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壮族蚂拐舞的艺术特征

2011-08-15 00:47刘文强河池学院艺术系广西宜州546300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先民民间舞蹈壮族

刘文强 (河池学院艺术系 广西宜州 546300)

浅谈壮族蚂拐舞的艺术特征

刘文强 (河池学院艺术系 广西宜州 546300)

壮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沉积在其艺术形式之中。蚂拐舞活动的存在对于壮族文化的传承来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积淀着丰厚的壮族原始文化信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通过这些歌舞艺术不断地传递着壮族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潜化和孕育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机制,培养着这个民族的气质与性格,使这个民族在其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鲜明而光亮的足迹,为后人研究壮族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资料。本文主要运用引证、分析、归纳、思辨等方法对壮族蚂拐舞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歌舞形式进行论证。

壮族;艺术特征;蚂拐舞

壮族蚂拐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独特的风格与舞姿展示了壮族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它是壮族人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是壮族先民渔猎、迁徙、生产、生活等现实情况的反映,是壮族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既可以还蚂拐舞本来的历史面目,又可以显示出其中的文化内涵,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于壮族蚂拐舞的研究较多,但就其源流的研究却略嫌简略。本论题旨在全面的揭示壮族蚂拐舞的真正起源和它形成、发展过程,本人作为在桂西北地区高校工作的舞蹈教师,将始终关注着有关壮族蚂拐舞的研究以揭示壮族蚂拐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蚂拐舞的起源

“蚂拐”,广西汉族方言,即青蛙。蚂拐舞是桂西北壮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蚂拐节”(又称“蛙婆节”)里戴面具表演的一系列古朴、粗狂的民间祭祀舞蹈,流传于广西河池地区天峨县六排镇云榜村的纳鲁屯1。

关于蚂拐节的来历,流传着各种传说。概而论之,讲古时候蚂拐神化成身披蚂拐皮的人形来到民间惩妖罚恶,所到之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由于人们的误解,将蚂拐皮烧毁导致其显回原形而死。壮族儿女为了对蚂拐神表示歉意和纪念其功德便每年都举办一次隆重的祭奠活动——蚂拐节,并在节日里跳蚂拐舞。

二、壮族蚂拐舞的舞蹈形式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其特殊的民族风俗习惯是本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与其民族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密切联系的。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之后,在壮族繁衍生息的这块地域内,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原始社会信息,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蕴。并且,这些原始文化的遗存,更多地保留在这个民族的蚂拐舞艺术之中。千百年来,也正是因为这些舞蹈艺术不断地传递着壮族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孕育和潜化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机制,培养着这个民族的气质和性格,使这个民族在其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鲜明而光亮的足迹。从蚂拐舞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是壮族土生土长的舞蹈形式:

(一)保留着某些母系社会的痕迹

在举行蚂拐节的舞场最显著的位置都会放有两面大鼓,用来击鼓伴奏,指挥蚂拐舞。而击鼓者必须男扮女装,女性击大鼓在广西各民族舞蹈中是极其罕见的,足以说明妇女在此民族中的地位。此外,蚂拐节在民间又称“蛙婆节”,天峨县巴暮村村头的一座小桥旁,至今还保存这一个女性形象的蛙婆石雕像。如此以一个女性形象作为顶礼膜拜的主神加以供奉,说明此地或多或少带有某些母系社会的遗风。

(二)渗透着动物崇拜的意识

蚂拐(青蛙)属益虫类,常于春天雷雨前鸣叫,又能吃田间害虫,壮族先民便将它与雨水和丰收密切联系起来,正如清朝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记载的“三月三日农以其(青蛙)声卜水旱。声小,水小;声大,水大”。2古人常说“农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创造了许多相关神话故事,把它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神灵,进而崇拜和祭礼。对蚂拐的崇拜可以看作是农耕社会的产物,而蚂拐节和蚂拐舞在历史的发展中便应运而生了。

(三)具有原始舞蹈的特征

对动物形态和劳动生活的直接模仿是原始舞蹈的基本特征。其中蚂拐和猴王均裸体文身身表演,猴王还带上猴子面具,表演时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它们的生活形态与各种动作。其中涉及农耕生产劳作的舞蹈片段均系直接模仿,道具也是生活中的农具和器物,充满鲜明的原始色彩。

(四)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生活面貌

整个蚂拐节和蚂拐舞中既有反映壮族先民宗教意识的祭祀活动,还有表现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的舞蹈;既体现壮族人民生活情趣的对歌场景,又有振奋民族精神的大型体育比赛,使壮族先民农耕社会的各个生活侧面,得到较全面的反映。

(五)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

由于没有足够的文献依据和文字记载,蚂拐舞起源的具体年代,至目前止,尚无法考证。但就其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内容来看,蚂拐舞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与红水河流域壮族铜鼓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各地流传的蚂拐歌节的各种形式,都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壮族蚂拐舞历史悠久,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是一种传统的祭祀舞蹈,具有浓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色彩,是壮族人纪念先祖、乞求后代兴旺发达、年丰人寿的一种舞蹈仪式。蚂拐舞许多的内容都是壮族先民原始氏族社会生活的反映,如:找蚂拐(当地壮语称“雅圭”)、孝蚂拐(“耀圭”)、闹亭唱歌(“欢圭”)、游田垌(“游东”)、埋蚂拐(“更圭”)、跳蚂拐舞(“跳圭”)、驱瘟(“绣照”)等七项3。这些原始文化的遗存更多的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歌舞艺术中,孕育和潜化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机制。经查阅大量的有关摆手舞的文献资料和实地查证后,笔者认为,蚂拐舞是壮族人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形式。

综上所述,蚂拐舞是壮族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源于壮族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是壮族先民狩猎、迁徙、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在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中,蚂拐舞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独具特点的艺术风格。它是集居在桂西北地区红河水流域的壮族先民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传承和更新,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舞蹈形态,它是土壮族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综合表现。

注释:

1.中华舞蹈志•广西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2.p44.

2.李调元.《南越笔记》.商务印书馆,1936.01.p6.

3.中华舞蹈志•广西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2.p46.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0.

[2]纪兰蔚、丘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卫业、纪兰蔚、马薇.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简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4]《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西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2.

[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中国舞蹈出版社1992年版.

猜你喜欢
先民民间舞蹈壮族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Cat’s book》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壮族山歌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