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路在何方——拉斯蒂涅与高加林比较谈

2011-08-15 00:43戴荣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高老头加林巴尔扎克

■戴荣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作为一部生动的法国史,向世人展示了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巴尔扎克是一个保皇党人,所以他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同时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巴尔扎克的这种坚持是根源于他自己没落贵族的血统,以及资本主义在推翻封建王朝过程中表现的进步意义和暴力手段的错综交织,因此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打上巴尔扎克本人与社会两相矛盾又不可分离的复杂情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巴尔扎克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其社会进步意义,因为伟大的作家往往如此,他可以超脱于物我之外,在精神领域里履行一个知识分子——社会的良心应有的使命,通过人物言行宣扬崇高的理想,并引领社会进步思想潮流。

183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说叙述了复辟王朝时期青年大学生拉斯蒂涅在巴黎资产阶级社会影响下,逐步走向腐化堕落的故事,作者抨击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和建筑在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上面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同时又在超阶级的父爱的名义之下,转而肯定资产阶级腐朽寄生的生活原则。

作为陕西本土培育出来的作家路遥,对这片厚重的黄土地有着外人难以理解的眷恋之情。这个硬气的陕北汉子在他短暂而清苦的一生里,为他挚爱的家乡和父老谱写了一部又一部诉说衷肠的佳作,在字里行间显现着西北人那种面对荒凉与苦难的隐忍、不甘、奋发自立的豪迈之气,倾泻着如奔腾的黄河般淳朴、炽热的感情——兴奋时的情不自禁、欢呼雀跃,悲痛时的泣不成声、泪流成河。路遥深受秦地文化滋养,使他朴实诚笃;而当代文化对他的熏陶启迪,使他立志高远。这所有积淀使他把笔触伸向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深处,形成了作品崇高的主题——苦与爱,同时也是路遥对生活矛盾而又和谐的内在冲突的艺术概括。《人生》是路遥最成功的中篇小说,其主人公高加林在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搏斗中,尝遍酸甜苦辣,带着受伤的心灵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一头扑在大地上……

对于未来不可知的人生际遇,同是青年人的拉斯蒂涅和高加林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靠自己的本事和力量,在充满诱惑、陷阱而又看上去很美的外面的世界去打拼,经历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失望,而不同的年轻人也向着不同的未来之路走去。

拉斯蒂涅的野心是在环境的一步步进逼中显现出来的:当初刚刚走进社会,拉斯蒂涅想通过“正当的”途径寻找个人出路。“从昂古莱姆地区来到巴黎学法律的年轻人,家里人口众多,为了每年给他寄去1200法郎,全家省吃简用”,拉斯蒂涅一心要在巴黎这个有钱人的天堂混出个名堂,是背负了全家人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彻底脱离贫困给人的痛苦而来求学的,因此他的目的很单纯,“他只希望凭他的本领闯天下,有出息的人常常是这样想的”,来自外省的年轻人往往都抱着这样的豪迈之情开始他们的寻梦之旅,但不幸的是“他典型的南方性格,在行动时他的决心往往会动摇”。这个衣着朴素的小伙子,出门时却也穿的像一个风雅的年轻人那样体面。一开始全心用功读书,过了没多久就把领带拉得高高的,会对巴黎喜剧院游廊上的女人卖弄风情了。“在这一门的启蒙教育中,他由嫩变老,拓开了生活面,终于意识到社会是以阶层划分的。”后来由于沾染上了上层社会的恶习终于弄的道德堕落,将自己打磨成一个伶俐狡猾、头脑冷静并最终获得成功的野心家,他从对巴黎社会的接触和观察中找到了成功的秘诀:怀着寻找个人出路的目的的拉斯蒂涅,经由表姐鲍塞昂子爵夫人的介绍,逐渐接近那些能给他机会的贵妇人,并特别属意纽沁根夫人,企图利用她作为个人飞黄腾达的跳板。但拉斯蒂涅没有钱,无法博得巴黎贵族夫人的青睐,苦役犯伏脱冷猜透了他的心事,便向他宣扬“要成功不能怕弄脏手”的谬论,并为他策划谋财害命的阴谋,拉斯蒂涅有时不免懊悔和怀疑,但最后还是走上了邪路。伏脱冷的最终被捕和鲍塞昂子爵夫人的遁世失意对拉斯蒂涅都是新的一课,他决心接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原则。高老头的最终命运给拉斯蒂涅敲响了警钟,高老头的悲惨结局使拉斯蒂涅再次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生活教育,促使他最终决定他的道路——淌干了最后一滴泪,决心用一切卑鄙手段向上爬,在资产阶级的世界里做一名“英雄好汉”。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出版前曾向朋友说道:“《高老头》将使您大出所料,这是一部杰作。我描绘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都不能使这种感情减弱,轻侮、伤害、不公正都对它无损。”①这种感情即指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毫无保留甚至纵容的爱,正是这无私的父爱将高老头甩入了冰冷悲惨的境地,高老头临终的呼叫凄惨而令人不忍听闻,拉斯蒂涅也由高老头的结局完成了巴黎社会的启蒙教育,大彻大悟发誓要与那个充满邪恶的社会比个高低。巴尔扎克虽将此书命名为《高老头》,其实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才是作者最下工夫且呈现出浓墨重彩的人物。巴尔扎克通过这个年轻人认识社会的过程,总结出了拉斯蒂涅的处世诀窍和规则:纯良青年——发现在巴黎需要更有力的武器——投降与反抗——选择最有把握的路——高攀贵妇——高老头的入土完成了他的人格定型。人间的自私、无情、虚伪使他淌干了最后一滴泪,从此以后,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他往上爬了。

无独有偶,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也是出身农村的良家子弟,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成为全公社拔尖的教师。“虽然没考上大学,但教这三年书,他已发表了两、三篇诗歌散文。”从小没参加过繁重劳动的高加林,在被村里“大能人”卑鄙地从代课教师的岗位上换下来时,心里充满了愤怒与不平,虽然不敢说对工作抱有极大热情,起码他干的尽职尽责,并且“对职业和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他还想几年后通过国家考试转成国家教师。到那时,他会努力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这样有理想有潜力的后生,在还未走出大山之前就被打回“农民”的原型,但他并未就此消沉,在爱情的滋润和顽强的生命力感召下,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在偏僻的山乡搞了一场令人震怒的卫生革命;接着又春风得意地在县城工作,英雄般的献身精神投入到抗洪第一线,并发回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新闻报道。高加林的这种奋斗精神与现代文明的热烈向往交汇在一起,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闪烁出灿烂的光华。但到此并未结束,随着高加林在生活道路上的浮沉,命运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也是他人生的中介——由理想再回到现实,彻底转化为与人民、与土地的精神情感的联系。

路遥本人是在贫困、饥饿的时代中走向人生高地并达到成熟的,自身的经历使他更多地思考同时代的青年人的历史命运,因此奋斗的青年一代的历程,构成了他笔下最富有魅力的人生乐章。路遥严肃的思考着这一代人的探索,为他们奋斗的青春岁月刻下了充满理想激情和精神痛苦的碑铭。路遥是深深爱着这些从黄土高原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为他们的喜悦而喜悦,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尤其是成长岁月中不可避免的而又最能使人一夜长大的悲伤,他饱含深情地说:“悲伤是人生的一种权利,它来之不易,也值得我们永远珍惜。”任何人,只要他尝过人生中一丝丝苦难的滋味,就会明白路遥的话是多么诚恳,对我们又是多么珍贵。

就像高加林当初从学校被辞退回家时那样,他觉得屈辱,他不甘心就这样任人宰割。将自己窝在与理想背道而驰的跑道上,这对一个充满朝气而又勤奋的年轻人是多么的残忍,因此激起了他强烈的报复情绪:“假若没有高明楼,命运让他当农民,他也许会死心塌地的在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可是现在,只要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有出息不可!”这是莽撞的年轻人在头一回遭到不公时所产生的简单幼稚的报复心理,他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勇气与憨劲,敢把“大能人”撂倒。我们并不嘲笑他的不知天高地厚,因为我们都曾经年轻过。他在田里干活时“像和谁赌气似的,穿上了最破烂的衣服,腰里束了一根草绳”,他不服输的精神却换来“手上起血泡,把锄头染红了还疯狂地干,疼得万箭钻心”的结果。高加林这么样的拼命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也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农民,因为“衡量一个庄稼人最重要的品质——吃苦精神”他也同样具备。读者为他在命运的大浪里颠簸起伏而落得如此下场感到惋惜,但对这个人的喜爱却没有减少分毫,因为他的不轻易认输很能打动年轻人。路遥在《人生》的最后一章的题目下注明:并非结局。这也许正是作者本人对高加林有更多的期待,走过人生苦难之后的高加林会带给读者怎样的惊喜呢?

拉斯蒂涅与高加林这两个分别诞生于欧洲和亚洲大陆的人物形象,一个是诞生于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初期的大学生,他享受了资产阶级上升阶段所呈现出的极尽奢华带来的物质满足,又拖着在这个无烟的战场中消耗掉了单纯质朴的躯体,重新为自己打气,拉斯蒂涅决定“葬完高老头就去纽沁根夫人家吃晚饭了”,踏上了他征服巴黎的道路;另一个则产生于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黄土高原,这里还未经受改革春风的洗礼,依然保持着它悠久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那由于贫瘠而不能摆脱的落后、愚昧。高加林这个可爱的陕北后生在此开始了他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他何去何从,仿佛与我们自己又有了某种意义上剪不断的联系。

年轻的拉斯蒂涅与高加林在人生刚刚开始的道路上,经历了来自社会环境和自我内心的严酷考验,他们有所成长,有所收获,正如路遥本人对青年人的忠告:“历史不会为了一代人的命运而停滞”。他对青年一代实践着的人生道路和命运的种种慨叹,都在由理想与现实这两个二元矛盾主题构成,巴尔扎克也在拉斯蒂涅的身上传达出了他对社会对人生许多充满哲理的见解,面对充满矛盾情绪的巴黎生活,拉斯蒂涅一步步看清了其本质并与其决斗,时浮时沉的命运也给了我们新的启迪。读者可以试想,怀抱全家人希望与梦想的拉斯蒂涅,如果在看清了巴黎上流社会的阴暗险恶之后,推翻伏脱冷教给他的一套卑劣的处世方法,他会不会坚守最初的理想,放弃享受罪恶的果实,成为对生活永饱热情的青年呢?挣扎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高加林,假如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给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多一些真情的回报,放弃他自私的念头,也许希望的曙光会在不远处向他挥手,这一切假设也仅仅是假设,命运不会给任何人提前的告戒,但我们可以从这些与我们相似又与离我们很远的“陌生人”身上,找到生活的真谛所在。

[1]路遥研究资料/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路遥小说名作选/中国当代作家文库.华夏出版社,1999.

[3]李建军,邢小利编选.路遥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小说选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注释:

①转引自《高老头·译序》,韩沪麟译,2006年版,译林出版社。

猜你喜欢
高老头加林巴尔扎克
《谁赋丹赭染鹊华》
浅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戴加林:“励志之星”的逆袭路
哦,高老头
树上的老头
大寒
巧珍的大格局
巴尔扎克答学生问
世界名著诞生趣闻四则
巴尔扎克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