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的救赎之路
——从《红字》解读霍桑的宗教观

2011-08-15 00:42:44王秋媛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白城137000
名作欣赏 2011年15期
关键词:海丝特珠儿宗教观

⊙王秋媛[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 吉林 白城 137000]

艰辛的救赎之路
——从《红字》解读霍桑的宗教观

⊙王秋媛[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 吉林 白城 137000]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纳撒尼尔·霍桑用《红字》诠释他复杂而矛盾的宗教观:一方面积极地批判和揭露清教主义对人心和身的禁锢;另一方面又竭力地把清教思想作为净化人们心灵的瑰宝,对清教主义的“原罪”“内在堕落”等观念予以认同。

红字 霍桑 清教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独立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19世纪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仍然有着强大持续的影响,所有这一时期的作家都或多或少与清教思想有着关联,但是霍桑是为数不多的直接以清教历史为题材、以清教主义背景和清教思想为表现核心的作家之一。对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有直接影响的是其家族史。霍桑的祖辈来自英格兰,家庭地位显赫。他的祖先都是虔诚而狂热的清教信徒,有人曾在地方议会中身居要职,他的叔叔曾在著名的“驱巫案”中参与迫害过许多无辜的百姓。19世纪后家道衰落。祖先辉煌而又罪恶的家族史对霍桑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在查阅祖先的资料,对祖先的辉煌业绩引以自豪的同时,也为祖辈在“驱巫运动”中不光彩的行为深怀负罪感。他认为家道衰落与父亲早亡是上帝惩罚的结果,他也因此改变姓氏。这种复杂的情结促使他认真研究和考证清教徒的历史,比较全面地了解了18、19世纪新英格兰地区狂热的宗教活动。可以说,霍桑后来之所以绝大部分作品的素材和背景都取自于新英格兰,与此有密切关系。1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速崛起,随之带来的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霍桑对工业化所带来的丑恶、扭曲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他企图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寻找一剂拯救的良方。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当时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霍桑只能求助于清教,把工业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归结为“内在堕落”,所以寻来寻去,又回到了清教传统中。有学者认为,“家世渊源、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因素以及社会时代背景共同造就了霍桑思想中矛盾的宗教情结,并在其小说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因此,他一方面积极地批判和揭露清教主义对人心和身的禁锢;另一方面又竭力地把清教思想作为净化人们心灵的瑰宝,对清教主义的“原罪”“内在堕落”等观念予以认同,让人们在这种思想中求得救赎。《红字》诠释了霍桑的这种思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发生在17世纪,以清教传统为根基,以人性为视角的故事。

《红字》以情感与悲剧为主题,围绕四个主要人物层层展开:小说的开端,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怀里抱着一个女婴,胸前挂着鲜红的A字,她因犯了通奸罪而被迫站在刑台上示众,碰巧海丝特失散多年的丈夫齐灵沃斯在人群中目睹了这一切。刑台上的海斯特拒绝供出同犯,而齐灵沃斯却决定匿名找出奸夫。不久他就发觉牧师丁梅斯代尔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便以医生的名义搬去和丁梅斯代尔同住,并费尽心机地纠缠他、折磨他。齐灵沃斯扮成丁梅斯代尔的知己,并最终得知他就是海丝特的同犯,是那个女婴——珠儿的父亲。七年后,这个因罪恶折磨,健康每况愈下,精神濒于崩溃的牧师,在做完了一次精彩的布道后,同海斯特母女一起走上刑台,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罪行,之后就心力交瘁而死。不到一年,以复仇为人生目标的齐灵沃斯也寿终正寝,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了海丝特和珠儿。珠儿长大后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海丝特一直待在她那间小茅屋中直到离世。她身上的红字已变成让人肃然起敬的标志,她死后被葬在丁梅斯代尔的墓旁。

单从小说的表面看,海丝特是最不幸的女人。首先是齐灵沃斯有负于她,哄骗了年轻的海丝特,使她认为跟着他就是幸福,并将年轻貌美的海丝特从英国送到遥远的美国;丁梅斯代尔也有负于她,因为他将海丝特一个人独自留在刑台上示众。然而这些都没有摧毁她的意志。她漠视丈夫在她的伤口上撒盐是因为她根本不爱他,甚至恨他。她独自面对痛苦,没有选择逃离是因为爱,爱是她留下来的理由。但真正使她坚持这七年的是她桀骜不驯的性格。她举止高傲,漠视周围的一切。文中霍桑批判了清教徒的阴险,他们总是用各种方法审判和折磨她,但海丝特性格刚烈,世俗的攻击,并不能摧毁她坚强的意志。因此,海丝特常被后人称作美国文学中的“新亚当”。但是批判的同时,霍桑也让海丝特走上了救赎之路。她终日一身粗布灰衣,但她最出色的针线活却成了当时最时髦的东西,她还将穷人作为施舍的对象,虽然他们常以怨报德。但是最终海丝特还是以其精神感动了周围人。人们不再觉得A代表着通奸,而将它解释为能干。她自始至终都带着红字行善,她的救赎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她成为了人们追求精神安慰的“天使”,她死后,被葬在了丁梅斯代尔的墓旁。她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和他的情人长相厮守。如果说清教之于海丝特的是身体的重荷,那之于牧师的则是心灵的挣扎。

在17世纪,牧师职业具有崇高的地位,丁梅斯代尔更是凭借自己智慧的天赋,丰富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达到了显赫的地位。但是风光的外表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他没有勇气承认自己就是珠儿的亲生父亲。当欲望之流冲破了信仰的堤坝,悲剧注定发生。一个有信仰的人犯了与信仰相悖的罪恶,却又不敢或不能与别人诉说,这种罪恶如毒蛇一样日日啮噬他的心。清教是他的信仰,但同时又将他限制在它的铁栅栏中。放手去爱,违背了“神”的意志;想超凡脱俗,又违背了他的人性。七年中,他挣扎在人与神之间,这一重荷使他日渐憔悴,因为他性格中缺少海丝特那样坚强的力量,担负不起红字的重荷。但同时也正是这一重荷使他对人类犯罪的同胞有如此亲切的同情,他的布道总是那么循循善诱,感人肺腑。在挣扎了七年以后,丁梅斯代尔最终还是屈服于自己的信仰,将罪恶向世人显露。丁梅斯代尔是霍桑笔下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强加给他的清教观,更在于他用自己悲剧的性格,用生命去实践了清教所倡导的救赎与忏悔。他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内心的平静。这也充分显示了霍桑矛盾的宗教观,即批判清教,却又不得不求助于它。

霍桑把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女儿,刻画成一个集神性与人性为一体的天使。一方面她未受清教浸染,是率真的人性的体现,是海丝特的精神世界。她总是衣着华丽,如跳跃的小鸟,同时她难以驯服,不习惯于循规蹈矩,因为她的诞生就已破坏了一条大的法律。她漠视权威,竟敢往州长身上泼水。对海丝特而言,珠儿就是一个活着的红字,珠儿时刻提醒着她已犯下的罪恶。但是对于牧师来说,她的言行则如神谕。她要丁梅斯代尔白天当众与她们母女站在刑台上,并要求他和她们母女一起手拉手进城去。她一直不肯吻丁梅斯代尔,直到他带着她们母女一起站在刑台上忏悔。那一刻,珠儿的吻把亲生父亲的符咒解除了。这时霍桑给了珠儿这样的描述:“她将在人类的快乐和忧愁中成长,永远不再与这个世界做对而变成了这个世界的妇女。”

小说中的第四位主人公,是充满了憎恨也让人憎恨的齐灵沃斯。作为一个被妻子背叛的人,他是个受害者,他有权选择宽恕抑或憎恨,但他选择了后者,将复仇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憎恨使他变成了恶魔。他以医生的身份接近丁梅斯代尔,医治他的身体,摧毁他的灵魂。在复仇胜利之后,支撑他前进的精神也随之枯萎。但是霍桑也给了他救赎的机会,在他的遗嘱中,将一笔可观的财产赠给了海丝特和她的女儿。这个恶魔在死前带着一丝对人间的爱意离开了。通过对文中四位主人公的剖析我们看到了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一方面,他极力反对清教极端、偏执和严酷的一面,思索人本身应有的生命状态,肯定了人在社会中应有合理欲望的追求,揭示了清教不合理的婚姻和伦理制度给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另一方面他又安排他的主人公走上了一条救赎的道路。虽然《红字》始于批判,终于救赎,但是神性在他们精神上的彰显已没有了强大的超脱一切的控制力,霍桑还是向我们展示了绽放在主人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之花和纠缠在他们之间的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爱与恨。这也正是《红字》成为文学经典中的经典,流芳百世的魅力所在。

[1] 侯秋芳.从《红字》解读霍桑宗教观[J].考试周刊,2009(34).

[2] 叶立新.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的清教观[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6:(03).

[3] 王守仁,刘海平主编.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范革新.美国短篇小说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 霍桑.红字[M].熊玉鹏,姚乃强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作 者:王秋媛,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海丝特珠儿宗教观
请四大天王来我家唱歌
女报(2021年2期)2021-03-28 12:44:09
《红字》珠儿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文化学刊(2021年1期)2021-03-07 16:53:29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丝路艺术(2018年6期)2018-04-01 19:34:34
雨珠儿
当代教育(2017年4期)2018-01-08 09:37:37
《红字》中海丝特的性格分析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人本主义视角下海丝特的人物性格分析
青年文学家(2017年6期)2017-03-31 05:38:41
《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的新女性形象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57:34
影子中的自我
青年文学家(2015年6期)2016-05-09 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