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星宇[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广州 510182]
个体与欲望的审美张力
——少君网络文学的“个体精神”
⊙蒙星宇[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广州 510182]
本文研究中文网络“第一人”少君的网络文学之文学新精神:“个体精神”。从美国文化核心精神“个人主义”和基督教人文主义教派的影响,分析其网络作品“个体精神”的源起。从“个体意识的文学关照”和“个体情欲的自然书写”两方面,论述其网络创作以突出的自我意识、本真的人性魅力和爱的哲学等与中国当代文学相比较而言的差异性特征,论析其网络文学对一贯以“集体精神”为核心精神的中国文学带来的有益启示。
网络文学 少君 个体精神
少君,是一个应该被中文网络文学铭记的名字。他是全球中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人”:第一篇中文原创网络小说的作者,1991年4月他在美国网络上发表了全球第一篇中文原创小说《奋斗与平等》,并连续创作一百篇原创网络短篇小说合成“人生自白”系列,开了网络小说“自白体”的先河;他也是第一位评介网络文学的学者,在1998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上,他首次向中国学界介绍了网络文学,根据会议发言整理的论文《华文网络文学》①是国内第一篇关于中文网络文学的学术论文,网络文学因此首次进入中国学界的研究视野;他还是第一批成功进行商业化写作的网络作家之一,1999年至今,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各大出版社争相编辑出版多部他的网络作品。他率先引领了网络时代文学范式的两次重大变化:网络自娱写作和网纸两栖商业化写作;率先展示出网络时代的文学新精神:个体精神、游戏精神,为中国文学的创作规则和审美范本带来了有益补充和启示。
少君,本名钱建军,1960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军旅之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声学物理,毕业后当过记者。1988年,赴美国德州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历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和美国TII公司副董事长。2000年,他退休归隐于美国凤凰城南山下,专事游历和写作。
本文的“个体精神”,指少君在网络自由写作语境中、在美国社会个人主义和宗教人文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其文学作品内在的以个体为本位,尊重个体价值,保障个体权利,维护个体尊严,推崇个体能力,强化个体自觉、个体自由的文化精神。少君网络文学的“个体精神”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主要来自美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个人主义”和宗教“人文主义”的影响。
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思潮,都在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要求个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宗教改革中强调人的意愿和良知、商业竞争个人能力的合法化、科学探索的批判精神、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信仰,都是美国成熟的“个人主义”的源头活水。“个人主义”的极端是利己主义,因为任何个人意志的充分满足必然会妨碍他人,那样的社会关系是难以为继的。所以,美国“个人主义”中还有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契约”精神,充分重视契约以组合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理性的个人主义精神。美国学者萨姆瓦指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自主动机、自主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②霍勒斯·卡伦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个人主义就是当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什么和如何存在的时候的一种感觉、一种情感、一种动力和限定、一种习惯和行为。③少君的网络书写关注中国人和华人个体的生存,体现了这位美籍华人作家在写作中对于美国精神中“个人主义”核心理念的吸收和书写。
基督教“人文主义”教派思想,也是探寻少君精神世界的钥匙。1933年和1973年美国“人文主义”教派两次发表声明,他们的主张完全从人类现实社会出发,包括宗教作用问题、国际关系问题、世界贫穷问题、人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科技进步问题等,考虑人类伦理道德和意识问题,充分强调并推崇人的价值和力量。这个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基督教派别,是美国基督教文化和人文主义结合的典范,它把传统神学与科学结合起来,主张相信人的力量,强调依靠人的力量来解决人类的问题。其重要代表人物库尔提斯·里斯说:“在神权制度下上帝是独裁者……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是自己事务的统治者,没有独裁者、至上神或少数人在他们之上,人民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④“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强化。而且随着基督教内部的改革,宗教人文主义思想与美国人世俗生活融合得越来越紧密:美国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房屋、汽车、商贸、采购、公共事业等,无不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尤其是社交活动也带着浓厚的宗教精神方面的积极影响。大多数的新移民把教会看做一种重要、稳固的社会关系资源场,积极参加教区活动和教会的礼拜。因此,虽然并不是每一位美籍华人作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是他们每一位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少君笔下的每一个中国人不仅是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且每一个人内心都有对这个世界的深入的认识和独特的感悟,他们是大写的个人,他们与“新写实主义”文学中灰色的浑浑噩噩的小人物不同,他们与60年代出生那一批高唱革命和建设凯歌的英雄人物也不同,他们闪耀的人性的光芒和当代美国基督教思想中这种“人文主义”思想有密切关系。
“个人主义”精神与“宗教人文主义”思想密切结合成为美国精神内核的重要部分,它推崇人的能力和责任,承认个人的欲望和选择,强化个人的自觉意识和个人积极的能量和价值,这些精神,在少君笔下的中国人和华人形象上有着充分的显现,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人物画廊上一群精神风貌独特的人物。
1.突出的自我意识
少君的“自白体”小说,将他内心独立自由的个体精神外化为文本中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的人物。如《板儿爷》《康哥》《保姆》《店员》《按摩女》《舞女》《送煤工》《囚徒》《歌厅老板》《假画》《倒房者》《鬼市》《留学生》……一百篇故事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个体在中国、在海外的生存图景。虽然人物身份五花八门、故事情节各有不同,但共同的是,每一位人物,都具有强烈的独立个性,都有清醒的自我意识,都明白生活的游戏规则,都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每一位人物无论在生活、在思想上都是非常独立、独特的个体。如《喝到好处》写了一个下海创业的大学老师的自白:“我从分公司经理到总公司经理,关键部门的头儿们都是些干实事的,文化程度大多初、高中毕业,敢冒险,务实,精打细算,尤其对官场商场的人际关系摸得很透,有很土的中国本色,却没有知识分子曲里拐弯的窝里斗。”⑤《大厨》中放弃国内研究所的工作在美国中餐馆做厨师的“大厨”的自述,《康哥》中从一个谁都瞧不起的街头混混到威震一方、人人巴结的富豪的“康哥”的自述,《板儿爷》中在北京街头蹬三轮车的“板儿爷”的自述,少君笔下的人物形象林林总总,但都有原汁原味的日常的、细节的生活体悟,都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他们每一个人物都是在少君内心西方“个人主义”精神的影射,这些独特的“个体精神”让每一个文本都充满独特的美学张力。
2.本真的人性魅力
少君勾画出在经济高速发展而传统价值体系日益瓦解的中国社会中各个层面的中国人,但他从来没有以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和伦理常规来判断社会转型期每一个个体的善恶是非,而是专注于跋涉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世界,专注于描摹每一个个体本真的人性魅力。如《ABC》讲述了一个美国长大的女孩主动追求已婚的中国留学生的故事。“我内心在告诉我,这就是我要找的白马王子。所以,当他次年来美进修时,我展开了我一生中对异性最主动也是最认真的追求。虽然他坦诚地告诉我他有一个很爱他的妻子,一个很可爱的女儿,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我这个接受美国文化长大的COLLEGE GIRL(大学女生)对爱的冲锋。对于这一切,我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很快就成为他太太最亲近的朋友和他女儿的英文家教,频繁的来往,几乎成为他家的一员。”⑥
在中国重宗亲伦理的价值观念里,“我”破坏别人家庭,“他”抛家弃子,另寻新欢,显然是有违社会道德的,但少君没有停顿于此,他专注于用简练的文字勾画出这一对重组家庭真实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全景。相形之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缺少个体自我意识,对人性的本真魅力表现乏力。“很多时候,作家似乎都成了冷漠的文字工匠,耽于自我臆想,远离现实,人性气息极为贫乏。耽于自我绵延,多数作家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恨恶什么,他们就连再现生活之外的现象都已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发现生活的秘密了。这是当代文学的贫乏的一种重要原因。”⑦如“新写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存在状态,但多只写出生活中琐碎、无趣、无奈的一面,难以全面、真实、立体地反映个体生存下立体、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消解了个体之所以为人的那种积极向上的希望和追求生命尊严的渴望。少君网络文学小说,通过深入又直白的自述,写出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和立体的人性张力,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真正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力度。
少君网络文学文本中,写情欲的笔触往往最美妙、最灵动、最感人。他的“情欲书写”,既不是反体制的革命,也不是身体的表演,而是人性本真的自由表达。与同龄的中国当代作家比较而言,他的美学意义在于:不存在欲望与意识形态、体制和传统对抗而来的扭曲的“美”,不存在欲望符号化、工具化、载体化、非欲望化的倾向,而是专注于人性欲望自然舒展而来的优美;与中国当代年轻一代作家的“下半身写作”相比较而言,他的启发意义在于:对爱的信赖、尊重和珍惜。
《约会周庄》中的周小姐,《最忆是杭州》中刚柔相济的晓菲,《浪漫巴黎》中富有同情心和浪漫气质的安,《多瑙河之珠——布达佩斯》中善解人意又博学多才的冬妮雅,《解读重庆》中冷若冰霜又让人爱不释手的潇潇……如《德意志巡礼》中一首情诗让一段男女故事生发出无限韵味:“海伦在我走进机场时准时飞回柏林,以中国人的热情和德国式的稳重,和我在机场大厅紧紧地拥抱,二十年从校园走出来的沧桑,使我们都成熟了许多,也让皱纹在脸上划满了岁月的流痕……翻开海伦的诗集,一张纸条掉在地上,拾起来一看不禁热泪盈眶:还记得吗——那一园花卉?拾一篮落瓣撒向空中,采一兜绿叶种进心扉,夜来了,你把花儿遗落,我将叶儿埋入心的碑……”⑧多么单纯美妙的情欲。少君跨越东西方文化、出入不同国家,怀着赤子之心和成年智慧,过着自由的精神生活,他对情欲的书写充满了对情感的信赖、尊重和珍惜,男女之欲升华到清雅、优美的境界,显示出情欲充分解放的个体书写所特有的审美高度。
相形之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欲望写作,形成了两种极端的欲望表达方式:一是遮蔽和扭曲,欲望的意识形态或反意识形态写作;二是肆意发泄,肉体写作或下半身写作。两者都难以自然地表达个体欲望的美与欢快,展示情欲欲望深处的优美。这样的欲望书写,即便最终也能达成人们对美好自然的人性欲望的觉悟和追求,那也有点南辕北辙的感觉。尤其年轻一代文学的“欲望写作”更被简化成“下半身写作”或“肉体写作”:上海“美女”们高举“欲望”招牌大写肉体,被誉为一场身体的文学革命。年轻的诗人们为“肉体革命”摇旗呐喊:“诗歌从肉体开始,到肉体为止。只有肉体本身,只有下半身,才能给予诗歌乃至所有艺术以第一次的推动。这种推动是唯一的、最后的、永远崭新的、不会重复和陈旧的。因为它干脆回到了本质。”⑨“上世纪70年代作家代言人”更是疾呼:“忘掉诗歌和诗人身份、忘掉先验之说、能指所指,全身心感受生活新鲜血腥的肉体,还每个词以骨肉之重的人。这是一场肉体接触。”⑩这些文本写作始于肉欲而终于肉欲,作家的想象力在肉体欲望的细节上拘囿耗尽,中止了个体情欲丰富、微妙、升华之美的可能性。
少君是基督教徒,他的精神世界受基督教的影响,他对个体情欲的自然书写,根源在于基督教“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最高原则是爱,而且是泛爱,强调爱自己,还强调爱别人,实现爱的方式是信仰和契约,这是美国个人主义社会很重要的情感粘合剂。《圣经》的“神就是爱”一节里说:“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爱而生,并且不认识神……亲爱的弟兄啊,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11○爱的哲学渗透在基督新教精神的方方面面,又融入美国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告诉人们“爱”是什么。《圣经》里说:“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失礼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动怒,不计较人的过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存不息的。”12○它教人们如何“爱”,对家人,“对老年人要有节制、端庄、自守,在信心、爱心、忍耐上,都纯全无疵……对少年人要谨行,凡事要显出善行的榜样,要正直、端庄、言语纯全。”13○对他人,“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唯有彼此相爱……像那些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14○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高原则是“仁”。“仁”是中国式的爱,它强调血亲关系,是一种有等级的家国之爱,与美国式的以个体为单位的平等博爱不同。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中,社会等级关系网中最基础的个体对自己的爱是受到最多限制的。实际上长期以来在被以家和国之名压抑的,而仁爱的实现要依靠这样不能爱自己的个体们以自身的“修身”和“正己”实现。如果个体对自身欲望失控,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就指向这个社会等级关系网中最高端的权力,以权力实现全社会的仁爱。这似乎是一个爱的悖论,要仁爱而不能爱自己,不能爱自己而不能爱别人,不能爱别人而天下无爱。这可以为中国当代作家的“欲望写作”中“爱的缺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阐释。而少君将基督教“爱的哲学”中流淌着的动人的真情和温情,渗透到他笔下的中国人和华人的人生中,灌注到他笔下的快乐旅途中,向我们别开生面地展示出一幅始于“个体”终于“爱的哲学”的个体写作的优美图景。
少君网络文学的人性气息极为浓厚,以个体意识的文学观照、个体欲望的自然书写,彰显了文学新精神:“个体精神”。这种独特的文学精神,源于美国“个人主义”精神和基督教“人文主义”教派思想,他笔下人物特有的、突出的自我意识和本真的人性魅力,体现出个体之所以为人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智慧和追求生命尊严的渴望,真正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力度。
① 钱建军:《第x次浪潮——华文网络文学》,《华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②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212页。
③ 卢瑟·路德克编:《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王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58页。
④ 库尔提斯·里斯演讲稿,http://www.secularhumanism.org。
⑤ 少君:《喝到好处》,《奋斗与平等》,美国洛城作家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201页。
⑥ 少君:《ABC》,《人生自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7页。
⑦ 谢有顺:《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63页。
⑧ 少君:《德意志巡礼》,《阅读成都——在城市中行走》,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264页。
⑨ 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下半身》,《2000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544-547页。
⑩ 尹丽川:《再说下半身》,http://baike.baidu.com/view/64871 7.htm。
11○ 《圣经》[M],约翰一书,4:7-12。
12○ 《圣经》[M],哥林多前书,13:4-13。
13○ 《圣经》[M],提多书,2:2-10。
14○ 《圣经》[M],罗马书,13:8-9。
作 者:蒙星宇,文学博士,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