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玉峰
浅谈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与高校教学改革
狄玉峰
本文首先对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模式、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人文教育、改革考核方法六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加快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创新人才的首要素质。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这种教育方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独立性和质疑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我们的学生能够考高分,但几十年来,中国本土没能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单靠创新意识和热情不能做到,它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依托。创新往往是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具备丰富的知识后才产生的。所以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人的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创造性越强。当今科学的划分越来越细,每一门学科都是一座科技高峰,对于各领域的创新人才来说,无论从事什么专业,都应该具有坚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的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对于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应当及时了解并尽快掌握和应用,这样才有利于创新。
(三)较强的学习能力
纵观国内外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都具备相当出色的学习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生成的前提条件。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意识决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学习能力则决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源头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于训练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技能。
(四)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忘我的工作热情、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等。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创新是艰苦的劳动,创新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在创新活动中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观念
要想培养创新人才,高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管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提高教师素质
“没有教师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现在高校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十几年一贯制,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教学方法手段简单、落后。为适应时代的需要,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改变教学模式
中国孩子因为长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个性得不到尊重、发展,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改变上述状况,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由授课对象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的学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对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以施展。
(四)改革考核方法
传统的考试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测验,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引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使学生的创新潜能被压抑。我们要吸纳国外先进经验,改革考核方法,变单纯闭卷考试为多元测试考核,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引导。总之考试的方法应该因课程、因教学目的而异, 这样考试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大。
[1]石庆新,冯维.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6.6.
[2]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2.
(狄玉峰: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