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怡 徐奇峰
涉外医护人员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研究
尹怡 徐奇峰
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在医疗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对医护人员的教学基本上是沿袭普通英语教学的方法,无法体现专业英语的特点,医护人员学习英语更多的是为了取得学位,晋升职称,而真正的服务于医疗服务的范例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如何培养涉外医护人员英语语言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国际交往,国际地位凸显,来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逐年增多,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加大,具有较高医学专业水准和较强英语交流能力的人才成为市场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提高科研能力,保持我国医学科学的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上涌现出大量先进的医学成果,而这些成果的形式大多以世界第一语言---英语首次发表或首先译成英文传播。如果我们受英文水平所限,就只能查阅和参考一些中文资料,或等待中文译文的出版,在这个知识更新很快地时代,很多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将不能及时为我们所用,建立在中文资料库基础上的科研势必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涉外医护人员也无法进行有效地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能够读懂英语资料,就意味着在第一时间摄取第一手资料。专业医护人员的英语语言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们的科研是否能达到和超越世界的先进水平。
(三)传播祖国医学文化遗产
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中医药遗产的保护和发扬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如今西医盛行的时代,中医传统文化遗产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也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我国需要具备医药学背景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国人来完成弘扬中医传统医学的历史使命,使中医传统医学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医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英语语言能力强的人才没有医疗专业技术的背景,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医护人员的英语能力又很薄弱。而这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体制造成的。我国涉外医护人员的英语学习均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的英语课程,基本上都是日常会话,阅读,虽然随着年级的增高,词汇量逐渐加大,
难度加深,但都未曾涉及任何专业英语的领域。进入大学后,学生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当中,英语学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通过四级考试,然后获取学位。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学法无异于中学的讲解单词、分析课文这种精读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参加工作后,忙于专业技术,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更无法把“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有时甚至会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负担。
(一)专业英语及其理论依据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医护人员的英语水平,必须在ESP理论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制定医学专业英语的培养方案。涉外医护人员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属于英语语言应用研究范畴。ESP理论研究是目前英语语言应用领域内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缩写,意为”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 ESP理论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途径。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ESP学习者均为成年人,其二,ESP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便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或者是把英语作为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便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ESP的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把“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目标需求分析与学习需求分析是ESP的关注焦点。Hutchinson & Waters 认为(1987)学生需求的终端产品是目的语能力,这是ESP课程深化的出发点,它包括:目标需求分析与学习需求分析,前者着眼于起点和结果,后者则侧重于教学过程。目标需求分析,主要解决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实际交际时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包括:学习者的目的与功能,将来使用英语状况,学习者想学什么等;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探讨学习过程。包括:学生如何学英语课、学习条件如何、学生特点、教学环境和时间等。
语言学界对于ESP的研究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但在目前,国内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对理论的研究和初步的探索,尚未形成系统性、操作性强的应用模式。医学英语教学和其他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一样大都还是沿袭普通英语教学的方法,不能满足医护专业人员使用英语进行工作的需求。
(二)针对本地区医护人员的英语水平和教育状况,结合ESP理论,制定培养医护人员英语语言能力的相关对策:
1.结合ESP理论,进行大学英语教材建设。
目前医疗专业英语教材缺失,或水平不高,内容枯燥,缺乏实用性。针对这一情况,依据ESP理论,以学习者需求为目的,以实用为导向,组织国内较高英语水平的医学专家在实践中编写教材。让教材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修正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这样使“英语”和“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日常会话方面,收集贴近实际工作的情景对话,使医护人员能够准确地掌握和使用医学临床口语的各种表达功能,通过语言的大量实践,达到能够准确和熟练地运用医疗服务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在专业阅读方面,鼓励国家大型医疗机构引进原版书籍,研究国际医学论文和成果,把典型的病例和有价值的文章选编成册,供医护人员研读学习,在了解国际先进成果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同时为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
2.做好“输入”和“输出”,实现与国际接轨。
对新毕业的医护人员着重加强医学专业英语的培训,指导阅读国际水平的专业英语教材、专业期刊。要求医护人员研读翻译原版医学书籍,经过讨论、分析和系列准备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此为“输入”;在实际工作中,鼓励他们对自身的医疗成果总结对比,撰写英文论文并进行评改筛选,把有价值的文章出版,让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医疗成果在国际的范围内得到弘扬和发展,此为“输出”。通过输入和输出这两个过程,使医学理论和实践达到真正的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间无障碍交流。
3.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日常学习活动
督促医护人员学习临床会话、医嘱用语、技术操作及本专业常见疾病及症状的表达方式,用英语思维病情和诊疗,开展英语查房等;组织小组讨论,针对某一专题进行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的口语练习;举办各种学术交流,邀请国外专家做学术报告,辅导医护人员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等。
[1]吴大明.从接诊一名外国患者的经历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5.
[2]段国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外语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3]蔡琳.医院医护人员外语水平的现状与对策,实用医药杂志 2004.
本文系:廊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0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环渤海区域经济下涉外医护人员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050)。(尹怡:廊坊市卫生学校讲师,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培训改革。徐奇峰:廊坊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培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