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贞
美声唱法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作为一种演唱风格,美声唱法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著称。美声唱法的声部区分十分严格,尤其对音区的和谐统一尤为重视。美声唱法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产生富有变化的音色与音量。在调整呼吸中发声,音音连接平滑匀净。美声唱法作为一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演唱艺术的发展影响甚大。而作为拥有着几千年音乐传统的艺术大国,中国对美声唱法的舶来、引进、秉承和创新,自然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觉改造和融入中华演唱艺术系统的过程,即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将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的与中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相结合,最终形成中国声乐风格。
要把握住现代美声唱法的技巧,就必须明确这一舶来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的特点。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混合声区为主要演唱方法。首先,从声音的发生选择来说,美声唱法是真声假声并用的,而真假声的混合使用不是随意的而是按音高比例进行的;其次,从共鸣位置和方式上来说,美声唱法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全都调动起来,包括头腔共鸣、鼻咽共鸣、喉腔共鸣、胸腔共鸣等。美声唱法就是通过这样的发生方式塑造自己特有的“味道”和特有的音响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特定的歌唱训练来制造人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
任何学习都是以模仿开始的。由于美声唱法是舶来品,那么进入中国声乐教学体系中,自然是以模仿为先导。但是美声唱法绝对不是装腔作势的浅层次的、视觉层面上的模仿所能领悟的。有些声乐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美声唱法就是粗的、宽的、暗的、音量很大的一种声音效果。这种模仿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一些好的作用,例如对美声唱法建立一种新的初步的认识,还有对呼吸位置和共鸣位置的摆放有初步的认识。只是这个认识太浅层次了。在这个初步认识的过程中,如果声乐教师不能及时提醒学生,那么这种机械粗浅的模仿必然会带来学生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他们会刻意的压喉头、撑喉腔、有意漏气等犯很多错误。其实这种模仿已经造成了对美声唱法的最大误解,这种装腔作势的美声在我们学习者中是大量存在的,有很多人一直带着这种误解学习美声多年并留下了很多毛病,如嘴形笨拙,舌头、下巴僵硬。
这一点对于很多美声唱法教学内容来说都是熟悉的。“打哈欠”可以非常形象的教授初学者如何确定发声、运气的方法和位置,其核心是打开软腭,让口腔和喉腔放松,使气息通畅。德国名歌唱家利里•雷曼的《歌唱方法》对后代声乐界影响很大,她指出,要练习头声一方面要放松咽颚弓,一方面尽量提高软口盖,尽量的提高。同时在头顶上想“嗳”的声音。而这种教学方法是存在误区的。很多歌唱家都指出了这一误区的症结,即这种“打哈欠”的发声方法对气息喉头状态是有不良作用的,而且这种方法其实是在将声音共鸣指向软腭,而软腭是软体组织,它不仅不能引起共鸣,相反还会将发出的声音吸收进去,因此,用这种方法的声音很容易造成气少声多、声音位置过分靠后、声色空闷和吐字不清楚等现象。在教学中如若使用这种方法,会造成初学者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很难改正。
“吸着唱”几乎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以来来我国讲学的外国演唱家和国内的声乐教师的普遍共识,解释为“唱歌在呼吸上面”、“把声音吸进去”。所谓“吸着唱” 吸着唱不是吸气,更不是气息倒灌,而是一种控制气息的方法。气吸进去了,但是一下子就用光显然是唱不了高音和长音的。因此要根据需要来用气,就必须对气息加以控制。而控制气息主要是用声门,这样给声门增加了多余的负担,使得僵硬紧张,进而影响声音的发挥。而用腰背来控制气息虽然有一定的效果和帮助,但整体上是费力不讨好的。从这个问题出发,“吸着唱”就是在心理上营造一种“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从而在腰部形成轻微而有弹性的膨胀感,并略微提起下腹与臀部,在腰腹之间形成上下贯通的力量,从而自如的控制气息。而对这一控制法的认识误区就在于,“吸着唱”其实并不是指咬字、出声的共鸣位置,而是指歌唱时口腔内部保持的状态。这一点,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在认识上有误区并强化了教学上的误导。而汉字的发音位置都在唇、齿、舌、牙、喉,其中唇、舌、齿、牙都集中在口腔的前部,如果过分强调了吸气状态,就会有损咬字发音和头腔共鸣。
所谓声门适度感就是指声带闭合的状态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美声唱法的学生中声门闭合不够、撑喉、漏气、虚着唱的人不在少数,而女生要比男生更多的存在喉音重、压喉头的问题,这些都是声门适度感指标低的表现。当然,这也跟学生们总去刻意而错误的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那种音色有关。应该明确,美声唱法的音色和质地绝对不是靠刻意调节喉咙来找到的,而是首先定位一个声音位置,再配合一个好的声门适度感,音色与味道自然就有了。很多学员存在声门挡气力量过大的现象,此时的声音听起来虽然结实有力,但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有嘶喊吼叫的感觉。一些中音声部的学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这样唱中低声区声音还可以,但到高音处声门闭合力量过大就会把声音横在喉咙这部分,而很难把声音送到高位置,没有高位置的声音自然就会有吼叫感。有很多学生因为声门不挡气,直接导致声音发虚漏气,气息不够。如果明显的漏气还好鉴别,但如果只是声门微微漏气音色发暗,这时学员们就不会太注意。女学员容易在唱中低音时,声门不挡气,导致中低声区声音发虚,她们用那种虚的漏气的状态唱,声门不会有太大压力,而且高音很轻松,然而声音严重缺乏力度继而缺乏表现力。男学员容易在唱高音时声门不挡气导致高音完全变假声。尤其是男中低音声部在这个环节很容易压喉头,并依靠撑喉来刻意营造厚重、浓暗的音色,而少了歌唱本身自然漂亮的音色和高位置。还有些学生觉得好的唱法,声带声门不应该有太多压力感,所以就躲着声带唱。这些都是不良声门适度感的表现。
基于诸上所提到的美声发声方法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澄清,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误导的可能性,而将更科学、更合理的微观发声方法、位置、动态结构和技巧进行确立并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走上训练正确的发声方法的轨道。美声唱法发源于欧洲,要融入到中国声乐系统,配合汉语发音的特点,就要重建一套符合汉子吐字发声传统特色的美声发声方法,符合华人声音条件和习惯的训练方法和技巧。要避免对现代美声唱法认识的误区,就要对系统性的传统进行改进。首先,是对呼吸的训练。呼吸是演唱的动力系统,而很多发声方法的误区,也都出自呼吸系统层面,包括对气息的控制和运气的力道。因此就需要掌握两种最基本的呼吸训练方法,快吸慢呼和慢吸慢呼。其次,是发声的训练。这一环节训练的目的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基本最简单的动机或乐句提练出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作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反复练唱。最后就是演唱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将音乐化的人声与语言进行融合,强调必须将歌唱语言同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歌唱语言必须同灵活多变的呼吸、通畅的声音贯通和共鸣协调起来,才能收到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效果。
[1]李成龙.学习美声唱法的几个常见误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2]史维生.美声唱法教学应走出误区[J].内蒙古艺术,2006.1.
[3]上官瑞婷.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走出“美声唱法”的误区——高职美声唱法初级教学点滴谈[J],大舞台,2010.6.
(雷贞: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2]史维生.美声唱法教学应走出误区[J].内蒙古艺术,2006.1.
[3]上官瑞婷.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走出“美声唱法”的误区——高职美声唱法初级教学点滴谈[J],大舞台,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