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健
学习动机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自加拿大语言学家Lambert和 Gardner在上世纪50年代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最具影响力的学习动机经典模式以来,外语学习动机受到了国外大量主流动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者的关注。国内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者也非常重视英语学习动机理论的引入和我国一线英语教学中学习者动机状况的调查。动机决定二语习得的成败,直接影响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二语输入投入量的多少,与本族语者互动的程度,习得目标设置的高低,学习毅力的大小以及二语技能发展的持久性等。
首先,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负荷值位居第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一言堂”、“独角戏”般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破坏了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动机而完全受控于老师知识灌输的外部压力,即受控动机。自主性动机可提高绩效,对学习者发展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受控动机则恰恰相反。教师要从课堂主角地位解放出来,课堂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任务完成的帮手。英语教师要培养学习者强烈的动机任务,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把社会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习者内在学习需求,提倡自主性学习。
其次,学校、院系、班级、课堂等不同层次对学生的管理形成的外部压力对学习动机也造成影响。高压管理导致学习环境的压抑,从而使学习者动机减退;而民主管理带来愉悦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这样能激发学习者融入型动机和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在轻松的交际环境中,当学习者所表达的意思被人理解时所经历的成就感和愉快感会增强英语学习的融入型动机。
再者,教材是学生课堂活动接触的第一手学习材料,教学材料选用不当会直接损伤学习者动机强度。根据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中的i+1可理解性输入理论,我们应针对不同学习者水平来选择难易适合的英语教材,既不要因教材难度过大而挫败学生动机,也不要因内容简单而使学生无从可学。接受继续教育或高职教育的学生要选用难度较低的学术英语教材或ESP专门用途英语教材以满足其日后职业发展需要;而普通学术类学生要选用难度适当的学术英语教材以满足其毕业后深造学习、学术研究和求职就业需求。
最后,用英语进行实践和交流对学习者的动机抑制和提升举足轻重。如果只注重英语学习听和读等输入性技能,而忽视说、写、译等输出性技能,这样会削弱学习者英语学习长远型动机。我们既要顾及语言学习输入理论,更要偏重输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任务型教学策略和功能交际教学法来唤起并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效价是指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目标价值的估计,是一种主观评价。对英语学习来说,效价指学习者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判断以及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效价对动机减退有直接且较大的影响。有些非英语专业学生认为自己专业和未来就业与英语关系不大,不学或学不好英语无关紧要。他们缺乏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英语学习被动,投入量少。因此,连短暂性、表面性的工具型学习动机都匮乏,更不用说长期性、内在性的融入型学习动机了。对此,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英语的价值。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期中、期末考试,英语竞赛,四、六级证书及毕业学位等工具型和成就型外在动机,更要强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语言的重要性和英语文化的魅力等融入型和刺激性内在动机,因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能激发学生更多英语学习努力程度和投入程度。
部分大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加上大学英语词汇量和内容难度猛增使之失去了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他们语法体系一塌糊涂,英语技能欠缺,整天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背了就忘,忘了再背,循环往复,英语学习动机自然减退。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无论是短期目的还是长期目的,都对动机提升有所助益。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短期的、工具型动机强度即课程考试,四、六级考试和学位证书等要优于长期的、融入型动机如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族语者进行交流等。二年级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要比一年级学生强,原因是二年级学生受外在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大于一年级学生,对英语社会用途的了解增加和迫于四、六级考试压力等。所以,教师既要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学习目标,又要明确大学英语各阶段的学习目的来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保持和强化其学习动机。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属于融入型动机。学习兴趣的大小对动机的减退和提升有明显作用。缺乏对英语的兴趣,认为英语学习枯燥乏味,学习者就不愿意大量投入,更不愿意自主性地去了解英语文化。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不强,动机强度决定着学习者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和投入的时间量。而多数大学生往往迫于课程考试或英语过级等外在压力而产生的工具型学习动机不能持久,能动性差。一旦外在压力消失,其学习动机自然减退。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去提升其学习动机呢?第一,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多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新闻轶事、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中西文化对比及英语成语典故等来触发学生兴趣;第二,作为课堂教学任务的组织者,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比如分角色扮演、脑力风暴、演讲朗诵、讨论辩论、讲故事、读书报告、英文歌曲等,让学生在英语使用实践中学会英语知识和技能。
焦虑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体预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担心害怕的综合性情绪。英语学习焦虑是英语学习者所特有的一种复杂心理现象,是由语言学习过程独特性引起的与语言课堂学习有关的一种特有的、复杂的自我形象、信念、感觉以及行为。一般而言,适度的焦虑能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焦虑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Krashen在其“情感过滤假说”焦虑是消极的外语学习态度,对语言输入有很强的过滤作用。消极的英语使用情感会影响英语输出效果和质量。过度焦虑会导致英语输出时的畏惧心理和紧张感,要么表达结结巴巴,语流不畅;要么词不达意,反复自我修正;过度的英语课堂焦虑会影响学生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会话焦虑,抑制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无论是英语使用焦虑还是英语课堂学习焦虑,都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有一定影响。
为了降低学生焦虑,提升学习动机,其一,教师本人在课堂上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要疏导学生的焦虑心理,控制其焦虑水平。由于性格气质、神经类型和环境影响的不同,同样课堂环境中每个学生的焦虑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采取相应策略(如幽默,揶揄,激励等)来调控学生过高或过低的焦虑程度使其达到行为效率最高的中等焦虑水平;其二,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焦虑的核心是自尊心受到威胁,而维护自尊心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自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行为主体,并让他们在课堂任务完成中获得成功,增强自信心,减少焦虑感;其三,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一个情感变量,它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认知变量。换句话说,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越高,焦虑对他的消极影响就越小。
[1]胡卫星,蔡金亭.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模型构建[J].外语教学,2010.3.
[2]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
[3]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