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麟之趾》送子与仁德的文化内蕴

2011-08-15 00:42张安琪山西大学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太原030012
名作欣赏 2011年11期
关键词:仁德隐士麒麟

⊙张安琪[山西大学/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太原 030012]

论《麟之趾》送子与仁德的文化内蕴

⊙张安琪[山西大学/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太原 030012]

《麟之趾》以麟起兴,从公子写到公姓、公族,借麟来歌颂君子的仁德。该论文从麟入手,论证麟这种传说中的瑞兽,与古代宗族、与君子仁德的关系,揭示麟身上所隐藏的上古原始文化的秘密。

麒麟 送子 仁德 原始道德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诗经》中的古老歌谣从远古一直唱到现代,用今天现代汉语来演唱这首诗,就是:“麒麟的蹄儿不踢人,诚实的公子不欺人。嘿,像麒麟般的仁厚啊!麒麟的额儿不抵人,诚实的子孙不损人。嘿,像麒麟般的仁厚啊!麒麟的角儿不触人,诚实的子孙不害人。嘿,像麒麟般的仁厚啊!”

诗歌以麟起兴,从麟的趾上移到定最后到角,来赞美贵族仁德宽厚。诗歌又依次从公子写到公姓,最后到公族,宗族子孙人丁兴旺。而这两方面内容都是通过麟来串联,是麟这个传说中的动物把宗族的人丁兴旺和道德联系了起来,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文化秘密呢?

一、麒麟与送子

诗歌从公子,写到公姓、公族,这其中隐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姓是会意字,由女、生两字合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从女生。”①由此可知,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同一个母亲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也即同祖。中国的姓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以女子为中心,形成一个共同始祖母的母系氏族。为了区别不同血缘的氏族,每一个母系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和称号,这些标志和称号就是最原始的姓,而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因此,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由不同的母系传下的氏族人群。“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②,就是当时母系的体现。母系氏族经过一段繁荣发展之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取代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但氏族内部的结构、制度以及氏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同部落若干个母系氏族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就产生了氏。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是男子在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取代女子地位的象征。“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③;“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④。

可见,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⑤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⑥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但在姓氏分流伊始,便在氏的基础上,产生了宗族。宗族是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形成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汉班固《白虎通》就明确了宗、族的关系:“宗者,何谓也?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⑦“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⑧宗族关系在这里确立为有共同祖先的庞大家族。《后汉书·天文志上》记载:“夷灭述妻宗族万余人以上”⑨,可见,宗族之大。

《麟之趾》从公子,到公姓,再到公族,同一宗族的子孙日趋庞大,子孙兴旺,而这与麟有何关系?原来,麟在古代是瑞兽,《礼记·运礼》:“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作为瑞兽,它的祥瑞之处就在于能“送子”。据说孔子就为麒麟所送,前秦王嘉《拾遗记》云:“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征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⑩《拾遗记》中的记载虽荒诞不经,与经典史传不合,但因故事的传奇在民间广为流传,渐渐地就有了传统吉祥图案《麟吐玉书》和“麒麟送子”的说法,而且我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希望早立子嗣,多生儿女,子孙满堂,所以人们多想借助这一吉祥嘉瑞之兽赐予自己吉祥。流传于民间的麒麟送子习俗,则以湖南最盛。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沙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放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谓之麟麒送子。”

在历代相传,热热闹闹的送子背后,隐藏了上古时代,人们以麒麟为信仰物的生殖崇拜。麟是“麇身、牛尾、一角”的复合体,它以麋作为身体,而麋,獐也,鹿属。獐类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每胎最多可产七仔。这种超强的生殖能力是原始人所羡慕的。借用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原理,就是“巫术从没有被用来代替工作。……就在这无能为力的一部分,他们才诉之于巫术”⑪。换句话说,就是原始人希望通过对獐生殖能力的崇拜,进而产生一种功能的转换作用,使得自己也多子多孙,在多变艰难的自然世界能保留种族的存在。

二、麒麟与仁德

麒麟作为古代的瑞兽,它反映了上古神秘的生殖崇拜,但《诗经》中为什么把麒麟和君子的仁德联系了起来,麒麟和古代原始道德的产生有什么关联?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评价人们行为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的标准”⑫。很显然,这是从现代意义方面来界定“道德”。在西方,道德源于拉丁语“motes”,意为风俗、习惯,引申为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尼采认为,道德是对习俗的尊重。摩尔认为“原始的道德不外乎遵从风俗,此外无所谓道德”⑬。原始道德就来自某些宗教神话、传说以及相应的宗教仪式。这些神话传说经过宗教仪式的外化而规范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成为一种道德规范。所以,学者认为,“社会礼俗率由宗教演来,是则宗教与道德之所以密切为邻”⑭。

诚然,原始社会的道德本身不是以概念、原则等理性形式形成的,而是以感性形式直观地、自然地形成的,它表现为原始社会的各种习俗,并以“习俗的形式存在着”⑮。也就是说,习俗、道德和宗教仪式三位一体共同融于图腾崇拜这一宗教制度之中。杜尔凯姆也认为,图腾崇拜实际上是崇拜氏族共同体本身,但是氏族共同体的集体感情和群体意识必须对象化在一个神圣物上面才能被意识到,所以人们对图腾祖先的献祭和祈祷,实际上是崇拜被强化了的社会共同成员的共同道德情感及其所控制的行为模式。

原始人对神圣物的崇拜态度实际与对道德权威的尊敬态度完全一致,宗教的力量实际上也就是人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原始社会的神圣物之一就是“麟”,它成为一种符号象征,象征的是一个可以支配道德崇拜的实体即社会⑯。

“麟”是复合生物,它以麋为主体,而麋这种动物,性情温和,虽有獠牙而不伤人害畜,且又独居寡处,机警灵敏,善于躲避敌害,在外形上皮毛为黄色而具五彩,文质彬彬,非常符合孔子所认可的君子形象,“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⑰,“君子泰而不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⑱。麟和君子无论从外形到内在,都是温柔敦厚,含蓄内敛,两者具有可比性。而君子又是仁德的化身,“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⑲。而与君子相提并论的麟在西周时期也已是仁德的化身,《春秋左氏传·哀公十四年》也说:“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⑳,可见,麟在当时就已经成为有德者的象征,是道德的体现。

麟由原始生殖崇拜中的灵兽发展为反映人们心中政治愿望的瑞兽,角色的转变,反映了古代先民从原始社会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人们对麟的喜爱,折射了古代社会从图腾走向文明的文化历程。麟作为文化变迁的结合点,它已不再是简单的假想物,而更多寄寓了古代人民不为人所知的生活愿景。《麟之趾》这首诗歌借麟来表达对君子仁德的赞美,实际上是上古文化的隐秘反映。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12页。

②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9页。

③④⑦⑧ 班固:《白虎通义》,(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8页。

⑤⑥ 《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9页,第441页。

⑨ 雷国珍、汪太理、刘强伦译:《后汉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5页。

⑩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第五十六卷。

⑪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⑫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17页。

⑬ 摩尔:《宗教的出生与成长》,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82页。

⑭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97页。

⑮ 杨国璋:《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版,第201页。

⑯ [法]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见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三、四章。

⑰⑱⑲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166页,第61页,第38页。

⑳ 杨伯峻编:《春秋左氏传》,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1680页。

[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3] 摩尔.宗教的出生与成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4]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5] 杨国璋.原始文化与语言[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法]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见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5.

隐士虽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群边缘人,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对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以及文人们的精神心理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褒扬或者重视。蒋星煜说:“隐士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扮演一种最受人家喝彩拍掌的角色。”①南怀瑾也认为:“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轻易忽略,而容易忘记。如果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②隐士虽然在现代的社会结构中消失了,但是隐士的流风遗韵至今未绝,并以种种方式融化在现代人的血液中,尤其缠绕在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上,发生着或显或隐的影响。故此笔者认为研究隐士精神仍然具有鲜活的现代意义,本文即以《高士传》中的隐士为例,来阐释隐士的生命意识。

《高士传》一书“采古今八代之士,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始终,自尧至魏,凡九十余人”③而成,塑造了一系列高人隐士的动人形象,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作者皇甫谧特殊的政治宣言,表现了他对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的批判态度。该书一出,就流传开来,并成为现存古代隐士传记类典籍中“最具有代表性与开创性的著作,也是流传至今唯一尚为完整的著作”④,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正是因为该书具有典型性,所以笔者以此书中的隐士为例来阐述隐士的生命意识及其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下面详细论述之:

第一,隐士所体现的谦逊礼让、淡泊名利、知足不辱等生命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理应得到发扬光大。《高士传》记载了很多属于高士们特有的典型事例,这是其他人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行为,如让王、辞聘、辞赏、逃隐等事件,充分体现了高人隐士们的谦逊礼让、知足不辱,显示出他们的淡泊名利之情,超越流俗的高尚节操。《高士传》记载了尧曾试图把天下让于许由、子州支父,舜曾试图让位于子州支伯、善卷、石户之农、蒲衣子,结果都遭到拒绝;至于辞聘、辞赏之事,在《高士传》里更是俯拾皆是,著名的有许由辞尧九州长,弦高辞郑穆公存国之赏,老莱子、陆通、庄周、陈仲子等辞楚王的聘任,段干木辞魏文侯相位,商山四皓远避汉高祖,严光、王霸等不仕汉光武之朝,等等。在商品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不知多少贪官因贪恋权位而四处钻营,多少守财奴因聚敛金钱而出卖良心,多少名人为保住名利而不惜作假,使得世风日下,人情浇薄。为世道人心计,隐士们这种谦退礼让、知足常乐的精神,正是正面教育民众的最佳教材,值得大力提倡。隐士们的这种精神,既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疯狂追逐名利的现代人从中看清自己;也可以作为一服清凉剂,冷却一下现代人狂热追求名利的头脑,从而启发他们对真正的人生价值以及终极意义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追问。

第二,隐士所具有的自由品格、独立精神、平等自尊等生命意识,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所在,正是现代人所渴求的,必须予以继承发展。陈国光说:“纵观三千多年来隐士们的所作所为,人们不难发现,他们不管是栖处岩壑、隐逸田园,还是漫游江湖,为僧为道,都是不愿做皇帝奴仆的人,都是渴望自由的人……他们自食其力,逍遥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⑤中国历史上的隐士,虽然牺牲了很多实际的利益,如权势、名位、物质享受,但是他们过得自由,生活得有尊严,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高士传》中的隐士们正是如此,他们绝大多数毕生都未出仕,个别人曾经做过一些小官,最终也辞官隐居,长期与长林丰草、山水田园为伴,生活清苦,形容憔悴,但是他们生活得有尊严,能够独立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可以拿《高士传》中老莱子妻的话为证“: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⑥不做官,不拿俸禄,就不会受制于人,否则,虽然能够荣华富贵,却失去了宝贵的独立、自由。隐士们这种崇尚独立、自由的精神可以对现代人的“物化”“、异化”进行精神疏导,引导现代人寻找人的本身以及自我意识,把以前重视对外物的追求改向对自我的深思与反省,重视自己的内在需求与精神满足,才能够使人类在精神层面上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 者:张安琪,山西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讲师。

编 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猜你喜欢
仁德隐士麒麟
麒麟“破冰”
麒麟献瑞
隐士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为仁由己
清溪麒麟製作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 Life of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