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琪 夏 涛 杨生博 (陕西省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 陕西咸阳 712000)
云南省音乐文化保护利用的启示
樊 琪 夏 涛 杨生博 (陕西省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 陕西咸阳 712000)
本文为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历史地理学咸阳艺术文化保护利用方向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占该省面积的95%,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云南也因此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其各民族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全国少有。云南省长期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对云南各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云南的音乐文化保护至少给我们带来了如下的启示与思考。
文化保护是一项宏大工程,仅仅靠民间自发行为是无法完成的,政府重视是音乐文化保护的前提,也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云南省在这一方面是值得借鉴的。2000年,云南省颁布了全国第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标志着云南音乐文化保护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还提高了公众的保护意识,也营造了一个文化保护的良好环境。此外,云南省还率先启动民族文化普查工作,摸清了云南民族文化保护的家底。有75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云南政府部门还以建立名录体系和扶持传承人为重点,先后建立起四级传承人认定体系来扶持和保护民间传承人。各级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共有3542人,仅国家级就有51名,其中包括了彝族民歌《阿诗玛》传承人王玉芳等一批音乐传承人。可以说,没有政府的重视及其一系列的有力的措施,云南省的音乐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效。
云南所具有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是生活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长期生活创造的结晶,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真实生活的写照,是来之不易和无法复制的精神财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最突出和最紧迫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弘扬的问题,这不仅是云南音乐文化保护和利用遇到的难题,也是所有文化保护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经济现代化的推进,云南的民族音乐文化也遇到了来自现代音乐文化的挑战,其生存空间再进一步被压缩。有些民族音乐种类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云南的措施是得力的,建立了各级传承人认证体系来支持和扶持传承人。另外,要理清继承和弘扬的关系。它们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要去除传统的线性思维,即继承是弘扬的基础,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以后再谈弘扬的问题,而应该是同时进行。在弘扬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解决了继承问题,一味的消极继承的思路会使继承本身也难以为继。《易经》:“变则通”,所谓弘扬就是在继承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是根本方向。
文化的保护最大的悲剧在于被保护者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这是一条通则,也适应于音乐文化的保护。音乐文化能传承千年而不绝的原因就在于它服务社会的功能,为社会所需要,为各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精神食粮。传统的民族音乐所表现的生活内容,通常是人们生活的永恒话题,诸如对爱情的歌颂、伦理问题的关注,对正义的向往以及对精神归宿终极关怀问题的思考等等,即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也不会消失。所以,传统民族音乐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应该为现代人提供精神食粮。现在必须拓展视野,为社会服务不要只局限在本民族、本区域的小圈子里,应当立足本民族向外传播——走出去,这才是保护和利用音乐文化遗产最佳的手段。现代技术的应用为传播带来了千古未有的良机,其传播速度和广度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如大理民歌历史悠久而不为世人所知,电影《五朵金花》使大理民歌在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电视剧《一米阳光》一夜之间也让古城丽江的知名度大大提高,靠的就是传播手段的先进。
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去年9月,国家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表明文化产业上升到与钢铁、汽车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高度,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把文化作为产业,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搞活、做大,对于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无疑从机制上指明了方向。但是,市场机制不能是唯一的机制,市场机制也不是万灵丹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运用市场机制保护和利用音乐历史文化,必须把握适度的原则。因为过分的商业化可能对音乐文化的保护带来负面作用。有些城市动辄就盖豪华大剧院,动不动就大手笔、大场面、大制作,不要忘了许多农村地区还处在音乐文化沙漠之中,需要的是根植于农村日常生活润物细无声式的音乐文化。不能用文化产业来代替文化事业,云南在这方面也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进入云南就感到云南的音乐文化产业的影响,其中大型音乐舞蹈《丽水金沙》《印象云南》等就是音乐文化产业化的成功典型。《丽水金沙》是一台到丽江的游客必看的音乐歌舞晚会,每台晚上7:30在古城丽江开演。它已经连续演出8年,演出收入超过2亿元,举办它的“丽水金沙”演艺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的称号。 每场前加演纳西古乐,让人享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它将古典与现代融合,通过优美的舞蹈语汇、扣人心弦的音乐曲调、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立体恢弘的舞蹈场面、出神入化的灯光效果,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云南映象》也是一台大型云南民族歌舞音乐,它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出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这台演出据称主要强调的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 而所谓“原生态”就是民歌音乐等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没有经过任何改编。体现在“真实服装道具,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自在的舞技,”另外参与《云南映象》演出的演员70%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而且,《云南印象》也走出云南到外省演出。
在办好文化产业的同时,云南省并没有忘记文化事业,而事业需要无经济回报的资金投入,2002年以来,云南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工作经费790万元用于“非遗”保护,并争取中央财政“非遗”保护专项经费补助资金861万元用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国家和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有的州(市)也创造条件给予传承人一定的补助。【1】来自政府的认可和资助对于传承人来说意义重大,这是商业化无法替代的。
要让音乐文化保护的事业持久发展,深入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目前相关的研究还很不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许多的研究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如在云南考查期间,我们有一个很感兴趣的问题,即相比我国其它民族地区,为什么云南的多民族能够和谐共处、多元宗教能够共同繁荣,在这背后是否存在着音乐文化因素?音乐文化在塑造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心理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另外,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还有我们自身的认识原因,即有人认为民族传统的东西就是落后的代名词,这无疑助长了侵蚀的力度。这种认识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如有些年轻人嫌民族服装不时髦,有的上身穿民族服装下身穿牛仔裤,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从情感上进行鞭挞叱责,而要从学理上对这种民族虚无主义进行釜底抽薪式的回应,这需要借助于艺术学科之外的哲学社会科学背景的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从学理上讲,这是由启蒙心态席卷全球所带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和大众文化横扫一切的心态,这是要不得的。【2】从实践上看,犹太人对传统的继承与敬畏并没有妨碍以色列的现代化,相反以色列还在不毛之地上迅速现代化,现代寓于传统之中,相得益彰。另外,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离不开优良的管理运作,产业化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制度创新还要体现在其管理的主体不仅要有政府机构,还要有非官方的组织机构,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1]云南省“非遗”保护实现双赢.云南网[EB/OL]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41497-1.htm.2010-09-08.
[2]杜维明.超越启蒙心态[J].哲学译丛.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