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芳 官卫英 李 群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教兴国是一种国家的建国方略,即国家需要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促进社会的全面振兴和持续进步,这可以说是科教兴国的本义和目的。科教兴国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没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科教兴国将失去动力和方向。
科教兴国是以教育为基础,而且要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但科教兴国不是狭义的运用科学兴国。“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谁转化,怎样转化,为谁转化,转化的后果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去导向、去评价。没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环境,任何转化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知识经济不能强调唯知识论,否则将会误入歧途。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恢复古代奥运会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活动,并赋予时代感的基础上创立的。人文思想和承袭了人文思想 精华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体育运动得以蓬勃发展的动力,也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力量之一。因为现代体育精神教导人们通过心理、身体及精神的锻炼达到个人的最佳境界,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所指出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由此可见,现代体育强调的是与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体育应培养人平等、团结、博爱的思想,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充满关爱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树立科学技术如何为民族、国家以至为全人类的福祉而服务的发展观;树立科学技术为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观。而不是将科技力量作为获取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手段,不是把科技发明作为赚取名利和地位的敲门砖,更不是为了个人的欲望而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悖于人类伦理道德,而将科学技术发展引入歧途。
此外,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要战胜自然,而且还要战胜自我,体育所培养的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有助于在科学研究中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敢于挑战科学前沿知识和理论。体育对个性的培养有助于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体育对人的这些教育功能正好是其他教育所欠缺的,要让体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作用,一是要有效利用体育的教育资源,二是要加强宣传以改变人们头脑中认为体育与科教兴国无关的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以来,教育更是受到普遍关注。但是,和其他在转型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样,“现实教育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唯功利主义思想言行的泛滥。使教育本质意义上的关怀人、尊重人、发展人的品格和精神这一功能被严重压抑甚至窒息,而风行和得意于教育空间中的是以各种名义出现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崇权主义和庸俗风气。”目前,我们的教育在升学考试“指挥棒”以及各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注重的是高分数和高升学率,而对获得高分数和高升学率的承载体---身体,则采取了漠视甚至于近乎摧残的地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作为基础,没有充满活力的机体和旺盛的精力作为支撑,科教兴国的重任不知由谁来承担。科教兴国要优先发展教育,但如果教育的最终效果只是在意智力水平的发展,考试成绩的竞争。那么为学生“减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相反,从学校到家长,再到社会只会再在不堪重负的学生身上增加更多的负担。一切的智力教育都不能超过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否则就是扼杀生命。但是目前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升学、择校的客观现实面前是难以减轻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难题,这样的状况还将继续。而获得优异成绩的代价是高昂的,不少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丧失了创造力和学习的兴趣,甚至使身体受到了伤害。所以,体育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体育最直接的任务就是增强体质。而有健康的机体才会有旺盛的精力,有旺盛的精力才能催生不竭的创造力。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在进行推理、演绎、联想与逻辑思考时就能更灵活、更果断,并且容易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体育运动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激情,使人保持青春活力和勇于进取的品质。同样这些品质对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认为科教兴国重在教育,只把提高智力教育和增长知识作为目标,而忽视身体的主体作用,忽视体育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那么过重的学习负担或过度的精力损耗将摧毁人的精力和心力,导致创造力的丧失和枯竭,这样的结果将是再高的智商,再高的知识结构也无用处。而更严重的是丧失了健康的身体和健康心理的人即便成功了也无法补偿,而失败了则要加倍痛苦。
教育先行的行动中不能以牺牲学生身体的代价去换取一时的成功,如果让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人们的头脑,只顾看得见的,有绩效的分数和彰显名声的行为。如果让漠视身体教育的现象继续下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在透支体能和与心力的追逐中遭到损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十二年前有关中日少年在沙漠中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报道《夏令营中的较量》曾引起了不少国人的震撼,可是十二年后中、日、韩青少年的再次较量,同样的结果显示了我国青少年不仅在体能上,而且在基本的生存能力,野外活动能力,吃苦精神,应对挑战的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弱于日、韩青少年。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的现实情况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的会议,确认了终身体育的普遍价值,1978年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指出‘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可见,体育在教育中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是普遍被承认的。但是在我国,体育在教育中的价值却始终难于体现,而且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日益增加,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更是岌岌可危。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并且正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体育甚至成为不少人日常的生活内容之一。但是最最需要体育教育和运动的青少年,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既没有时间,同时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就说过:“当用心大为过度的时候,结果就严重得更厉害,不只影响身体的健全,也影响到脑本身的健全。”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高效率、快节奏的运行要求现代人具有更好的体质和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又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在沉重的学习负担的重压下,体质不佳或下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不能想象一个在体质上弱小的民族能负担得起这一重担。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必须有忧患意识,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上获金牌数据世界第二,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体质状况就据世界前列,甚至和亚洲经济强国相比也处于弱势,我国曾在1991年对24万青少年的体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的体质低于日本同龄组。2003年教育部在例行的体质监测中,对全国11万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学生的体质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体质是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共同努力的。可现在各方的重视程度还不统一。” 所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教育中忽视体育,甚至是排斥体育的现象是严重的。另外,由于沉重的学习压力致使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乐观。据广州市教育局公布的最新广州市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良检出为3.8%,有27.8%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中、小学生心理不良的检出率较五年前明显增加,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另据中华网2004年3月28日登载的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堪忧》的报道,河北省大学生中有25—30%的人有轻度的心理障碍或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强调体育对增进机体健康、心理健康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让忽视体育的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危害,科教兴国也将失去重要的人力资源,以致最终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之业。只有政府、教育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群众充分理解,全社会通力合作,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体育是最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体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最具有实践性,人们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运动实践,不断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通过在运动实践中对自身体能、技术的检验与体会来发现自我。通过与对手的较量来找出自己的差距与优势等等,都能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并能极大地刺激人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愿望,从而养成善于实践与乐于动手的习惯。这种意识、愿望和习惯对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动手能力的现状无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青少年阶段应充分利用体育培养实践意识和锻炼实践能力,这样既弥补了普通教育中实践机会不足的缺点,又能从小就消除传统文化中某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负面影响,从而为实施科教兴国提供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卢元镇,倪依克.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3.1.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杨文轩,冯霞,体育育人的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3.1.
[4]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5]史忠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3-9-23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