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嵘
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刘世嵘
花鼓灯是一种传播于淮河流域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长期繁衍过程中,其艺术表现形式,受不同区域人们社会生活习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研究以淮河流域豫皖两地花鼓灯艺术的起源和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花鼓灯艺术的地域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促进花鼓灯艺术的理论研究及其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的文化起源探讨一般需借助于文字记载或文物出土,否则,文化形式的起源就依赖于民间传说等。对于文化艺术起源的探讨,其一,可以发现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背景,艺术产生的社会因素;其二,可以为艺术发展和传承及艺术的再创造培育有利条件。关于花鼓灯的起源,世间众说纷纭,不尽相同。
一般认为,花鼓灯艺术源于淮河中游地区的安徽蚌埠、怀远、风台、颖上及凤阳一带。一说在夏代,因大禹治水救活了淮河两岸的百姓,为了感激大禹的功德,山民们敲锣击鼓,载歌载舞以表庆贺,从此就有了花鼓灯。一说薛刚反唐时,曾利用玩耍花鼓灯作掩护,集会造反,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花鼓灯。一说宋朝河南陈州一带,百姓为感激包公放粮赈济,组织玩灯表示纪念。还有说朱元璋在他的故乡凤阳兴建都城,以奠万世事业之基。当时,在凤阳民间歌舞中最为流行的是“凤阳花鼓”。其动作简单,是以唱为主的民间小调,因出自凤阳重镇长淮卫,故称“卫调花鼓”。这些都与花鼓灯相同,是花鼓灯的一种形式。由于当时凤阳经济繁荣,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得花鼓灯和卫调得以发展和流传。
综上所述,关于安徽花鼓灯起源,仅限于“传说”,而缺乏科学的文献史料,说明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仍然是一个科学研究课题。但就传说而言,安徽境内花鼓灯起源可以概括为:花鼓灯艺术起源于夏代,发展于宋朝,明清时期盛行于世。
荆楚中原、吴会三地文化的汇聚,中原文化巴楚文化的兼收并蓄,形成了信阳传统文化特色。豫南花鼓灯在信阳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偶然,背后蕴藏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蕴和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深层文化。一般认为,豫南花鼓灯的原始舞蹈形态是从信阳的歌舞小戏“地灯”发展而来的。
“地灯”是信阳很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小戏。中国民间歌舞小戏的雏形为汉代的“百戏”。它广泛盛行于宫廷和平民阶层。在西周地处“秦王扫六合”时期的中心部位、在汉代隶属于成阳侯国、六安王国等七个诸侯国的信阳地区受汉代百戏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这是历史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而自然形成的。在民间传说中,“地灯”起源于东汉,与道教同时诞生。其原始状态为一人击鼓唱道, 口唱“太平道歌”,传播神仙道。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说一唱的形式。隋炀帝时,有了二人表演地灯的职业艺人,一人扮腊花,一人击花鼓。因此,“地灯”的形式又与南北朝乐舞“踏谣娘”十分相似,同是一丑、一旦两个角色,又说又唱,有帮腔和声,有故事情节。二者如此相似,或是受当时文化语境的影响。隋唐时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鼎盛时期,歌舞小戏兴旺发展。
可见,从流派上讲,流传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有着同宗同源的血亲关系,随着地域坏境的更改和当地人们审美观念的差异,形成了花鼓灯在其流传过程中的变异。但传说只是在人们还不能发现实在的一种艺术想象,它只能作为激发科学研究兴趣噱头,却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人类社会和文化艺术的起源与传播在沿河流传播的过程中,可能顺流而下,也可能逆流而上。
淮河流域花鼓灯在人物角色上基本趋同,其主要角色有“腊花”、“伞把子”和“鼓架子”等,虽没有史料证明,但也间接说明淮河流域花鼓灯同宗同源的关系。
在演出中高举着由青竹扎架和花绸为冀的灯伞的男演员,称为“伞把子”。在豫南信阳地区,伞把子也称“老竿”,是整个花鼓灯班的领舞和领歌者,致词逗岔,起着指挥的作用。伞把子有文伞把子、武伞把子等,文伞把子会编善唱,对答如流,不但能与兰花对歌,同时在踩街时要配合锣鼓,随机应变,即兴演唱。武伞把子以舞蹈为主,表演伞舞,在大花场中是鼓架子与兰花群舞时的领舞人。
“鼓架子”是男角的总称,有 “大鼓架子”和“小鼓架子”二种。 “大鼓架子”经常做顶人和叠罗汉式的技巧动作,表现出超人的力量。“小鼓架子”活泼伶俐,善于舞蹈,并且善于翻跟头,表现出机智与身体的灵巧,以翻小跟斗为特技,常和兰花配合表演小花场,同杂技中的小丑相似,更像戏剧中的丑角。
“兰花”是女角的总称,也称“腊花”,别称为“包头的”(豫南称花鼓娘子或腊花、兰花等)。花鼓灯最优美的歌舞都是由“兰花”来完成,表现了典雅与美丽。在一定程度上,“兰花”标志了一个花鼓灯班的整体水平。兰花也可分为文兰花和武兰花。文兰花能歌善唱,既能与丑鼓对唱,也能独自即兴编唱。武兰花以舞蹈为主,在表演上盘鼓、中盘鼓时,能做出翻跟斗、劈叉之类的复杂动作。
淮河流域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和小场两种,这是安徽地区和信阳地区所共有的。大场开始为鼓架子扛兰花出场,接着舞岔伞,最后是变换各种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多是两三人表演的抢手帕、抢板凳等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小花场是花鼓灯舞蹈最精彩的部分,花样繁多,舞姿优美。灯舞组合为花鼓灯的基本表演造型。但实际表演时要丰富灵活得多,各具形态,不一而足,且空间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人数可多可少。如信阳固始花鼓灯的表演为三段式:先由灯心跑大场,后将腊花和鼓角引上场,在这一段中以优美的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展示后,就进入以说唱逗岔为主的小场部分。这部分有灯心诙谐幽默的逗岔,有鼓角玩鼓技巧的展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加长缩短。接着就到了第三段,这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部分,热烈欢快的舞蹈再次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并在灯心的答谢与祝福中结束。
花鼓灯的服装非常生活化,说明花鼓灯与人们社会生活时间的紧密结合。男演员穿男式布纽扣对襟服,头扎方巾,腰系彩带。女演员穿女式偏大襟彩服,腰系围裙,头戴花。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区域风俗习惯、审美的不同,花鼓灯的角色在装束等方面也有一些变化。如豫南花鼓灯腊花穿的八幅罗裙有些已改为中式彩裤,更有花鼓腿子的服饰已被西服代替,头上的包巾被礼帽代替。
豫皖地区花鼓灯艺术起源表现出“传说”多于“实证”,但却为我们后需研究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从时序角度来看,豫皖地区花鼓灯艺术起源于夏代。从流派上讲,有着同宗同源的血亲关系,随着地域坏境的更改和当地人们审美观念的差异,形成了花鼓灯在其流传过程中的变异。在表演形式上,结构上虽有差异,但表现的内容是一样的。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要成果之一(编号:2010-GH-147)。
[1]刘一星.浅论安徽花鼓灯艺术[J].中国音乐,2005.2.
[2]赵丽.花鼓灯音乐的历史渊源及构成之研究[J].民族音乐研究,2003.4.
[3]周冠艺.淮河瑰宝花鼓灯[J].上海戏剧,2006.5.
(刘世嵘: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和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