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少霞 王策
从文学作品看英汉隐喻的差异
武少霞 王策
隐喻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欧美民族意识的深层而影响着英美作家的创作意识和思维模式,从而赋予了英美文学丰厚的底蕴。不了解隐喻,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欣赏和理解英美文学的机缘。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正如莱考夫与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所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而且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隐喻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认知、思维和行为的基础。人类思维过程主要是隐喻性的,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的形式构成和定义的,隐喻的语言表达之所以成为可能,完全是因为人的概念系统中存在着隐喻。简单地说,隐喻就是使用我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感知、思维、判断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以大量知识为媒介而进行思维的人们发现,人所共知的隐喻是人们沟通思想的重要条件,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熟悉的隐喻是人们进行思想表达和感情沟通的重要媒介。比如我们中国人一提起“牛郎织女”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两地分居,再如《围城》中有一句经典的句子“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经历过婚姻的人非常能够理解这个隐喻的意义。因此作家便把隐喻作为说理叙事的手段和捷径。各民族的文学有其共同点也有差异。
文学中的隐喻无处不在,对比中西方文学不难发现隐喻运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西方文学中隐喻的相似表达说明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是具有普遍性的。而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概念系统、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学中隐喻理解上的差异。
不同的语言传递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在文化内涵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常用语、俗语、谚语、成语是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出来的,民族文化是它们产生的源泉,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等人);rub salt in the wound(落井下石、雪上加霜);You are a lucky dog(你很幸运);keep a straight face(板着面孔)等充分说明了东西方人在文学内涵方面的差异。而Adversity makes strange bedfellows逆境陌路变故人,出自莎士比亚名剧《暴风雨》第二幕。17世纪以前英国旅馆几乎没有单人床,住旅店要与他人合铺,产生了bedfellow一词。中国古诗中也有“客舍休悲柳色新,何处相逢非故人”之佳句。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狗头不为狮后。狮子是英国的象征,乃高贵之物,虽然东西方都看重“头”,但对象不同。汉语只是从个头大小方面以牛或鸡作比喻。临时抱佛脚、回头是岸、杀鸡用牛刀、一燕不成夏、酒香不怕巷子深,就语言表现来说都是熟知的简洁的词汇,但却表述的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透射出不同语言中隐喻的文学差异。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差异例如气候条件或地理环境等对各民族的生产和交往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有可能造成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在岛国英国,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大海息息相关,隐喻的联想自然也离不开海洋。all at sea不知所措;half seas over酒醉;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到了网里的都是鱼,这句话是奉劝人们抓住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意同汉语的进退维谷,但喻体不同。这些语句鲜明地体现了自然环境在英语隐喻中的色彩,体现了大海对于英国人较为丰富的联想意义。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一些隐喻的联想与渔业有关。如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脸皮的人,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loose fish放荡的人,poor fish愚蠢易欺的人,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 喻意是在小范围内出名的人或矮子中的巨人,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像离水之鱼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
中国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农业国,人们的生产生活主要依附于土地,自然环境决定了语言的固有特征,产生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隐喻。鱼米之乡、胸有成竹、雨后春笋、面朝黄土背朝天、吹牛皮、拍马屁、有钱能鬼推磨等约定俗成的语句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认知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喻意。中国是饮食大国,“吃”文化在中国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如见面时最常用的问候语是吃了吗?“吃”是承受,是获取,这个隐喻还体现如下:吃惊、吃官司、吃不消、吃不住、吃罪不起、吃软不吃硬、不吃那一套、吃一堑长一智、吃香、吃亏、吃苦头、吃冤枉、吃得开、吃大锅饭、吃闲饭、吃里扒外、吃不了兜着走、吃利息、等等。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各自灿烂的民族文化,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
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精神上和文学上对不同的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国家盛行基督教,它对西方国家文学的影响深远。其经典《圣经》更是浓缩了西方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很多英语中的隐喻源自《圣经》。如我们熟知的a Solomon所罗门隐喻聪明人;Judas犹大成为叛徒的代名词;Noah’s ark 诺亚方舟喻为避难所;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高尚的人;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篱笆矮众人跨,语出《圣经旧约》意为软弱的人受气,与汉语的人善被人欺同义;You cannot take it with you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原文是For we brought nothing into this world, and it is certain we can carry nothing out,源自《圣经新约》;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话源自拉丁语,意思是世间有很多事情皆非人力所为,要看天意如何。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阿基里斯的脚跟、潘朵拉的盒子还有特洛伊木马等,但凡了解西方神话传说的人对其中喻指含义不会感到迷惑不解。三大宗教在中国大陆虽然也很活跃,但佛教对中国影响更为深远。汉语中很多隐喻来自佛教,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菩萨心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生有幸;半路出家等家喻户晓的成语都与佛教有关。很多汉语隐喻同样来自中国神话或民间传说,人们时常会在实际生活中脱口而出,运用自如。
综上所述,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在表达方式上多有相近之处。但又因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或习俗千差万别,所以在表达术语上各具特色。深入研究中外文化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对于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拓宽我们的发展思路丰富我们灿烂的文化,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 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武少霞:河北经贸大学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文学。王策:邯郸职业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