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莫扎特歌剧、艺术作品用于声乐教学之探究
——以《鞭打我吧》《阿里路亚》为例
李 翔
莫扎特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莫扎特创作了20余部歌剧和33首艺术歌曲,这些饱含深邃思想的作品流传至今。本文通过介绍歌曲的特征和演唱技巧,从谱例入手,选取其歌剧咏叹调及艺术作品各一首(《鞭打我吧》和《阿里路亚》)为例来对莫扎特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进行探讨,通过剖析其歌剧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其歌剧的音乐风格和咏叹调特点,来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莫扎特歌剧的音乐风格及其创作的贡献。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探讨善于抒情的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另类特征,并针对这种剖析进行相应的演唱探讨,以期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莫扎特 演唱 声乐教学 歌剧 艺术歌曲
莫扎特是人类音乐史上的旷世奇才。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莫扎特创作了20余部歌剧和33首艺术歌曲,这些饱含深邃思想的作品流传至今。本文试图从莫扎特音乐思想及其产生背景切入,选取其歌剧咏叹调及艺术作品各一首为例来对莫扎特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进行探讨,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对莫扎特歌剧咏叹调和艺术作品在演唱中的运用及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反思。
《鞭打我吧》是一首咏叹调,出现在歌剧《唐璜》的第一幕第四场中。情节线索是主人公彩琳娜识破唐磺的诡计后,央求未婚夫马赛托消除误会并原谅她而唱的,整首曲子充满着活泼乐观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演唱时要注意仔细的雕琢彩琳娜的淳朴、善良、天真、自信,用自责而又撒娇的口吻表达她的诚恳。
这首作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唱段主要内容以女主人公苦苦哀求其未婚夫原谅自己的过失为前提,随后展开了一场感情纠葛。“鞭打我吧,好马赛托,你可怜的小彩琳娜,她在这里顺如羔羊,等待你来鞭打她,鞭打我吧,你的彩琳娜,她在这里在这里等待你来鞭打她”在唱这一部分时,态度恳切委婉和发自内心的歌唱以及自然的感受角色。
第一部分是从第一小节到第十六小节,这一部分为四二拍,F大调,作品处理细腻,开头以弱起小节开始。
在唱到第二十小节时,作者采用了离调的手法,既还原降B,使作品更加突出了女主人公彩琳娜迫切得到原谅的渴望心情。“请你任意惩罚我吧,哪怕挖掉我的眼睛,我还要很感激你吻你的手”在演唱这里的时候,要比前几小节更加情绪激烈,作者更是增加了切分音的运用,来表现这一特征。突出了女主人公彩琳娜乖巧单纯的性格,内心活动很是细腻生动。三十七小节回到主旋律,即开头的旋律再次响起,态度更加恳切,表现在连音线的大量运用上,在演唱时,也应采取柔和宽广的音色,来与之相适应。
第二部分从六十二小节开始,调式为F调,变为有节奏率动感的八六拍,具有动感性。这个时候,女主人公彩琳娜的未婚夫马赛托态度已经有所好转。“我愿生活风平浪静,生活永远欢乐和谐,永生永世相亲相爱”,这句唱段表现了彩琳娜想与马赛托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一部分的重音在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上,富有节奏性的唱段中,显然运用了圆舞曲的创作方法,尤其表现在两个部分,分别是第九小节和第十三小节华彩乐句,表现了彩琳娜对爱情生活的美好向往,此段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歌唱性,圆舞曲的重旋律与重舞蹈节奏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歌剧可以依靠舞台设计、服装,有乐队配合,在内容方面歌剧也通常是叙事表演,具有连贯的意象,对于观众来说,即便是听不懂歌词,欣赏歌剧也不是难事。而艺术歌曲表现的是一首诗歌,是诗的音乐,是音乐的诗。它具有跳跃的意象,短短几分钟之内,要完整而连贯的呈献给观众音乐与诗的意境和戏剧性,声音成为了表现诗歌的介质。
(一)紧凑的节奏感
全首歌曲的歌词并不复杂,但是在简单的“阿里路亚”中能把作者对宗教的信仰唱的淋漓尽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开始的时候是F大调,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的八分音符并没有间隔,要唱出一种紧凑的节奏感。(图一)
(图一)
(图二)
(二)声音的华丽而高亢
如谱例所示,这几句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声音要华丽而高亢。莫扎特是一名虔诚的教徒,他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充满了对宗教的敬重,演唱者除了要表现出在唱赞美诗时候的喜悦之情,更要在演唱时展现一种圣洁的肃穆感。紧接着,是一系列不同曲式的阿里路亚,音调曲折辗转,富有灵活性,抹去了因为歌词重复而带给听众的枯燥感,完全从音乐层面上占取了优势。(图二)
(三)良好的音线控制
进入到高潮之后,音符也有八分音符为逐渐变为三十二分音符,此时音乐给人的感觉逐渐激烈起来,演唱者要很好的控制音线,要把每一个音符的音值都唱的饱满。(图三)
(图三)
在整首歌曲的最后,要把阿里路亚的气势演唱出来,有顿感也有力量,但是不能给听众太突兀的感觉,用完美的力量控制收场,使歌曲的气势达到顶峰。
(一)速度和节奏对于声乐情感流露的影响
音乐的速度变化和节奏对于声乐情感的流露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速度变化和节奏快慢也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速度和节奏是音乐织体的基本元素,它们不仅将音符有机地进行组织,形成了有序发展的音乐,更赋予了音乐强命力。音乐的不同节奏会使旋律的速度快慢、声音强弱、音量大小产生有机的变化。表演者才能正确地表现或者抑扬顿挫或者轻重缓急等不同情感特征的声音。出现对声音的强弱快慢的组织和对节奏的运用可以表达强烈艺术气氛。多手法的运感浓缩,境界深化并创造出激烈的戏剧冲突。越是简单的节奏是性格突出的速度标记,越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二)音量和力度的控制对于声乐表现的重要性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歌剧演唱风格应与古典主义时期的演唱风格有共同点。古典主义的音乐的特征以典雅、流畅、秀丽、明朗为主要风格特征,切忌夸张的表情和过大的力度对比,以中等音量优雅、从容的声音做柔和、连贯的演唱。我们在演唱莫扎特的咏叹调时为了表现真切的情感,不要有夸张的情感表现和对比强烈的力度,要深信歌剧必须真实地表现情感和性格,要用中等的音量,朴实、自然、优美、和谐的声音进行演唱。在演唱时真正唱出的力度要比原谱中的力度下降一层,比如原谱是f,而实际演唱时要用mf的力度进行。这样适度控制音量和速度,也就可能更好的表现莫扎特歌剧的演唱风格。
(三)演唱中注意调性和音色的变化
音色共鸣音量优秀的歌唱家总是根据每首作品所表达内涵的不同需要来调配声音的色彩,调配适当的共鸣和声带状态,这也是衡量一个歌唱家素养和水准的重要标准。脱离作品的卖弄发声,卖弄共鸣是缺乏艺术素养的表现。莫扎特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常常不断的变化调性,他通过调性的改变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这样就丰富、完善了主旋律的展开和延伸。 如《唐•璜》中彩琳娜的《鞭打我吧》这首咏叹调,也出现了不同的大调式间的交替,表现了她那种虽内疚但却怀有希望和信心的,而不是痛苦和激烈的情感。
(四)起音音准是声乐演唱的基石
起音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绝对不允许出现随意性很强的上滑音或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演唱中的华丽的下滑音,这是演唱莫扎特等古典时期作曲家作品以及德奥艺术歌曲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每次始音的音高必须准确;不允许任何往上铲或往上扯以求达到必要的音高”这就要求演员在针对每个音符需做到“字斟句酌”。起音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或舒起首或硬起首,但决不可以生硬;音准准确到位,严格的遵循作者的谱面要求,任何随意炫技性发挥,都是破坏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行为。语言的精致细腻也是演绎莫扎特歌剧创作的重要要求。吐字清晰、声字结合要求往往要高出对待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因为莫扎特作品中既有舒缓悠长的大乐句,又有轻快、俏皮的急口令式短促乐句。这就要求演员有很强的发音吐字能力。要求每句的起音到位,并严格把握音准,这不仅是表现这首作品的要求,也是作为一名歌者应具备的基本演唱素质。
(五)气息的控制和乐句的宏观调控
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能将美好的声音传达出来。呼吸作为歌唱的原动力,如何的当的运用是重中之重。胸腹联合式横膈膜呼吸是当今广泛采用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获得更多气息量,更有助于控制气息的释放。歌唱中,在保证唱出美好声音前提下,呼吸是保持语句的连贯的根本动力。乐句是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单位。正确的句法要求用相应的声音表现技巧,把歌曲乐句的内容表达出来。不论乐句多长,都要保持它不被割裂的连续性,这有赖于良好的呼吸状态。在吸气时,要立即使呼吸动作与要唱的那一句歌曲的感情结合起来,这样乐句就成为一个呼吸的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开始,不是起于它的第一个音,而是那个音以前的呼吸,吸进气息的多少应该与乐句的长短和强度相吻合。发声时,合理的分配气息的释放是表达乐句感情色彩的重要基础。
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歌剧创作美学观与古典乐派的美学观是一脉相承的。古典时期在乐曲创作方面题材上世俗因素加强,和声上主调和声风格更加成熟;创作的风格大多数是明朗的、乐观的,充满着抒情的、温暖的感情。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有古典乐派的特点,但是他的音乐也有自己的风格。
(一)继承和发扬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主张
莫扎特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他们俩人都在积极致力于歌剧改革,都在采用一些新的音乐表现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改革主张,同时他们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不同之处:由于俩人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格鲁克到70年代末已搁笔不写歌剧了,而莫扎特到80年代以后才开始自己成熟歌剧的创作;还由于俩人的环境不同,格鲁克一直是宫廷所宠爱的作曲家,他的后期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而莫扎特一直为封建统制阶级所冷淡,比较靠近第三等级的作曲家,他深受德奥启蒙思想的影响。所以俩人的歌剧改革主张还有些不同,格鲁克对解决音乐与戏剧的矛盾关系中强调的是“首先是一个戏剧家,然后才是音乐家”;而莫扎特正好相反,他认为首先是一个音乐家,然后才是戏剧家。
两人阐述改革主张的方式不同,格鲁克是在某一篇文章里集中地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歌剧主张;莫扎特是通过书信等手段表明自己的歌剧咏叹调创作的美学观的。因此我们想要了解莫扎特对歌剧所持有的态度,就只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去认识、领会其歌剧美学观的精髓。
(二)莫扎特认为音乐在歌剧中占据支配地位
莫扎特把音乐创作看作歌剧创作的基础,这其实就是莫扎特歌剧美学观的中心。莫扎特在1781年10月13日的信中对创作歌剧曾有过这样的言论:“在—出歌剧中间,诗剧必须绝对服从音乐”。他又讲到:“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东西都忘了”。特别是1782年莫扎特在创作歌剧《后宫诱逃》的时候,他在寄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写到:“在歌剧中诗歌应当是音乐顺从的女儿”。莫扎特认为歌剧中的诗词应服从音乐。在他成熟期的歌剧创作中,他很少使用现成的剧本,他要求剧作家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来写剧本。
此外,莫扎特认为音乐应具有极强的戏剧表现力。所以在他的歌剧创作中,他把戏剧表现的任务交给了音乐,而非交给台词。在创作歌剧《魔笛》的时候,莫扎特在没有接到夜后咏叹调的歌词之前,就已经创作了这首著名的女高音花腔咏叹调。还有他对歌剧《克里特王伊多美纽斯》和《后宫诱逃》中的好几个段落都亲自加以注释,也很明确地表现了这一点。在1781年9月26日的信里莫扎特写到:“惊跳的心是预先由小提琴用八度音程宣告的,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出—个人的战果和迟疑不决,可以看出由一个渐强所表现的心绪的紧张,大家也能从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一个长笛的齐奏上听到喁语和叹息”。
(三)莫扎特通过“双重剧”表现音乐在歌剧中的重要性
在1778年11月12日莫扎特写的一封信中流露出他想用新的形式来打破以往的以戏剧为主的歌唱形式,他称这种新形式为双重剧(duodrama),意思是把诗歌与音乐放在一起,但是两者并不携手,而是各自走着两条平行的路,他强调说:“我老想写一出双重剧,其中并无歌唱,只有朗诵。音乐则像一种必不可少的咏叹调,不时夹一些有音乐伴奏的说白。那一定可以给人极好的印象”。虽然,莫扎特在其最杰出的歌剧中可能并未完全实现他“新歌剧”的主张,但莫扎特在歌剧中较为注重音乐独立表达戏剧的观念却是非常明显的。我想如果莫扎特能够长寿的话,他的“双重剧”的愿望应该能够实现。
(四)莫扎特歌剧在思想上具有积极的资产阶级意识
莫扎特的成熟歌剧在思想上具有积极的资产阶级意识。例如,《费加罗的婚礼》中无情地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腐败、堕落和最后的失败,热情地歌颂了第三等级的正直、勇敢和最终的胜利;《唐•璜》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它描写唐•璜本人由于追求无底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享受,不择手段地欺骗了许多妇女,不道德地伤害了一些善良的心灵,最后唐•璜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对于唐•璜本人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肯定,肯定了他对封建礼教、对宗教惩罚的藐视态度,以及至死不变的追求生活的欢乐。《魔笛》影射了当时被奥地利封建反动政权所镇压的共剂会的复活,反映了以黑暗为象征的封建势力一定要失败、灭亡,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主义思想一定会获胜的思想。
(五)莫扎特要求主角具有真实性和娱乐性
例如 《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费加罗和女仆苏珊娜、以及侍童凯鲁比诺、《唐•璜》中村女采琳娜、《魔笛》中的帕米娜等等人物形象都是栩栩如生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罗曼•罗兰指出莫扎特的音乐是“因为感情……无论是否激烈,永远不可以用令人厌恶的方式表现,所以音乐即使在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也永远不可引起耳朵的反感,而仍应当使它入迷,换句话说,要始终成为音乐”。因此在演唱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时,必须准确体现莫扎特的歌剧创作美学观,来展现莫扎特的歌剧音乐风格。
总之,莫扎特的歌剧和艺术歌曲范围广阔影响深远,他的声乐作品渗透着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艺术歌曲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演唱技巧上都对演唱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演唱莫扎特的作品须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情,用歌声去诠释这位艺术大师带给人们的欢乐与宁静。
[1]卡尔•巴特.论莫扎特[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韩海玲.浅谈莫扎特艺术歌曲的特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3]邢岚枫.莫扎特艺术歌曲演唱微探[J].艺苑,2008.10.
[4]江水莲.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J].龙岩师专学报,2004.8.
[5]张荣.论两首歌剧咏叹调演唱的呼吸应用[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6.
(李翔: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