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发生华 艺之巅峰
--解读唐代女性发式与发饰

2011-08-15 00:45:37张安凤
大家 2011年5期
关键词:发式发髻妇女

张安凤

鬓发生华 艺之巅峰
--解读唐代女性发式与发饰

张安凤

千百年来,发式与发饰都是女性展现自我,彰显美丽的重要修饰手段,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式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而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妇女对发式与发饰的创造、偏爱和重视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近年来,诸多唐代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示唐代妇女的发式与发饰之美,呈现出一场场视觉的饕餮盛宴。

一、唐代女性发髻形式

古代女子发式称为“髻”,为了配合美丽的服饰,唐代女子创造出了几十种发髻形式,如回鹘髻、惊鹄髻、反绾髻、高髻、低髻、凤髻、螺髻、双鬟望仙髻、宝髻、乌蛮髻、倭堕髻、抛家髻、闹扫妆髻、从髻、峨髻,给人以美好的想象;还有与发髻搭配的各种饰物,皆是争奇斗艳,花样百出。本节对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发式与发饰(头饰)特点的论述,将从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阶段展开。

(一)初唐时期

唐初,丰富的物质资源、开放的社会风气,都为其服饰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因刚刚建立起王朝统治,还处在百废待兴阶段,因此起初在服饰上还比较俭朴,制度也相对严格。女性的发髻基本上仍然沿袭隋代样式,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么平整,已有上耸的趋势,大多作朵云型,如《步辇图》所见。

螺髻:因其形状酷似螺壳,所以得名。原型是佛顶之髻,于头顶梳螺髻,后民间有仿梳此髻者,遂流行开来。螺髻在形制上可分为单螺髻、双螺髻两种,初唐时期,螺髻不仅是少女钟爱的一种发式,成年女性也梳这种发髻,可谓流行甚广,这在和凝《宫词》”螺髻凝香晓黛浓”中可以得到印证,且在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女俑中、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帛画里也都有大量出现。

半翻髻:半翻髻一般作成单片或双片刀型,直竖发顶,单片朝一侧倾斜,双片朝两边翻转,因形得名,又叫“单刀半翻髻”或“双刀半翻髻”,这种髻型也是由隋代的翻荷髻演变而来,是这一时期较为流行的发式之一。在唐永泰公主墓石撑线刻画中,可以看到对这种发髻的描绘。

(二)盛唐时期

这是唐代最重要的一个时期,随着国力日渐强盛,体现在发髻上也变得多样、丰富起来。初唐时创新的发髻已基本成熟定型,发髻高耸成为流行主体。同时,对外交流的频繁和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使胡妆胡服也登上了盛唐流行文化的舞台。

双环望仙髻:到开元年间,在一般妇女中流行起“双环望仙髻”,这在西安羊头镇总章元年李爽墓壁画中可见实例,此发髻绕出双环的髻式,比起其他的髻式略低。

倭堕髻:是由汉魏时期出现的堕马髻发展而来。因在造型上与堕马髻有相似之处,故有”堕马之余形”之说,倾斜、侧垂一边,显得楚楚动人。梳法是总发于顶,在颅顶正中挽一个发髻,朝一边倾斜堕落,再用簪绾住开元时许景先所撰《折柳篇》有“宝钗新梳倭堕髻”之句,可见当时确有此髻流行。

回鹘髻:顾名思义,此款发髻因地域而命名。唐时北方地区的回鹘妇女,将头发挽成椎状,故称“回鹘髻”,传入中原和宫廷后,由宫廷引导至民间,逐渐流行成时尚发型的一种。若配以回鹘装和毡帽,则立即挥洒出北方女子特有的飒爽英姿。

(三)中晚唐时期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开始日趋腐朽,这使得中晚唐妇女的发髻风格在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之外,透露出一种慵懒无力之感。发式上,追求悲、怪、偏,出现抛家髻、坠马髻、等式样。

抛家髻:因头上发髻似抛出之状,故名。这种发髻高高耸起,独树一帜,醒目异常,坠马髻:为集发于顶,挽髻后朝一侧下搭的样式。堪称经典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群富丽端庄的盛唐侍女头梳堕马髻,身着大袖衫襦款款而行,正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精彩演绎。这种髻体现出一副慵懒、无力、寄食、享乐之态,和初唐时健康向上的气质截然相反

二、唐代女性发饰品

唐代妇女不仅髻式复杂,而且发髻之上又用各种各样的金簪玉钗、步摇梳篦等作为装饰。从流传下来的绘画、壁画、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女性发饰具有种类繁多、质地精良的特点。王谠《唐语林》就有记载:“长庆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谓之‘百不知’。”

通过史料考证,唐代发饰品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实用兼装饰类

梳篦:梳篦也称之为“栉具”,是古人用来梳理头发的工具,在唐代也是一种颇为流行且普遍的发饰品。一般来说,梳和篦是单独分开使用的。唐代的梳篦在造型上比较简单,很少用纹饰,一般多作月牙形,高度较前代有所降低,式样呈竖式、横式。质料方面根据其装饰视用途而有差异,通常选用牛角、象牙和玉石,也有使用金银等金属材料的。唐代女性插梳篦蔚然成风,无论是宫娥妃嫔还是士庶女性,都喜欢在发髻上插戴梳篦。

簪、钗:簪和钗都是束发固髻的饰物,因此也是一种基本的实用发饰。从形制上来分,簪为单股,钗为双股。唐代制簪的工艺技术,设计取材都发展到了较高程度。而金、银、玉、翠羽、玳瑁、琉璃、犀角等取代了古朴原始的木、石、竹、骨等材质,更突显出唐代发饰的富贵艳丽。

金银簪:唐代金簪造型精美,是贵族女性常用的饰物,形制有繁有简。其制作精美,图案细致考究,多层样式。银簪一般多为中下层妇女使用,样式相对简单。唐代女性用简洁却不失细致、精美的各类金簪装饰,大方优雅。

翠羽簪:系唐代首创,华丽的翠羽簪是用各种鸟类的美丽羽毛制作而成的。一般先用金银制成簪架,然后在簪架上粘贴羽毛,以翠绿色居多。还有的在羽毛之外,配上一圈“金边”,或镶嵌宝石,更显华丽。因翠羽簪无图可考,因此后人多根据史料记载,加上一定的想象,结合当时的审美风格进行设计。而其缤纷艳丽的造型也格外让后世注目。

(二)装饰类

花钿:唐朝的妇女,颇喜欢插戴“花钿”,由于钿经常被制成花状,故称为“花钿”。唐时期的花钿大多以金制成,故也称 “金钿”。据史料考证,花钿最早出现于晋代,此时,花钿无论是外形还是制作工艺都要比前代精致,其形制有两种:一种背后装一短柄,犹如发簪,使用时直接插于发髻;另一种是制成薄片状,背后无短柄,但在其花蕊或花中心的部位留有小孔,使用时另以簪钗类饰物固定,可在簪头部分再作设计。张萱《捣练图》中的女性,在发髻的周围就插有数支小型花钿。

步摇:在唐代女性发饰品中,步摇是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也是我国古代女性除了簪、钗之外的另一既贵重又华美的首饰,在《后汉书·舆服志》中,有汉代宫廷中皇后在谒庙等祭祀活动时佩戴步摇的记载。步摇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步摇,一类为步摇冠。步摇使用时直接插入发际,类似于簪钗,步摇冠则先需固定在特定的冠上,多为皇后、太后等身份至高女性才能佩戴。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张安凤: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形象设计。)

猜你喜欢
发式发髻妇女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7:16
启发式提问
浅析清代汉族女子发式造型对当代发式设计的影响
西部皮革(2018年5期)2018-02-15 07:36:47
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
百科知识(2017年7期)2017-04-19 08:24:22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汉服美人独家
醒狮国学(2017年1期)2017-01-13 06:07:17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高冷发髻
都市主妇(2014年11期)2014-04-29 00:44:03
宫廷发髻
女友·花园(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