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雷智勇
《孙子兵法》中“必”字的用法探析
杨勇 雷智勇
《孙子兵法》是围绕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来进行论述的。该书内容十分精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争规律,值得后人加以研究学习。不过,《孙子兵法》在词语运用上还存在着不准确的问题。例如,以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说》为引述文本,《孙子兵法》“必”字的用法就不免令人疑窦丛生。我们不揣冒昧,在此谈谈肤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孙子兵法》短短13篇,正文共5618字(不含标点符号),除“作战篇”1篇没有“必”字外,其他12篇均有“必”字。全书共有46个。“必”字的使用是比较多的。
战争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地研究总结战争规律。但是,战争的规律是无法穷尽的,各方面的实际条件是复杂多变的,没有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所有条件,没有谁能预测一个战争哪一方必然取得胜利。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战争是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法国萨克森元帅说:“战争是蒙着一层阴影的科学,在这样的阴影之下,人们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 换言之,追求战争“胜利”是一切战争的目的,“必胜”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可是,《孙子兵法》里却多次使用“必”和“必胜”,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不免令人生疑。
在自然科学的一些原理中,只要具备了充要条件,就可以必然得出一个唯一结论。可是,在社会科学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可能具备所有的条件,也就不可能预期得到一个必然的结论。《孙子兵法》里的“必胜”就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合理:
《计篇》中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的意思是说,哪一方具备了“道”、“天”、“地”、“将”、“法”的优势,则“必胜”。孙子还解释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这里似乎罗列了战争必胜的所有条件,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在古今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即军事后勤保障问题。孙子所说的“五事”中,并不包括后勤供给。假设“五事”具备,如果在后勤供给上出了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也可能是会打败仗的。而且,即就是一支部队具备了孙子所说的“五事”的致胜条件,但如果敌对方也具备了相同的条件,那在这种情况下,谁又会“必胜”呢?恐怕谁都不可能预测哪一方“必胜”。
《孙子兵法》中使用“胜”字83个,使用“必胜”有6处。其中,以下2处“必胜”,与《计篇》的“必胜”是自相矛盾的。
《行军篇》中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这里是说,部队注意养生,将士没有什么疾病,就“必胜”;《地形篇》中说:“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这里是说,部队的将官,如果知道并做到了料敌如神,善于用计,就“必胜”。而孙子在《计篇》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孙子明确表明要具备这五个方面的优势,必然取得胜利。可见,《行军篇》、《地形篇》“必胜”的条件明显不足,“注意养生、没有疾病”和“料敌制胜、善于用计”,并未包涵在“五事”之中,充其量只是把必要条件说成了充要条件。确切地说,如果做到了以上所论述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取得胜利。而不是说做到了这一点,就必定会取得胜利。因此,《孙子兵法》的这几处“必胜”,使用的是不合理的,其论断有待商榷。
《孙子兵法》有些“必”字过于极端,似乎必须按照孙子的说法才行,其他都不正确。事实上,这种论断的后面恰恰是逻辑上的混乱、武断和不科学,难以保证其论断的科学性。例如,下面的“必”字,在三个方面就用得有问题。
《孙子兵法》中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助周密,国家就强盛,辅助缺陷,国家就会衰弱。孙子的思想逻辑是,将帅厉害则军队厉害,军队厉害则国家强盛。这与“经济决定战争”的论断是矛盾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说:“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 魏国之所以最后能够统一蜀国和吴国,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胜利。因此,将帅厉害不一定就必然能让军队打胜仗。著名军事家诸葛亮非常厉害,但也不是百战百胜,他也曾有“失街亭”战役的失败。再者,一国的将帅厉害,谁也不能阻止另一国的军队也厉害,那两个“厉害”的军队遇到一块儿,“辅周则国必强”的观点只能是对一半错一半。
原文中的第14个“必”字是《军争篇》中的“围师必阙”。意思是说,包围敌人时必须留有缺口。那么,古今中外的那么多的歼灭战是怎么打的?歼灭战对于增强己方军事实力和鼓舞斗志,都会起到极大的作用。把歼灭战作为我军最基本的作战指导方针,可以说是毛泽东的一大创造。毛泽东指出:“与其击溃敌许多团,不如干净消灭敌一个团。”既然是有条件打歼灭战,就没有必要再给敌人留有什么退路了。
文中第46个“必”字,出现在最后一篇《用间篇》的结尾:“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 明 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该句意思是说,从前殷朝的兴起,在于伊挚曾经在夏当间谍,了解夏朝内情;周朝的兴起,在于姜子牙在商朝收集情报。因此,明智的 国 君、贤能的将帅,若用高超智慧的人充当间谍,一定能够建立大功。如果仅举两个例子,就用“故”来导出一个结论,明显是逻辑不够严密。举一万个例子也不能证明某个观点正确。但是,如果举一个例子证明某个观点不正确,那么这个观点就可以证明是不正确的。
根据以上粗略的分析,笔者以为,《孙子兵法》中“必”字的用法是不够严谨的。所以,在我们尊崇这部古代兵书经典的同时,决不能盲从。如果像《孙子兵法实战教本》封面上所说的那样,“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孙子有更深刻的认识”,就更是不妥了。
我们当今的军事思想,必然需要从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所有的理论都是站在历史的某一时间段,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学习《孙子兵法》,也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否则就是“刻舟求剑”。撇开2500多年前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不谈,如果一味地高度赞扬《孙子兵法》,而不是“批判地吸收”,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对待《孙子兵法》,我们应该把精华找出来,大家都借鉴;把不足找出来,大家都警醒,让古代军事学家孙子的思想,更好地为我们当代人们所用。
[1]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说[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07.
[2]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若米尼.兵法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
(杨勇:武警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雷智勇:武警工程学院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