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体物俱入微:钱起诗歌艺术技巧探析

2011-08-15 00:42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名作欣赏 2011年11期
关键词:移情物象例句

⊙李 娜[郑州大学文学院, 郑州 450001]

言情体物俱入微:钱起诗歌艺术技巧探析

⊙李 娜[郑州大学文学院, 郑州 450001]

作为“大历十才子“之首,钱起诗歌在当时即广受赞誉,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其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分不开。钱起的诗歌艺术技巧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写物精切生动,言情细腻真挚。为此,钱起在诗歌中综合运用了移情、白描、烘托等多种艺术手法。

艺术技巧 体物 言情

作为“大历十才子”之首,钱起的诗歌代表了大历时期诗坛的主流风格,清新淡雅、寂寞感伤。钱起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就已广受赞誉,高仲武甚至将其视为继王维之后的诗坛翘楚:

员外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越从登第,挺贯词林。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迥然独立,莫与之群。①

不仅如此,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还将钱诗置于上卷之首,足见其对钱起推崇激赏之至。高书成于大历、建中时期,应该能代表当时的诗歌评价标准,高仲武如此重视钱诗,可见钱起诗歌艺术成就在当时的地位。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钱起高潮诗歌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闻一多先生曾如此评论大历十才子的诗“:一是写得逼真,如画工之用笔,描写细致;二是写得伤感,使人读了真要下同情之泪,像读后来李后主词一样,用字的细腻雅致,杜甫比起他们都嫌太浑厚。”②此言恰指出大历诗人的在艺术技巧上的共通之处,即体物之细微与言情之细腻,以下试就此两点在钱起诗歌中的表现予以详论。

一、体物精切生动

钱起在诗歌中对物象性状的描写细致精切,诗歌中的物象往往被精确修饰和限定。他喜欢细致描写物象所处的位置和背景,使得意象只呈现出诗人写作时的情态,别处移用不得。例如,钱起喜欢写树,在他的诗歌里,树的样子也情态各别:

汲井爱秋泉,结茅因古树。(《谷口新居寄同省朋故》)

稍闻江树啼猿近,转觉山林过客稀。(《送韦信爱子归觐》)

佳期稍别俄千里,云树愁看过(历)几重?(《送冷朝阳擢第后金陵觐省》)

古壁苔入云,阴溪树穿浪。(《独往覆釜山寄郎士元》)

暮鸟栖幽树,孤云出旧丘。(《新丰主人》)

朱戟缭垣下,高斋芳树闲。(《裴仆射东亭》)

“古树”、“江树”、“云树”、“树色”、“幽树”、“芳树”,这些描绘给每一句中的“树”设定出存在的背景和状态,每一棵“树”的样子都不同,有年代久远的古树,也有开花的树,还有生长在江滨和溪水中的树。在这些树中有些有猿猴攀援啼叫,有些则供暮鸟归栖,甚至还有些正悠闲自得。因为这种种修饰限定,树的形象如同照片一般极为精准,一枝一叶如在目前。

钱起对其他物象也是如此,如“带竹新泉冷,穿花片月深”一句中,下句中“月”有“穿花”、“片”、“深”三个修饰语,由这些修饰可知,月光首先穿过了花丛,其次,这夜的月亮不是满月而是“片月”,月光将花影撒在地上,诗人以“深”字来描写他的感觉,上一句是以“泉”为中心,同样也有三个修饰成分,“带竹”是指泉边生长有一片幽谧的竹林,泉水给人以清新之感,故以“新”来修饰,“冷”又道出泉水的清冽。“月”和“泉”两种物象在了了十字之中便受到如此多的限制修饰,其诗歌所呈现的画面也更加清晰真切。

钱起还常将自己的视野集中在那些极细小的物象上,往往爱选择诸如落花、鸣虫、惊鹊、微云、片月之类微小单薄的物象雕琢刻画,造成如象牙微雕般精致的艺术效果:

露下添余润,蜂惊引暗香。(《月下洗药》)

古树生春藓,新荷卷落花。(《题樊川杜相公别业》)

惊蝉出暗柳,微月隐回廊。(《静夜酬通上人问疾》)

卷荷藏露滴,黄口触虫丝。(《山园栖隐》)

更怜垂露迹,花里点墙衣。(《郎员外见寻不遇》)

例句一中露珠滴落将蜜蜂惊飞,例句二中片片花瓣落在新长出的嫩绿的荷叶上,例句三中,受惊的蝉从夜色笼罩的柳树中飞出,朦朦的月亮在曲折的回廊中忽隐忽现,例句四中露珠滴落在荷叶上,初生的雏雀碰到了虫丝,例句五中,露珠无声点点落下,打在墙上的绿苔上。如此种种皆是极其微细的景象,没有洞察秋毫的观察力是不可能注意到这些景象及其中意蕴的。于此,诗人使用的动词又都极其精当,如“添”、“引”、“卷”、“隐”、“藏”、“触”等,都表现出幽微细致的自然生机,为以上诗句中的细微景致平添了无限生趣。其中更对露滴这一微细的动作集中关注,在以上诗句里描写了三种不同场景的露滴,其观察之细微真是让人叹绝。尤其是“卷”、“藏”两个动词,将荷叶的形状情态描写得活泼可爱,尤为动人!以动词描摹静物之情状,一如后世“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妙笔,亦足可见钱起诗歌描写技巧之高明。钱起诗中之“工笔”景致即使和宋徽宗的工笔花鸟画相比也毫不逊色。千百年后读至此处,依然能够感到荷叶的清新秀美,令人如入诗境之中。

钱起体物工细精切,但并不因此流于板滞,他常运用移情手法,将静态之物写得活动跳脱,诗句中的意象往往生动形象,情态逼真,如置眼前,整个诗句也顿时生机立现:

闲鹭常栖早,秋花落更迟。(《山下别杜少府》)

酒尽寒花笑,庭空瞑雀愁。(《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岁初归旧山寄皇甫侍御》)

湿影低桂花,翻叶醉泉光。(《月下洗药》)

花儿不知愁,鸟雀也不知云来云去,白云也不懂得眷恋青山,叶子更不会沉迷于波光粼粼,诗人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类比周围的客观事物,使得笔下的客观事物也仿佛有了情意,而悠闲适意的物象也使得整个诗句回味无穷。这样的例子在钱起诗中可谓举不胜举:

笑指丛林上,闲云自卷舒。(《晚出青门望终南别业》)

山谷无明晦,溪霞自兴没。(《夕发箭场岩下作》)

花院日扶疏,江云自卷舒。(《江宁春夜裴使君席送萧员外》)

归客楚山远,孤舟云水闲。(《送虞说擢第南归觐省》)

随意变换的晚霞,时卷时舒的白云,孤舟渐远,逝水无声,所有物象在钱起笔下都被赋予闲适的意蕴,整体诗歌也因此在清新淡雅之韵味中更显得生趣无限。

二、言情细腻含蓄

钱起诗歌的抒情技巧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地,他综合运用移情、烘托、象征、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法,将情感表现得细腻含蓄、真挚动人,使诗歌获得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表现不同的情感时对于表现手法也有不同选择。

(一)表现离别之情

钱起的诗集里有很多送别诗,虽然其中有不少是应酬之作,但真情实感之作依然居多。在这些诗作中,钱起习惯以烘托手法为离别造出伤感失意的氛围,如这首五言排律《宿毕侍御宅》:

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

前六句从宿友人毕侍御家的情景落笔,赞美毕侍御的风操,然后用后四句景物描写点出季节、时分,其中“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用视觉表现的寒意与用听觉表现的时间相互交织,营造出深秋寒夜的冷落凄凉之境,为夜话和离别抹上了凄苦的色调。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以衬托主要描写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可以使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在钱起诗中烘托多是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情绪,景物并非表现的中心,而是作为一种表现媒介呈现客观状态出现,它的色调总是与作者的意境吻合,它以不经意的姿态出现,暗中给诗注入浓郁的情味使诗歌变得血肉丰满,富有韵致。

在钱起的另一首七律《送李九贬南阳》中,也运用典型的烘托手法,渲染出浓浓的别情别意: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这首诗首联叙别时光景,虽美酒醇味,酣饮至醉,却依然无法排遣彼此的愁苦,入手即将整首诗歌浸染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的无尽伤感中。接着便以典型的场景描写来烘托渲染这种情绪:秋日的暮色中,阳光已然失去了温暖,那样的惨淡,昔日如烟的杨柳而今也衰飒不堪,纵目远望,友人即将满怀失意登上遥遥征途,鸿雁的鸣叫更令人心中惆怅。“鸿”、“柳”都是抒发别情时常用的意象,再加上对其时空场景的具体描述,虽无一字及愁,而愁自无限,寓无尽别意于言外,颇有柳三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的意绪。

莱姆沃卡倾心于自己的写作事业,并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在诗歌、短篇小说等方面颇有建树。她一直保持并沿袭着自己简单却包含细腻情感的文笔,始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她创建了一个非盈利组织——艺术治疗基金会(the Arts Therapy Foundation),希望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治疗方式为人们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她一直深切关注着有关女性的问题。多年来,她为全球新闻研究所撰写文章,论述影响妇女的问题,包括艾滋病、战争对妇女的影响以及社会正义的问题。

(二)表现愁苦之情

钱起表现愁苦的技巧也极其纯熟,他很擅长运用移情手法来表达这种感情。移情作用在本质上是由于对对象的专注而产生的幻觉,将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使无情的事物变得有情,使非人的东西人格化,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情感活动的投射③。在钱起的很多诗句中都可感受到这种技法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生事萍无定,愁心云不开。(《穷秋对雨》)

云愁百战地,树隔两乡天。(《寇中送张司马归洛》)

秋风晨夜起,零落愁芳荃。(《海畔秋思》)

黄绶罢来多远客,青山何处不愁人。(《送兴平王少府游梁》)

霜堞鸟声苦,更楼月色寒。(《郭司徒厅夜宴》)

读这些诗句,扑面而来的就是诗中时时处处深重的愁苦,诗人触目所及,无不使他惆怅。例句一写宦途浮沉,飘忽不定,担忧个人的命运;例句二是写百战之后,家乡已经面目全非,以致白云也愁苦不堪;例句三则是借写秋风中花之零落来感叹自己的不遇;例句四则是描写同情旧友遭罢官的不幸和离别时的苦楚。尤其是“霜堞鸟声苦,更楼月色寒”一句,完全模糊了物我的界限,鸟声之苦,月色之寒,正和诗人内心的“苦”和“寒”相呼应,分不清到底是诗人的情绪感染了月和鸟,还是月和鸟触动了诗人的心。

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运用移情手法,将人类的情感转托于原本无知无识的自然万物。在诗人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诗人带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对“物”的观照中寻找共鸣,此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④。这种看上去“无理取闹”的写法,却能收到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所谓“于无情处生情”,诗人的种种心绪也于此表露无遗。喜怒哀乐原本都是无形无迹,但是通过移情手法,可以使这些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不仅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微妙的心理活动,还能使诗人的情感显得更加深沉,创造出一种“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艺术效果。

钱起还擅长运用白描手法来倾诉自己心中浓郁的愁情,如《秋夜作》一诗真切地诉说出诗人心中深深的愁苦和困惑,几乎纯为白话,却能感人至深:

万计各无成,寸心日悠漫。浮生竟何穷,巧历不能算。

流落四海间,辛勤百年半。商歌向秋月,哀韵兼浩叹。

寤寐怨佳期,美人隔霄汉。寒云度穷水,别业绕垂幔。

窗中问谈鸡,长夜何时旦。

因为“万计各无成”而“流落四海间,辛勤百年半”,这应该是那一代士大夫生活的真实记录,故而不免感到世事难料,即使是精通历算的人也不能预知,他们只能在漫漫长夜里“哀韵兼浩叹”。再如《宿新里馆》一诗:

愁人待晓鸡,秋雨暗凄凄,度烛萤时灭,传书雁渐低。

客来知计误,梦里泣迷津。无以逃悲思,寒蛩处处啼。

诗中以秋雨淅沥、寒虫悲啼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惶苦闷,加深了整首诗歌哀愁的情感色调,呈现出一幅经典的士大夫文人羁旅愁思的画面。“迷津”一语,正概括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面对“安史之乱”后政局变化的迷惘和苦闷。

与盛唐人擅长抒写建功立业、忧国忧民的怀抱不同,大历诗人已逐渐将描写的笔触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中的情感更加私人化,描写也更加细致。钱起在诗歌中不仅对外界物象体察入微;同时也比较关注自己的内心感觉,注重以烘托、白描、移情等不同手法来表现种种情绪,这也正是诗歌由盛唐向中唐转变的一种表现。

② 郑临川编:《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③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989版,第2册,第37页-第41页。

④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页。

作 者:李娜,郑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编 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猜你喜欢
移情物象例句
未来事务的色彩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