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久 刘纪秋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朝阳 122000)
试论钢琴弹奏中听觉能力的作用
陈宝久 刘纪秋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朝阳 122000)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声音只有靠听觉才能得以感受,因此,音乐也是听觉的艺术。对于从事声乐、器乐表演、教学和学习而言,音乐又是一门表演艺术。本文结合钢琴曲《云雀》的教学与艺术实践,从听觉的模仿能力、听觉的审美能力、听觉的想象能力等三个方面研究其在钢琴教学与演奏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中的作用,以说明重视听觉能力的培养与运用的实际意义。
模仿;审美;想象
音乐的内容是在掌握一定技术和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演奏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再用合理的声音完整准确的表现出来出来的。从而获得完整的艺术效果、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在钢琴弹奏中,如何获得正确、优美的声音,并通过对各种声音的掌握和控制来准确在表现音乐内容,是钢琴教学与演奏的重要课题。
听觉的模仿能力,是指在钢琴学习和练习的初级阶段,能够通过听觉对某种声音的记忆去准确模范的能力。这种模范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使学习者尽快进入状态。既有学生对教师的模仿也有教师对学生的模仿,以指出不良的声音问题与错误的弹奏方法等。也可包括对演奏家的模仿内容等。在教学这一环节中,师生能够更主动地加强对听觉模仿能力的重视和应用,就会准确感受和把握各种声音的弹奏感觉,把握各种弹奏方法与所发出的各种声音的关系,以便尽快形成和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因此要注意听觉的准确程度。
对声音模仿的准确程度。首先来自听觉的准确程度。如俄国作曲家巴拉基列夫改编的《云雀》是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的一首同名歌曲,引子由两种素材构成:第一种是出自主题前两小节的音调,乐谱标出的要求是行板,近乎朗诵,即用歌剧朗诵调的风格演奏节奏比较自由;对声音的要求是深情歌唱,节奏拉开,既要弹得宽厚歌唱,又要弹得积极流动,使弹奏者能清楚地听到每个音的余音;学生要弹奏出这种声音,首先要在学习了弹奏要领后仔细聆听教师的弹奏,然后由学生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反复调整、体会直至正确为止。在普通钢琴上通常用右手力度的控制,即有分寸而敏捷的动作来达到上述要求。另外还要求这两小节中左手琴音的弹奏要如蜻蜓点水一般与高音区婉转的歌声相呼应。
声音美的观念是带有美学特征的,即对美的标准与概念上的确认。而对于听觉而言,则是对想象中的声音的声音寻找、追求和发现,这就需要听觉的敏锐。正如亨利•涅高兹《论钢琴演奏艺术》一书中所说:“听觉越是迟钝,声音也就越呆板。”因此发展听觉的敏锐程度是提高听觉审美能力的前提。而听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又反会过来指导钢琴演奏,从而大大丰富和和提高音色的表现力。在钢琴训练中逐步使自己养成仔细聆听、认真分析、反复琢磨、不断探索的习惯,是形成听觉审美能力并使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听觉审美能力的发展也给技术发展带来动力。既听觉审美能力的提高会带来技术上的精雕细刻,而技术上大的提高又使音色更加完美。
第55—58小节是全曲的尾声,歌唱主题在平稳安静的背景上表现了黄昏时分的安静与温馨,旋律再次唱出主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歌唱,同时又与前奏形成呼应。演奏 要求是稍稍有些激动地。乐曲在不同音区通过单音、八度、颤音、和弦、琶音组织与旋律,为弹奏者提供了可以通过不同触键与弹奏方法获得色彩变化丰富表现力的多种可能。如果上述理解不能通过触键实现听觉的想象,也就无法谈及技巧的高下了。因此听觉审美能力与弹奏技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作品的艺术特色才能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
听觉的想象能力是指在钢琴弹奏中,充分发挥听觉大的想象力去探索和创造各种声音形象,去表现音乐内容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使钢琴弹奏充满创造性与想象力。我国钢琴家李琪芳讲学时曾说过:“对声音的想象要 像画家对色彩的想象那样。”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逐步建立更艺术特色和表现力的声音。无论古曲还是现代钢琴的不同作曲家、流派及每个演奏家的不同特点无不包括声音的特点与个性。
综上所述,听觉的能力在钢琴弹奏中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注意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就会阻碍钢琴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以及音乐内容的表现与整体水平的持续发展与提高。本文通过《云雀》的练习、教学与演奏的经验与体会,来说明听觉各种能力的重要,其目的是唤起同行特别是学生对听觉的重视。培养与运用。当然在论述这一观点时,并不排斥和降低其他方面的作用,然而恰恰相反,只有充分利用听觉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钢琴教学、练习与演奏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