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涛[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郑州 450007]
作 者:陈涛,郑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严密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秉承儒家思想理念,推崇儒家经典为文章的本源,主张“文而明道”,向圣人看齐,以经典为榜样,强调“原道”、“征圣”、“宗经”才是文章最基本的价值观和立足点。《文心雕龙》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理论巨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经典,这不仅见于它宏大的篇章和结构,更在于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由孔子创行的儒家学说自西汉以后,一直是统治中国文化的主流,作为统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它形成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维系着中华民众的精神根脉。儒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我价值和人格精神,而《文心雕龙》传承与沿袭了传统的儒学人文精神,以儒家的“原道”与忧患意识为主导思想贯通全文,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更是强调人的本质、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价值、理想人格的实现等等内容。追溯远古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儒家典籍中,关于“人文”一词寓含着的道德教化的内涵。《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人文”喻指社会人伦,“化”有教化、风化之含意,显露出人伦至上、道德经世之观念的端倪,可见最初的“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在肯定了人的社会性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将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们认为人在治理和改造自然的时候,要“顺自然”而“不违天时”,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学强调人的本质,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体现了对人的地位和人的价值的尊重,这也是儒学人文精神的重要一面。在人的自我修养中,儒家倡导“仁”“知(智)”的双重追求,又与理性相融合。仁义礼智圣和合为德,为天道,仁义礼和智合为善,为人道,上顺天道,下中地理,中适人心,从而达到天、地、人和合的境界。同时,儒家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焕发出强烈的入世精神,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儒学人文精神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重,体现了鲜明的人本精神。由于儒家强调入世,在个人修为方面强调“笃行”、“知行合一”的刚健精神,从而更加激发了个人的忧患与担当意识。综上所述,这种以人为本的承传和张扬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蕴积并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文心雕龙》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主要秉承于传统儒学人文精神的濡涵,作者本身的世界观倾向及其写作的出发点都显现了对儒学人文精神的沿袭,他将作品作为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以深厚的原道和忧道意识为支撑,主张在古老的经典中找寻唤醒文学的生命动力,呈现整体的人格、气质和风骨,从而解释文学的本源,来教化人们恢复精神人格。
这主要表现在作者宗儒的世界观倾向及其写作的目的两方面。
(1)宗儒的思想观念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以“征圣”、“宗经”为主导思想来写作全书,书中也处处以儒家经典作为品评文章的依据。他认为儒家圣人是“妙极生知,睿哲惟宰”,圣人的文章“衔华佩实”“旨远辞文”,“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他认为经书阐述了天、地、人最经常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强调要向儒家经典学习。“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序志》篇中说:“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寝,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他说自己在梦中执礼器跟随孔圣人,在圣人的感召下开始写作本书的,可见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2)写作的出发点
自东汉末年以来,儒学开始衰微,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的玄学思想,文学创作过分追求形式上的辞藻华丽,特别是到了齐梁时期,更是庸俗而浮靡,“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学作品过分追求声色之美,而忽视了本身的内容,刘勰对这种现象极其不满,他认为这种浮靡的文风,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宗旨相违背,是齐梁文学的病根。为了抑制这种文学现象,刘勰强调文学创作应该“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来矫正这种“讹、滥、淫”的文风,他所谓的“根”和“源”即是“先哲之诰”和儒学经典。从写作的目的上,可以看出儒家的忧患意识是作者建构《文心雕龙》的基本精神和创作思想。
(1)“原道”的人文精神观
儒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观点是对人的尊重和观照,而《文心雕龙》对于“道”的追寻正体现了对于人的认同,更加重视人的生命本体。《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其中阐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基本观点:“文原于道。”他所说的“原”是本,“道”是指自然之道。文中有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又有:“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这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和价值标准,也传导了“以自然为人文本体”的人文精神的特点,这种“文以明道”的立场,与儒家的“原道”思想及“文以载道”的人文创造观念是相通的。在论述人文的起源和发展中,刘勰认为孔子乃集人类文化之大成也,圣人完成《六经》,其根源是道,圣人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写文章,而自然之道也是通过圣人的文章得以阐明的,从而起到“鼓天下之动”的作用。“能够鼓天下之动,主要在于文辞”,他所指的文辞在内容具有“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的真和善,这里的真和善即是体现儒家仁义道德的伦理观念,是对人民进行统治和教化的工具。
(2)君子处世,树德建言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传统士人对“三不朽”的追求与树德建言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序志》篇中,他明确指出自己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留名后世。在讲文章的功用时,又说“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只有儒家的思想才取积极入世的态度,只有儒家的经典,才有利于为教化,这与儒家传统的人文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诸子篇》中又说:“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意思是说古人所谓的不朽,一是要树立品德,二是要著书立说。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因此更要“志士惜时,炳曜垂文”,这也体现了儒家忧患的人文意识与沉重的责任精神,“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因此,则要发愤著书,树立功德,把声名和事业流传下来,充满着深厚的人文情怀。
(3)刚健中正的“风骨”精神
“风骨”是古代的一种诗学精神,它的文化根源是儒家对于刚健中正人格的强调。儒家思想的中心即是“人”,在儒家看来,刚健中正才是真正的人格,是文人精神品质非常可贵的一面。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松柏不畏严寒的品质来比喻人所应该具有的坚毅品格。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大丈夫”,则体现了人格中的骨气。《文心雕龙》以专篇来探讨“风骨”,这与其经受儒学人文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风骨”之所以成为著名的诗学范畴是始于《文心雕龙》的,《文心雕龙·风骨篇》从创作过程强调了“风骨”作为文章内在生命力的特点和重要性。“风骨”所强调的“刚健”、“遒劲”、“有力”正是儒学对真正人格的要求,它和中国古代文人崇尚高洁的情操、刚正不阿的骨气是分不开的,是一种高尚人文精神的体现。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是古代文论的重镇,几百年来,对其关注、研究和探讨的潮流不断加温。毫无疑问,儒家思想是其文学思想的纲领和核心,“原道”、“宗经”、“征圣”是其立论的根本依据,儒学的人文精神对它起到了深层的润泽,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
[1]方科平.论刘勰立言思想[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2]袁济喜.《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J].南京: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