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
试论高校美术史教材编写的当代性
刘洪波
高等院校美术史教育属于大学生基础知识和人才素养的教育,在发达国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近年来,我国较多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美术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学生比较喜欢这类课程,然而,由于这门课在很多专业的课程中开设时间不长,教育教学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提升美术史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教学改革是当前重要的工作,作为基础课程的美术史教学,教材是反映美术史观念和教育观念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美术史教学水平,教材的编写是首要问题。
从目前的教材来看,相关大学和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在思想和观念上与80年代和90年代所编写的美术史教材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与中国社会近20年在经济和文化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不相称的,由于教材的改革发展的步伐较慢,导致美术史课程一直给人以保守单一的感觉。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与80年代截然不同,社会各领域的对外开放导致了当代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现代图像和影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当代人的视觉阅读习惯发生变化,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更加立体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美术史教材编写的当代性问题。
西方社会对多元文化探讨的热潮在80年代初期,我国在90年代后期的知识界也曾有过激烈的讨论,但是真正能够体现在艺术史教科书方面还十分薄弱生。我们所看到的教材仅仅是在原有基础上稍微增加了一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亚非拉美艺术的篇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应该体现在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接受方面的观念的多样化。
传统的中国美术史是建立在古代统治阶级文化、文人文化基础上的,主要反映上层社会的文化成就和审美特点,近年来,学术界在中国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及相对过去较边沿化的美术成就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时进入美术史教材,传统的名家名作、经典作品依然是构成美术史的主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也是构成中国艺术史形态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各个民族所留下的艺术作品,其创作动机、创作思维方式、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其所建立的受众接受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吕胜中的《造型原本》一书中提到,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中所见到的碗的造型是不符合西方视觉造型规律的,碗口为椭圆型,带有俯视角度,有空间感,而碗底为水平直线,视点为平视,看不出空间关系,按今天的造型观点是充满矛盾的,但是,根据民间造型观念解释,碗口之所以画椭圆才能放入食物,碗底画水平才能平稳不倒,其造型规则以创作主体和受众内心对物体的功能的愿望为依据,所以形成我们今天难以理解的画面。事实上我们对古代美术作品造型文化的背景的理解是比较西化的,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造型中,根据《考工记》规定造物设计相互联系的四个因素“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但是在我们的教材中往往忽略了“天有时、地有气”,这是古代工艺美术造型中最具深刻性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国古代造型因素的独特文化背景。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脉络,它交织着多种民族和多种异域文化的因素。
我国的外国美术史教育基本上是在19世纪20年代以后,通过逐步翻译西方艺术史原著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尚不能反映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美术史观念,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干扰下,我们也建立了与西方国家相同的艺术视角和评价标准,在当今西方国家有意识走出西方艺术中心论的狭隘观念时,我国的美术史教育改革显得较为迟缓,淡化某种强势文化的干扰因素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实现文化多元化。
在外国美术史内容结构中,除了改变欧洲艺术文化中心论的观念加强对亚非拉美术的介绍外,对有代表性的第三世界国家近代和现代美术的介绍十分重要。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曾经同中国一样遭遇西方殖民文化和现代强势文化传媒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他们所选择的当代文化的实践目标和观念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当代艺术文化景观,丰富了人类造型艺术的思维和样式。例如:墨西哥当代绘画艺术是在西方殖民文化的输入后结合古老的印第安造型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造型观念和手法;印度尼西亚当代美术也呈现了非常丰富的多元化局面,这种多元化与其多种民族、多种宗教有关,加上从荷兰、日本等殖民文化的碰撞,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印尼当代美术造型景观。这些国家的美术史发展状况和所呈现的面貌对我们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参照性和启发性,所以走出西方文化中心论即应该广泛的介绍其它第三世界国家丰富多彩的古代艺术文化和当代艺术的面貌,才能给学生展现一个真正的世界文化景观。
艺术创作中的技术问题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研究的问题。对技术的态度取决于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向,我们面对的中国美术史是建立在清末文人文化基础上的美术史观念,是中国社会处于衰败时期的美术史观念,对艺术创作中的技术重要性缺乏积极的态度,造型的人文性价值远大于技术性价值,一般来说传统的美术史往往以绘画为核心,而绘画的最高成就又集中在文人画,由于古代文人思想的影响,诗、书、画、印为文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建筑、工艺只能是工匠技艺范畴,导致美术史对技术、材料、工艺十分轻视。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经济发展速度飞快的国家,中国在纺织、机电、日用品制造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人也是世界上从事制造业的人数最多的国家,生产工艺问题一直是中国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我国的现代工业设计还比较落后,工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很低,是目前国家大力鼓励工业产品创新创意的原因,造成这种不对称局面的原因是中国的工业制造人才和造型艺术人才是分离的。日本的美术教育十分重视技术、材料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日本现代工业取得世界性成功的基础之一。
美术史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范畴的教育,还应该展现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工艺技巧和创新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技术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材料、工艺和创新模式的研究。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独立的创作,而是在一个时代中一个行业里的杰出代表,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艺术观念和技术水平的典范。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许多优秀的艺术种类之所以面临失传等尴尬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科书不能较好的承担技术传承的作用,一种优秀的造型文化不能仅仅只是介绍其经典作品的文本,重要的是介绍这种造型文化所处的当时的行业背景和生产过程,以及与生产相关的各种因素,才能展现一个比较生动的造型文化,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并有可能运用到今后所从事的相关设计与制造行业中。例如:我国古代的织锦、织绣、漆器、陶艺等造型文化中的技术手段在传统的教材中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这样的优秀文化就难以得到一个好的延续与传承。
美术史教材需要加大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相关的工作环境、创作工具、生产流程、技术要求等内容的描述,通过图解和照片的手段,给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艺术创作条件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在艺术史教学中难以体现这一教育理念,我们发现大多数艺术史教材能够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不多,教材编者对艺术作品评价观点往往完全替代了学生的思考过程,甚至很多教材反映的完全是编者个人的兴趣和偏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艺术作品所能拥有的自我感受和理解的权力,学生能够有效的通过作品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就更加难以实现。
艺术史教材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呢,首先是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然后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设计,最后是评价体系。
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现象个案的客观描述;二是时代性和地域性艺术群体和艺术现象的客观描述;三是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相关资料;四是相关鉴赏家的观点和评价。在过去的教材中,以上四个方面是相对融合的,学生不能清晰的将史料、理论和评论相对分离,学生在阅读这样的教材后往往会形成以评代史、以评代论的观念,无法真正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难以建立。教材内容结构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离后即形成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研究环境和评价结论。例如,商周著名青铜器《虎食人卤》,在过去的教材中描述该作品的功能是奴隶主为了震慑奴隶,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塑造了这样一个老虎食人的恐怖场面,从而体现商周青铜器的狞利之美。而张光直先生的研究成果认为,《虎食人卤》不是食人之举,而是“动物张开大口,嘘气成风,帮助巫师上宾于天”(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9版)。作为高等院校教材,可以将不同的研究观点并列出来,给学生一个开放式的思考空间。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体现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的程序一般是提出问题和思考、提供研究素材和研究方法、结论探讨和总结,作为教材的章节设计应该是以问题的提出和研究项目为单位,走出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历史年代为章节的模式,才能建立灵活的教学思维模式,所以,如何设计问题是教材改革的难点。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类信息量较大,造成了当代视觉文化的扁平化、追求感官愉悦、缺乏持久的注意力等特点,学生普遍缺乏对艺术作品深刻含义的学习、体验和探究,这是现代教育的共性问题,艺术史教育是解决这种文化现象潜移默化的良药,如何让广大学生乐于接受人类艺术文化中所赋予的丰富文化信息和精神品质呢,首先应该在教材编写方面大胆改革,将文化的多元化问题、技术观念问题和研究型学习模式问题理清,构架符合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教学内容,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才能将我们的美术史教育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1]吕胜中.造型原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2.
(刘洪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