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庆[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44]
资本主义等级制度的牺牲品
——《儿子的否决权》中的悲剧意识解析
⊙屈大庆[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44]
《儿子的否决权》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名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索菲一生不幸的生活经历以及儿子对母亲实行的“否决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度对普通百姓的摧残,同时也批判了“贵族教育”的虚伪。索菲是资本主义社会爱情、婚姻观和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她的卑微地位不被上流社会接受,而悲剧在那个时代也是注定的。
等级制度 索菲 牺牲品 悲剧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重要的诗人。他的创作为他在世界文学中奠定了不朽的地位,曾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危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影响下英国农村没落的真实图景。他勇敢地挑战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爱情、婚姻、教育和宗教观,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道德的虚伪性和宗教的欺骗性,以及在其影响下人性的扭曲。哈代的后期作品带有较多悲观色彩,往往由于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摆布,人物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而以悲剧告终,他笔下的妇女常是命运的牺牲品。《儿子的否决权》中的女主人公索菲就是一例。
哈代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从信仰上帝到抛弃上帝;他最初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的影响,后来又受叔本华的内在意志力论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进化向善论和社会向善论。哈代创作时期正是英国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封建宗法制的社会经济秩序正在逐步被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替代,逸静的乡村田园风光不断被破坏。这使得哈代的作品带有较浓重的悲观和宿命的色彩。
哈代小说的背景多设在英国南部的多赛特郡,即他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哈代的短篇小说有明显的“威塞克斯”情调和特点。“有人着重评价哈代小说中的威塞克斯风情,认为哈代所描绘的威塞克斯这个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不仅要给小说的故事情节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背景而且要写出19世纪英国工业化导致农村旧生产方式破产所造成的悲剧,从而涉及哈代小说的社会意义。哈代小说的特点之一在于正确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并对传统伦理观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哈代悲剧性小说中的悲剧性人物,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他们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造成悲剧性的结果,他们大多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百姓。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惨结局更能反映时代的现实。
哈代所处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英国‘在政治上已经不再领导世界;它在商业上和工业上那种自由自在,唯我独尊的地位也已经失去了’。维多利亚中期是个穷困的时代。经济萧条、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都无情地暴露于社会。在这个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促成了更严重、更尖锐的社会冲突。农村经济的破产,城市劳动后备军的扩大,许多妇女、儿童成了机器的奴隶,这些严酷的现实撕破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社会道德的伪善。这一切使哈代从对现实朦胧的幻景中清醒过来,开始认识到是资本主义文明改变了宗法制的英国农村,促成了新型的社会和人生悲剧。维多利亚王朝末叶,旧的信仰破灭,而新的信仰还未建立起来。旧的制度破坏,新的制度也未证明是健全的。”这个时期使得哈代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悲剧色彩。
《儿子的否决权》是哈代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北威塞克斯。女主人公索菲,生在威塞克斯郡的一个美丽的乡村,是个天真烂漫而又活泼可爱的姑娘。同村青年园丁山姆对索菲这个美丽少女有着真挚无瑕的爱情。他们谈着恋爱。索菲是当地在职牧师特魏柯特家里的一个女佣人,终日服侍牧师。在这位出身高贵的牧师家中,她整日耳濡目染,受到牧师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过惯了牧师家的富贵生活,同简朴的乡村生活逐渐疏远。她迟迟不肯嫁给山姆,就是因为她留恋牧师家的安逸生活,虽然她明知自己终将嫁人,嫁给山姆那样的村夫——这是无可奈何而又严峻的事实,可她心中总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念头,要进入上层社会。
世事难料,她梦想的机会来临了:牧师的妻子去世了。她有空回家,在她回家看望父母的路上遇见了山姆,山姆想让她辞掉牧师家的工作,嫁给自己。但是索菲却没有想要嫁给山姆的意思。最后,他俩不欢而散。索菲决定继续留在牧师家,细心照顾牧师的生活。
生命的希望,如光芒万丈的太阳,破云而出,对索菲忠贞不渝的山姆出现了,他给她带来了与日俱增的爱,给她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青春、朝气和生命。她想与山姆结为夫妻,回到适合她生活的乡村,过纯朴而美好的生活。但当她向儿子说出这种美好的感情时,却被儿子粗暴地否定了。一心想上爬的儿子,希望她嫁给一位上等人,好给他做梯子。他说:“我替你害臊!这会毁了我的!原来是个可怜的粗人,一个毫无教养的家伙,一个小丑!这下英格兰所有的上等人都会瞧不起我了!”索菲的心中仍然存在着幻想。总希望儿子能良心发现,能同意她和山姆相爱。她不断地请求儿子,但得到的回答却一次比一次更残忍。十多年过去了,她依旧想让儿子同意她和山姆结婚,但儿子却丝毫不动摇,他担心自己不在家时,母亲背着他与山姆结合,于是他把母亲带到自己的卧室。为了保证他不在家时母亲能够守妇道,“他就叫她跪在十字架前,让她发誓,说她如果没有得到儿子的允许,绝不和山姆结婚。‘我要对我的父亲负责,所以我必须这么做!’他说”。发了誓的母亲仍然觉得儿子终将会软下心来,但儿子始终不同意她与山姆结婚,索菲的跛脚病越来越厉害,最后,她抑郁而死。
资本主义等级制度造成了索菲的悲剧。虽然她嫁给了牧师,过着上等人的生活,但是她卑微的社会地位改变不了她的身份,她只能做一个下等人,一个只适合在农村生活的下等人。她不被上流社会接受,只能到乡村去寻找她的幸福生活,但是儿子的否决权扼杀了母亲美好的愿望。索菲与山姆之间真挚美好的爱情被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思想摧残了。“从小接受资产阶级伪善道德教育的儿子把面子、身份、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说什么也不答应母亲与‘下等人’山姆的婚姻,一次又一次地行使着他作为儿子的‘否决权’。”“然而,索菲的悲剧不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共同悲剧。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一个讲究风雅、含蓄、克己、节制等美德的时代。所以,对被动、依附、屈居于第二性的女人而言,要摆脱不幸福的婚姻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是世人所不能接受的。”索菲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人,她的所作所为不被上层社会接受。而儿子的否决权又体现了父权制中的男性力量,这种力量束缚了索菲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哈代在小说中还批判了泯灭人性的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贵族教育’。”这种教育腐蚀了儿子的人性,他对母亲丝毫没有同情心。“她的孩子自从在学校里学到了一些贵族式的知识,熟谙语法,有着自己的憎恶,不知怎么地就失去了孩子们所有的那种广泛的同情心,甚至连太阳和月亮都不喜爱了。”儿子变得麻木不仁,完全不顾母亲的感受,想到的只是自己的社会地位。
造成索菲悲剧的原因中也有个人因素。如果当初索菲没有对上层社会的生活抱有渴望,没有嫁给牧师,她的悲剧可能会避免。如果她只是顺其自然地嫁给山姆,或许她还在乡村过着简朴幸福的生活。
资本主义社会中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不仅造成了索菲的悲剧,同时还腐蚀了本应该纯洁善良的儿子的心灵。索菲是那种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而儿子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变得没有人性。通过索菲的悲剧,揭露了上等人的道德伦理的冷酷残忍,它毁了索菲的爱情和一生的幸福,还鞭挞了贵族教育的反动,它使索菲的儿子丧失了仁爱之心。这是一篇悲剧性的小说,寄予了作者深厚的同情和对不公正社会的抨击。
[1] 李华,田杜峰,余继英.托马斯·哈代作品赏析[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申晓义,任晓敏.荒原上的钟声——试论哈代的命运观念[J].保定河北大学学报1990,(01).
[3] 王军.英国短篇小说赏析[M].新华出版社,2007.
[4]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5] 德尼兹·加西尔等.欧洲文学史[M].马慧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3.
作 者:屈大庆,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编 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