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珍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
广西的民歌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尤其是壮族民歌,它包含着壮民族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习俗、民族气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其演唱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而使广西的民歌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面貌。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谈谈笔者对广西壮族民歌演唱风格的一些新的感受。
广西是一个有着十二个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民歌以其内容丰富,壮族民歌是壮族传统文化精粹,在民歌演唱的舞台上,许多演唱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借鉴了美声的发声方法,从而使壮族民歌的演唱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使壮族民歌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
壮族民歌的演唱应在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传统基础上,借鉴和吸收美声发声方法,使壮族民歌的演唱风格既要有西洋声乐艺术的魅力,又要保存我国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使壮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歌风格得以弘扬和发展。广西是“歌海”,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要使壮族民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仅仅依靠民间艺人 “原生态”的口传心授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在于其不具备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壮族民歌的演唱还应以壮民族文化精神与美学原则为指导,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重视艺术的表现价值,强化音乐的表现,婉转、协调等为风格特征。在演唱方法上,要求音色明亮、灵巧秀美、纤细柔和;在发声中共鸣腔调节较小,声波振动较小,一般多在硬腭及口腔前上部振动。在演唱技巧上讲究质朴自然、清新流畅、真挚亲切,不故意卖弄技巧,讲究“依字行腔,声情并茂”。在壮族民歌的演唱中,要对壮族的民族语言、风格特点、民族唱法美声化的发声技巧、发声方法、进行深层研究,这也是民族声乐演唱者二度创作所遵循的原则。近年,广西涌现出了诸如唐佩珠、翁葵、严当当等壮族歌唱家。他们在演唱壮族民歌过程中都很好的把握了以上的要求。
要演唱一首民歌,就应把所演唱的作品蕴含的“真、善、美”传达给广大的听众,从这种意义上来,一位真正称职的声乐表演者绝不是一个一味炫技、自以为是的人,在他(她)的心中必定时刻装着听众。例如,在演根据壮族民歌素材创作改编的民歌《只有山歌敬亲人》时,就要求歌者对这一首民歌的深刻含义进行分析和领会。这首歌曲是刘三姐与群众的对唱。歌曲通过独唱与齐唱,使双方在情感交流中各展风采,从而强化了整个歌曲的热烈气氛。这首歌展现了刘三姐的朴实善良与热情乐观,更表达了人们对刘三姐的由衷喜爱。在演唱时,要把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淳朴表现到位,不能太过于炫技,否则就不是壮族民歌的味儿了。
已故著名歌唱家黄源尹先生在《关于声乐民族化的学习方法》一文中讲道: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唱法应该先把呼吸、发声、共鸣器官协调起来,同时也必须在民族语言的训练基础上,汲取戏曲、曲艺的共同特点来训练,这样逐步去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派,如昆曲演唱讲究“四声、阴阳”,念字要正确、清晰,发音与共鸣结合、音堂相会。在演唱壮族民歌时也应该充分吸收戏曲、采茶曲演唱方法的成功经验,借鉴其技巧和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师乙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对;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戏曲、曲艺对于演唱的要求,总的说应该是声情并茂、动听、动情。在早期的表演理论《明心鉴》一书中也指出:每发一字,先审其唇、齿、舌、鼻,或半唇、半喉、半舌,半鼻均必辨明。在壮族民歌的演唱中,生动清晰的民族语言在正确鲜明的咬字吐词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深化音乐主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无论表现哪种意境的曲目,都要有一定咬字的力度和音量,才能完善民族声乐表演的要求。在演唱中每个字的着力点和部位是不同的,只有按照“平、齐、撮、合”的吐字方式,咬字才会清楚。歌唱中的咬字吐词要有力量,字头力度的充分利用,一个字咬出不能松动,还要保持口形和位置,但字又不能咬死,规范的发音状态是咬字清晰的重要因素。壮语的发声正是符合了这一特性,讲究字头在口腔的位置。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形态,歌唱中情感的表达是歌唱艺术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声乐表演与声乐教学繁荣与发展的动力。学习并掌握民歌的唱法,对于丰富民歌的演唱风格,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壮族民歌的唱情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壮族是一个多情的民族,因此“情”字是整个壮族民歌的核心问题,按照壮族传统习惯,没有情就没有歌,而有歌必有情。在壮乡,歌唱活动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人们出口成歌,自娱自乐,山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爱情、友情、劳动、生产、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无所不成歌。在壮乡,歌唱几乎成为老幼皆宜、妇孺皆能的生活娱乐形式。由此可见,情是贯穿歌唱的脉络,也基于此,壮族民歌才能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并且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壮族民歌演唱时十分讲究真情,民歌的演唱方法和艺术歌曲的处理恰恰相反,它首先要表达的是情而不是歌唱技术本身,不需要对声音有任何的修饰和炫技,一张口就要把情感表达到位,由于歌者唱的都是自己的事,自己的经历,因此,歌和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以情歌为例,传统的壮族情歌有一定的套路,比如“见面”就不能唱“定情”或“送别”的歌。否则会被听者当场用歌来嘲笑或拒绝。同时,演唱壮族民歌需要讲究含蓄美,由于壮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壮乡,自然养成了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也陶冶了善良淳朴的美好民风。在广西壮族地区,壮语可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方言语系,每一种方言内部又分为数个土语区,各土语区基本语词汇相同率在60%~86%之间,由于各地壮语方言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壮族民歌。在演唱时,以男声为例,有的地区多用大嗓(桂西北),有的地区用小嗓(桂西南),而有的地区则用真假混声(桂中、桂东南);女声大多使用混合嗓,无论用什么嗓演唱,都必须保持音色的抒情优美、生动含蓄、宛转悠扬的天然和谐美。形成壮族民歌抒情、甜美的演唱风格是由壮民族的地域特征、居住环境、语言特色和壮民族的审美意识所决定。
另外,壮族民歌的音域极少超过十度,且音程跨度不大,无需采用高亢辽阔的唱腔,通常情况下对歌者都处于近距离,尤其是唱情歌,几乎是窃窃私语、卿卿我我、含情脉脉、互诉衷肠,音量不大,但却荡人心扉、优美动听。这正是壮族民歌迷人魅力之处。
广西是民歌的海洋,壮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盛名于世,随着壮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壮族民歌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要唱好壮族民歌,就必须探讨壮族民歌情感内涵的本质特征和表达形式,研究壮族民歌的音乐风格。歌者还应该注意壮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积累,要学会从民族音乐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壮族民歌,对其生存环境和外在形态做详细的分析,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去挖掘蕴藏于其中的本质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壮族民歌的演唱上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水准。
①巫发志.试论壮族民歌的唱情特征[C]接力出版社.1999.5.
②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C]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7月第一版.
③海青博客.民族声乐演唱的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