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历史叙事经典的多元阐释──以《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为例

2011-08-15 00:42陈启权梧州学院中文系广西梧州543002
名作欣赏 2011年29期
关键词:后现代三国演义红楼梦

⊙周 婷 陈启权[梧州学院中文系, 广西 梧州 543002]

作 者:周婷,文学学士,梧州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陈启权,文学学士,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后现代语境是一种“奇声喧哗,多元杂陈”的状态。由于诸神退位,众声喧哗,各种大胆取舍、自立权威的创作已导致了历史叙事经典多元阐述的趋势。传统精英式、权威性的话语渐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离经叛道的后现代叙事风格。反言之,身处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后现代的表征,一方面以其多元建构发挥了它繁荣文化市场、娱乐大众、抚慰心灵等功用,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它对经典的消解、对传统的反叛、对深度的排斥。其中,四大名著的翻拍、续拍及当代解读行为便是一些很好的例子。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为例分析这种现象及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一、经典及其本质特征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经典,其中一个重要义项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在蒂姆·洛特看来,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本雅明则认为,在传统社会里文学经典具有一种“灵韵”效果,而到了现代机械复制的时代“灵韵”消失了。虽然本雅明从理智上肯定这一历史的走向,但从其描述中却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微弱的伤感。本人认为经典应是精英式创作,传承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人性,具有有永久的魅力、感染力。作为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之所以广受欢迎,其原因便是作者杰出的艺术贡献使小说自身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

不管怎么说,经典的形成是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经过较长时间的接受、阐释和淘洗后才存留下来的。也正因为如此,经典才有其成为经典的本质性特征: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可读的无限性。这也就是所谓的“经典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经典一旦成为经典,它本身的特性就规定了它具有无限的可读性、可阐释性。这也是它在当代获得多元阐发的理论前提。

而在现代社会,文学艺术更多是依赖于大众传媒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涂抹了较多现代多媒体信息或其浓厚色彩,使其内涵和外延都会相应增大,而另一方面,人们的阅历和视野也得到无限拓展,社会思想丰富了,主体二次创作的艺术行为也渐趋丰富和多元,所有这一切,使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历史叙事经典的读解为什么会日渐多元化。

二、历史叙事经典的多元阐释

“经典”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多元意向,既有传统的视角,又有现代的理解;既意味着传统意义的沉稳,又内含了革故鼎新的冲动。经典关系到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并且关系到教育和认同。在经典问题上,保持多元视角之间的张力是必要的,或许也更符合现代社会中文艺活动的实际。由此我们看到了解构历史、消解崇高的“戏说”影视,说笑、逗乐的“无厘头”历史演绎类节目,“百家讲坛”式的历史阐释……凡此种种,都表明当下历史叙事经典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

(一)多形式的解读或演绎

在后现代语境中,正是基于一种多元观念,人们对《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进行着多形式的解读或演绎,有影视和戏曲改编、广播故事,也有相声小品和百家讲坛等新形式。当前较受欢迎的新形式无疑是影视改编和百家讲坛。如由这两部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有电影、越剧、京剧、黄梅戏、昆曲,还有影响最大的央视的新旧版的电视剧。

又如百家讲坛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小说家刘心武和那些以考据见长的“红学”家们不同,他以形象化的语言把《红楼梦》讲得头头是道,彻底放下了“学术”的架子,以常人视角来讲述艰深的红楼问题,深入浅出,所以深受大众喜欢。

除此外,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宏论三国系列,也堪称精妙绝伦。他以现代人看事物的观点、角度去理解、去分析东汉末年群雄的思想、心态。《易中天品三国》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也引起了收视轰动。

在这些多样化的形式包装下,无论是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思想倾向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多元素的“创新”

基于思想认识和个体体验的差异,也基于创作理念和目的的不同,任何一部新编作品都会在情节、人物形象、环境和表现手法方面与原著有较大的出入。

1.情节

古典名著《红楼梦》是细节之诗、细节之戏、细节之歌。其基本创作原则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追求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的高度统一。情节不追求故事性,以写日常生活见长。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不同的品貌风神。如多次写过生日,而且重点写了宝钗、凤姐、宝玉过生日祝寿。将大观园女儿的“咱们之乐”推向最高峰。在这里,平等、自由、真诚、高雅的女儿情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但新版《红楼梦》制片方却反其道而行之,找来“外行人”黄亚洲编剧,黄的长处就是善于强化故事的完整性和清晰性。因此,为了讲明白一个故事,一些背景和暗场的戏,他认为都应当适当地放到明处来表现。但这样做的结果,便正如有的红学家所说的那样,有的没有做足,有的做偏了,有的做反了。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用一句话说,新版《红楼梦》情节虽有创新,但对原著意蕴没有准确挖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深深的遗憾。

新版《三国演义》在故事情节上也有着很多偏离原著的任意发挥,有着大胆的“解读”。如以曹操刺董卓开场,首播两集俨然变成曹操的“独角戏”。而被公认为是三国之精髓的“桃园三结义”,只在第二集突然插入长度仅为十秒钟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段落,且没有交代三人相识缘由和结拜意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推崇,最重要的就是整本书都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忠义精神”。而新版《三国演义》没有任何铺垫就桃园三结义了,实在是莫名其妙。

新版《三国演义》删减还不只这些,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天水关收服姜维、郭嘉遗计定辽东、关云长水淹七军、庞统巧授连环计、司马懿身后事皆无等脍炙人口的桥段连影子都没有。因此,有观众失望言:“此三国乃高希希的独家三国梦矣。”

2.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的核心,它关乎小说艺术价值的高低。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也充分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但新版《三国演义》却不并刻意追求这一点。它的创作理念是,有众多的明星助阵,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有好的票房收入,足矣。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令人“爱恨交加”的陈建斌版的曹操。陈建斌缺少一代枭雄与生俱来的气质。曹操当然是奸诈的,但应是深藏不露,陈版曹操总是先知先觉的模样,说话喜欢晃来晃去,显得毛糙。此外,我们也看到,刘备总是谁都不放在眼里的表情,显得很虚伪;关羽身材不够高大备受批评;白白胖胖俩酒窝卡哇伊版张飞配上幼稚版台词,与观众心目中那个豹头环眼的猛张飞差距太大。最可怜的属董卓,胡子头发乱蓬蓬,一身衣服也破破烂烂,活像丐帮帮主“洪七公”,有细心的观众发现他衣服上竟真还有个破洞。

还有诸葛亮借东风,风度全无,如同普通道士装神弄鬼。小乔救诸葛的戏份也庸俗得过分。假定小乔没出现,按剧情设置,诸葛亮必定被吕蒙所杀,那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也过于窝囊了。有观众就认为,他们可以理解新版《三国演义》把这些当成了噱头或者卖点,是出于纯商业上的考虑,但仔细追究起来,却显得极不严肃和不负责。

相比之下,老版《三国演义》更注重实力与演技,选择演员更加符合人物的性格。新版追求收视率与物质效应的痕迹更明显。这也比较明显的反映出影视界与以前不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业风气。

3.环境

新版《三国演义》和新版《红楼梦》的拍摄环境都更具现代意味,更多唯美画面。如新版《三国演义》,首先是它的色调。整部剧以一种近乎黑白片的冷峻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便很有那个冷兵器时代的凝重、沧桑、杀伐和大气。再是场面恢弘,打斗真实。老版《三国演义》最被诟病的是武戏太草率,“过五关斩六将”这样的经典华章,也只是兵器简单碰撞、战马匆匆绕圈而已。新版《三国演义》打出耗巨资营造具电影感画面的口号,最大看点还是近百场战争场面,动用人马数量高达六万,是近年来罕见的大手笔。以官渡之战为例,场面设计上颇见功夫,曹操偷袭乌巢的特效逼真,血流成河的场面更是震撼,让观众赞不绝口,认为战争场面比老版看起来恢弘多了,而且技术细节很丰富。

4.现代科技

新版《红楼梦》的拍摄手法、技术手段,远超过去。画面唯美、奢华,后期电脑制作处理得很好,尤其是女娲补天和太虚幻境的镜头。87版导演王扶林曾经说过,最大的遗憾,就是87版《红楼梦》缺少太虚幻境,因为当时根本做不出来。但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完全可以重现太虚幻境。新版《红楼梦》的舞美造型设计,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甚至超越了普遍审美。在投资、景物重建等各方面,编剧都精益求精,不管从哪个细节来看,我们都已经见识到一个几乎复原的贾府和大观园。但也还是存在不少的缺点:旁白过多,快镜头过多,人物的表演生硬,更有观众评红楼:看化妆不像红楼像青楼,听配乐像看鬼片,听旁白像看《动物世界》或者电视散文,看氛围像《聊斋》……这就是使用过多的现代技术,却忽视了要表现出历史叙事经典的历史感。

(三)多方面的接受

旧版《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就是在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中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指导下的产物。当时被指有忽视受众需求,忽视电视剧的通俗化、娱乐化、市场化的倾向,这是不可避免的缺陷,毕竟国家意识形态、精英阶层与普通观众的欣赏趣味有所不同,承载教育、启蒙作用的艺术作品与大众的文化娱乐产品也有所区别。据旧版《三国演义》当年的策划者说,拍摄《三国演义》,是全国文化界在北京亚运会后最大的一项工程。策划背景是,北京亚运会取得巨大成功后,我们要找到这种成功的文化自信。

新版《红楼梦》和新版《三国演义》的重拍,既不是中央的一项任务,也不是文化界、学术界的一次文化启蒙活动,而是投资方的一次商业娱乐活动,它典型地体现了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特征。如热闹非凡的全球华人“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自不待言,甚至一些红学讲座活动,也是在投资方的策划下进行的。在这种大众、娱乐文化为主导的时期,制片方投资上亿元人民币,其任务主要是为观众奉献一份影视娱乐大餐,其目的是为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而在北京奥运会前后,新版《三国演义》就开始被策划。这个时候,策划者没有再去寻找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他们更多考量的是资本与利润的最大化。其卖点就是,该剧是迄今为止中国电视史上投资数额最大的电视剧之一。

无论如何,新旧版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都是成为“群众接受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因此,看红、读红、评红的红学热潮和看《三国》、读《三国》、评《三国》的三国学热潮,其实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一股文化热潮、求知热潮,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现象。

三、历史叙事经典多元阐释的意义及其价值引导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多元阐释会使观念更开放、手段更丰富、内容更充实、手法更灵活、受众面更广。但是,过多的后现代手法无疑会使历史叙事丧失历史精神,失去历史感。

所以,对历史叙事经典的多元阐释不能离原著太远,不能太时尚化。电视或其他形式对文学的解读应当把握“方向”和“力度”。对《红楼梦》而言,爱情悲剧是基调,并突出人性的内涵、女性的蕴含。而《三国演义》,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原著关于“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拥倡仁德、崇尚智慧”的主题。坚持这些就是方向,描绘这些就是力度。旧版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在力度与方向上是遵循了小说的主要精神的,也就是改编没有离谱,和原著基本保持描述的一致,所以在播出时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1][美]韦勒克.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陶东风主编.大众文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陈启权.论大众文化语境下历史影视的后现代表征[J].延边党校学报,2008(1).

[6]刘云春.历史文学叙事中的消费逻辑[J].理论探索,2007(4).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三国演义红楼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90后现代病症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三国演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