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1-08-15 00:45:37郭邦士
大家 2011年7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体育

郭邦士

试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郭邦士

通过文南研究和逻辑推理,认为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表现为:促进学生生理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智育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美育水平的提高。

体育 素质教育 关系

一、引言

(一)素质的概念与构成

关于人的素质,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素质,即人或事物在某些方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文议的素质泛指主体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

素质的基本特点表现在:第一,素质是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的辩证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素质具有基础性,即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是人的未来发展的基础。第三,素质具有整体性,各种素质构成整体的素质结构,整体素质结构决定人的素质水平。

关于素质的构成,在我国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即德智体;德智体美;德智体美劳,也还有其他的观点。如:庄驹认为人的基本素质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技能与习惯素质构成(六部分)。周冠生认为广义的素质,就是一个人在活动前所具有的稳定的、身体的、精神的及社会的基本特征。狭义的素质一般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有人认为各种素质的统一体就是人,而人的心理侧面即人格,其中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无论在素质的构成上有多种观点,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谁也没有否认和忘记的身体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研究表明,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酝酿尝试阶段(1988~1993)、实验推广阶段(1994~1996)和全面实施阶段(1997~今)。第一阶段以1988年第一篇出现“素质教育”一词的文章为标志;第二阶段以湖南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为标志;第三阶段以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为标志,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推广。

关于素质教育的涵义,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认为可以概括为“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贯彻落实邓小平教育理论,摆脱“应试教育”羁绊而进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重要结晶,是广大增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全体性、全面性、多样性、主体性和基本性这五个方面。全体性即素质教育着眼学生的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本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全面性即认为学生发展不但应当是智力的,而且应当是品德的、体质的、心理的、多样的,即认为学生的发展不是划一的而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各自发展的个性特色;主体性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教育过程应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基础性即认为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是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由此可见,从素质的构成要素入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征说明,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为主要目的特征的体育,显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一)体育的根本功能就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生理素质的发展

所谓体质,就是指人体的质量,这是人的有机体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其范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体态、身体姿势及锻炼程度的外表状态。

第二生理形态生长水平。即体格、体型、体态、身体姿势及锻炼程度的外表状态。

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了体育具有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功能,因而成为人们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所有会员国举办体育日活动。各国政府都采取了有效措施以促进国民进行体育锻炼。如美国从1987年起,每年举行7月23日至月底为时7天的体育周;法国的体育日花样繁多,设有跑步日、自行车日、徒步旅行日、滑雪日等;芬兰从1995年起,将9月10日定为全国“散步日”;缅甸将第年的12月定为人民体育月。我国也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我国的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其中包括在全国大中小学推广阳光体育活动等等。

(二)体育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人格,完善人的心理素质

所谓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总各。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为行为规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旦,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人格的涵义,一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

现代社会里,各个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体育的这种功能。如美国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力量,促进青少年感情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潜力是巨大的……芬兰认为,通过体育可以进行道德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西德提出要通过体育“培养具有个性化的完人;原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曾作出过决议,提高体育教育是形成人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社会手段。

(三)体育有助于完善人的文化素质、促进智育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有实践能力

智育过程的本质即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人的智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判断、创新的综合能力。体育不仅增强人的体质,且有助于完善人的文化素质,体育是人类发展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体育所携带和表达的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公平竞争,更高、更快、更强、天人合一、团结、友谊进步等理念。体育的规则、制度体系,以及各种各样的健身方法,场地设备等构成了体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态。现代体育又被称为科技橱窗,体育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学习体育的过程就学到了体育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学习体育的过程也就是学习体育文化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认为体育可促进智育过程。是因为体育运动能改善学生大脑的代谢机能状况,从而为神经系统的工作创造适宜的兴奋状态。实验表明:“在学习、生活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每日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者,其神经和心理机能指标(如反应时,反应速度、注意力稳定性、观察力)多数优于体育锻炼不足者。”

(四)体育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

学生美育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美的认识、感知、创造、表现能力的培养过程。体育的美育功能集中体现在使学生对健康美的认识、感知、创造和表现上。具有外在美、内在美两个层次。体育的两在形式要素为身体和运动。体育的外在美就是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为基础面构成的。体育的内在美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所构成。

[1]陆炳炎,王建馨.素质教育——教育的理想与目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冠生.素质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陈琦等 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

(郭邦士:重庆三峡学院体育系。)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