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玉
高职英语互动式教学的话语分析与理论构建
张秀玉
互动式教学是指以一个任务或课题为目标,通过语言相互交流来完成的教学活动。在西方,互动式教学被推荐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李力威教授通过调查发现,西方英语教学80%是利用互动式教学来完成的。而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互动式教学是将学生引导为积极的知识接受者同时又将教师转换成知识的多维提供者双重理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获得通过多维的角度来实现。简单而言就是知识接受方是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性的信息获取,知识的获得也是知识接受方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被动接受和被动构建。互动式教学的显注效果是将教学重点从提高课程质量转移到提高知识接收者的获取兴趣,这样就有利于了知识接受者感受自身优势和自身社会价值,从而达到提升学者积极主动性,完成整个教学的互动性。
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一直因为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对话和教师独角戏的原故,整个教学过程一直达不到近人意的收益。从文献来看,中国目前高职英语教育只能算是教学战争的冷战时期,而薛涌博士在其一专著中直接评论“中国高职英语教学有病”!科学泰斗钱学森生前最大的疑问也是“中国的高职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英语人才?”。综上所述,传统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学无法适合当前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高要求,更无法完成钱学森学士的“培养杰出英语人才”遗愿。所以本文根据相关研究将互动式教学模式介入高职英语教学当中,重在测度互动式教学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并以此构建相关英语互动教学方式。
(一)互动式的“参与型”课型应用,留给传统式的“主动”可能
高职英语教学在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的是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困境,从而无法创造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尽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但是学者作为教学的主体部分却无意于教学这一“内部活动”,他们始终将教学活动外部化,并逐步远离这一“战争地带”。而针对这一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强烈的参与欲望和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而在互动式的“参与型”课型下,师生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的平等状态,教师、学者、课型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也不是复制性、机械性的活动,而是一种生产性、创造性的活动。
(二)互动式“双主体”的积极性,导致传统式的新“交流方式”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增强师生的情感和思想交融,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传统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是教师传输为主、学生接受为副的教育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被动接受和被动构建性,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初就已消退,久而久之引导的是教师积极性的消退,从而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积极性的丧失。而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由于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强烈的参与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主动向教师申请或要求某一教学目的,而学生的这种主动性会唤起教师沉淀已久的积极,从而达到实现教学“双主体”积极性的目的。
(一) 互动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互动的结果须与教学目的一致
从教师、学生、内容三者的互动关系来看,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必须以教材为客体进行活动,而从教学目的来看,互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为达到预期效果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所以高职英语在互动式教学时应当注意互动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互动的结果须与教学目的一致。本文认为在设计互动内容时,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相关背景设计相关情景,并将教学内容涉及于互动情景中,这样便实现了互动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目的。同时在设计内容时又不盲目的为提高学生兴趣而单纯的制造趣闻,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与教学目的有关的教学趣闻,从而达到互动结果与教学目的一致目标。
(二)设计课外教学互动,实现全程互动“交流方式”
由于高职英语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如果尽受益于课堂互动,那么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淡化课堂互动效果。所以为根固互动效果,互动式教学模 式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诸多技术来实现课外教学互动。具体做法可以是,教师通过开设网络互动途径来展示最新的教学方法、英语知识理论并发布英语相关的讨论主题,而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或者留贴的方式参与其中,形成有效的课外互动。从教学“交流方式”来看,高职英语的课外教学互动是一种取替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外作业的新“交流方式”,而这种新的“交流方式”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的实现了全程互动的可能性,同时由于课外教学互动的丰富教学资源性和公共性,形成了知识资源的共享。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来完善自身的英语知识结构。
(张秀玉: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