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璐
乐 舞 相 融
——从反排木鼓舞蹈中分析乐器与舞蹈的关系
臧 璐
反排木鼓舞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盛行的一种与祭鼓节相生相伴的苗族祭祀性舞蹈,由祭鼓节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的反排木鼓舞主要具有高斗(斑鸠)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无祖宗)舞,扎夏(打猎)舞等五个章节。整个舞蹈就只有木鼓作为其伴奏乐器,是典型的乐舞相融实例,笔者从这一舞蹈着手,具体分析乐器与舞蹈的关系,深入剖析,达到进一步了解乐舞相融现象的功效。传统的木鼓舞非祭祖灵不跳,闲时明令禁止,真可谓是苗族人民祭祖时必不可少,而平时又不可轻易示人的神圣活动。这使得反排木鼓舞在过去只能于十三年一次的祭鼓节仪式中见到,它的庄严性、神秘化以及高难度的技巧令人折服。而今天,我们能够有幸在平日里见到这迷人的舞蹈,不必等待十三年便可一饱眼福,完全得利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反排木鼓舞被地方文艺精英所发现,大力向政府推荐,并有幸代表黔东南地区进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一夜成名,被西方记者赋予了“东方迪斯科”的美誉,从此反排木鼓舞走出了苗山,频频出现在国内外的重大节日活动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黔东南台江的反排木鼓舞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以保护。
在分析乐器与舞蹈关系之前,我们得先从了解该舞蹈的伴奏乐器入手,只有对木鼓的特征、文化内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才能清楚知晓二者之间的关系。苗族木鼓,有用枫木制成的黑鼓和用楠木制成的白鼓之分。比较规范的木鼓,长度为13尺、7尺不等,直径分别为1.3尺、0.9尺、0.7尺不等(指古尺寸,据《秦史稿》记述,秦制的一尺相当于现代公制的23.1厘米)。但绝大多数是一人等长、0.9尺宽。长度实际上是代表过祭祖节(即鼓藏节)的间隔年数(以虚数计算)。直径实际上是代表过祭祖节的天数。鼓面用祭祖的水牯牛皮或黄牛皮蒙制而成。
对于苗族人民来说木鼓是神器,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它的形成与苗族先民的丧葬习俗有关,象征祖先灵魂的居所。木鼓平时存放于山洞之中,一般每隔十二年的冬月,将木鼓迎入中心寨,立鼓庙(临时建立的木棚)祭祀,次年制作新木鼓,第三年大庆,将新鼓送入山洞存放。前后历时三年,击鼓活动才算结束,这就是苗族的祭鼓节。
在民间,反排木鼓舞是不需要排练的,只要鼓声一响大家便随着木鼓鼓点舞动起来,众人围鼓而舞,舞者过多时,则分为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鼓点不停舞蹈不断,体力不支的舞者可下场休憩,后来的人可随时加入。由于反排木鼓舞节奏快、动作难度大,需要身体强健、体力充沛之人才能完成,所以舞者多为青年男女。整个舞蹈的动作是随着鼓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众人围着木鼓既手舞足蹈,也做各种翻身、旋转技巧。在木鼓刚劲有力的鼓声中众人动作一致,激情高涨,气氛十分融洽。当舞者随着鼓点和舞蹈的不断推进下自身情绪达到顶点,便自发地吆喝起来,这一声声的“嘿——嘿——嘿——嘿”将舞蹈推向高潮。
反排木鼓舞的节奏是以二拍子和三拍子非功能性组合的混合节拍为主。动作特点是脚踏二四拍,每次踏步稳健有力,每步的跨度大,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其头、手、腰、臀等部位也做大幅度的摆动,甩同边手,各个身体部位的摆动均是在一个节拍中统一进行,在如此快速的节奏中,身体部位配合之协调,令人惊叹。反排木鼓舞的舞蹈动作以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为主,舞蹈动作粗犷豪迈、舞者矫健敏捷、激情奔放,整个舞蹈风格强烈、潇洒豪放,令观看者也为之热血沸腾。
木鼓、鼓手、舞者,这三个要素组成了反排木鼓舞,其中木鼓可谓是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木鼓的“神器”文化内涵,决定了最初的反排木鼓舞是祭祀性舞蹈这一性质。而木鼓作为反排木鼓舞唯一的演奏乐器,鼓声即为音乐,它还决定了舞蹈的风格,决定了舞蹈的节奏,决定了舞蹈何时变化。木鼓是这个整体的灵魂所在,正是苗族人民衍生出对木鼓的崇拜,造就了反排木鼓舞得以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才会出现今天这般名扬海外的景象。笔者将乐器的演奏者划入乐器这一范畴内,因为乐器必定需要演奏者才能发挥功效。作为演奏木鼓的鼓手,也称得上是这一整体的核心。木鼓虽然重要,但也需有人击打才能发出声响,才能够为舞蹈提供必不可少的音律,鼓手肩负着这神圣的职责。鼓手的击鼓技艺对反排木鼓舞这个整体艺术魅力的展现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若是一名或多名技艺精甚的鼓手来演奏木鼓,则鼓声刚劲有力、气势磅礴,更能调动舞者的情绪,鼓手配合舞者,将节奏的变化安排得巧妙有佳,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舞者的潜力,使反排木鼓舞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反之,则效果大打则扣,也便可想而知了。
随着反排木鼓舞以舞蹈艺术的表现方式走出苗山,在国内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影响力,致使舞蹈对木鼓必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木鼓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它更多的是作为纯粹的舞蹈伴奏乐器出现在世人眼前,神器的形象身份被削弱,尤其反排木鼓舞是作为商业性的舞蹈来编创表演时,这一变化尤为明显。其次,木鼓的演奏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它的击打方式越来越富有技巧性,节奏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演奏情感更为丰富,跌宕起伏。反排木鼓舞现作为苗族人民向世人展现自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途径,想要继续发挥作用,必定要不断改善提高反排木鼓舞的编创形式,让它和其他舞蹈艺术一样,与时俱进,就算是在不同的时期,也能发出不朽的光芒。
(臧璐: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