动态字体则提供了一种直接将动态作为视觉形式呈现出来的排印上的可能性,因此有可能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排印方式的新的字体排印形式。就网络的发展而言,Web1.0提供了人们广泛的信息浏览体验,Web2.0则加强了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体验,目前我们正在进入的Web3.0时代,有可能通过语义网等形式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社会网络,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单一的汉字字形特征,或者语音特征,亦或语义特征都无法承担起有效的视觉传达功能,而动态字体作为汉字语言学特性的一个方面,作为进行有效的动态视觉传达的手段之一,必将能够在融入汉字现有的静态特征的基础上,发挥其民族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字体动态意象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国内动态
动态
意象、形神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组合字体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