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布谷 薛 云 姜照林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 ~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并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1]。由于乳腺癌淋巴引流广泛,是一种好发血行转移的全身性疾病,所以手术后放疗越来越多地被专家认同。放射治疗在有效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和器官也造成一定的损害,放射性皮肤损伤是乳腺癌术后一种最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局部瘙痒、灼痛,重者局部溃疡、化脓、剧痛甚至感染,严重影响放疗的顺利进行,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疗效。近年来我院局部应用皮肤防护剂预防乳腺癌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乳腺癌术后患者124例,男5例,女119例。年龄19~80岁,平均49岁。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照射面积、照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放疗方法 均采用德国西门子ONCOR电子直线加速器的6 mv-x和电子线治疗。治疗前按医嘱调整好专用乳腺托架各技术参数,让患者仰卧于乳腺托架上及双侧上肢外展90°上举的治疗体位,且保持与定位时一致,打开三维激光灯,调整乳腺托架的位置,使激光灯在乳腺托架两侧投影数值相同,调整患者的体位,使患者的体表三点十字线与激光灯投影重合,调整机器各参数与治疗参数一致。全乳分为3~4个照射野,锁骨上野加两胸壁切线野或者锁骨上野、内乳野加两胸壁切线野。全乳腺切线野照射剂量45~50 Gy,1次/d,每次剂量为1.8 ~2.0 Gy,共4.5 ~5.5 周。如原发肿瘤已彻底切除,对原发病灶再追加10 Gy;如切除不彻底,追加照射剂量15~20 Gy,区域淋巴引流区的剂量为预防剂量,每次50 Gy,连用5~5.5周。腋窝做单独放疗时照射剂量为60~70 Gy,共6~7周。
1.3 材料 皮肤防护剂(青岛软新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1.4 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护理,首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乳腺癌术后患者普遍对放疗技术缺乏了解,对乳腺托架固定装置存在恐惧、担忧心理,治疗师应协助医师使患者对放射治疗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给患者及家属介绍放疗的实施过程,对治疗剂量做相应的解释,告知达到总剂量的重要性,使患者对放疗中可能出现的反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患者的正向心理[2],使之积极配合治疗。由于肿瘤是高消耗性疾病,应加强饮食指导,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维生素C可显著降低2.0 Gy γ射线诱发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提高小鼠存活率,因此,应嘱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3]。嘱患者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一切物理、化学刺激,治疗期间穿全棉宽松内衣,避免阳光暴晒,禁止抓搔照射野皮肤。如有痒感,可用手轻拍或用爽身粉、冰片止痒。如果有干性脱皮,禁止用手撕剥;如出现湿性皮炎,及时汇报医师处理,必要时暂停放疗,行暴露疗法。发现糜烂或溃疡者要按无菌操作及时换药,争取早日痊愈。放疗期间保持照射野标志线的清晰完整,如有不清及时请医师标记,不可自行描画。实验组整个放疗期间应用皮肤防护剂,于每次照射前和临睡前30 min将药物均匀涂于照射野皮肤,范围超过1 cm左右,厚约1 mm,轻轻按摩,促进药物吸收。对照组放疗期间不使用皮肤防护剂。
1.5 评价方法 根据放射治疗肿瘤组织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4],将放疗过程中出现急性皮肤损伤分为5级。0级:无变化;I级:滤泡样暗色红斑、脱皮、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触痛性或鲜色红斑、皮肤湿性脱皮、中级水肿;Ⅲ:皮肤皱褶以外部分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Ⅳ级:溃疡、出血、坏死。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分级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α =0.05。
表1 两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分级比较 (例)
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是乳腺癌术后患者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较高。乳腺癌患者由于受到手术的创伤,加上化疗,机体抵抗力减弱,放疗后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乳腺癌术后患者锁骨上野及胸壁野经X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改为电子线照射,电子线照射比较表浅,加重了皮肤反应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皮肤及皮肤附属器官的上皮细胞对射线比较敏感,受到一定剂量照射后可发生一系列渐进性改变[5],随着放疗剂量累积达到20~40 Gy,Ⅱ度、Ⅲ度皮肤损伤也逐渐增多[6],主要是由于照射剂量达到20~40 Gy以后,基底层内的前细胞不能再产生新细胞、成熟的上皮细胞持续丢失、毛细血管扩张迂曲及小血栓形成引起缺血、坏死等[7],最终形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皮肤防护剂主要成分为芦荟凝胶、单硬脂酸甘油酯、聚乙二醇、三乙醇胺、聚山梨醇酯、尼泊金乙酯,能增强皮肤对射线的耐受量,保持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状态,解除皮肤刺痒、疼痛,减轻色素沉着,防止或减少组织细胞损伤,有利于表层细胞修复,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避免放射治疗后纤维化和硬化的发生等作用,从而预防和减轻放射性皮肤损伤[8]。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Ⅰ度、Ⅱ度占21%,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0%,而对照组Ⅲ度、Ⅳ度占79%,明显高于实验组的10%。由此可见,实验组利用皮肤防护剂对照射野皮肤进行护理对照射野皮肤具有保护﹑修复功能。皮肤防护剂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能减轻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的程度,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其生存质量。本方法简单、易操作,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有效措施。
[1]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7.
[2]Samarel N,Fawcett J,Davis MM,et.al.Effects of dialogue and therapentic touch o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experiences of breast cancer surgery:an exploratory studyc[J].Oncol Nurs Fourm,1998,25(8):1369 -1376.
[3]徐 敏,李建彬,田世禹.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现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17):1354 -1357.
[4]殷蔚伯,谷铣之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081.
[5]陈年春,王庆夕,宋大安.贝复剂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0):1027 -1028.
[6]马小侠,张玉莉,李 涛.比亚芬治疗放射性皮炎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5):67.
[7]俸瑞发,秦 琴,黄 玥,等.乳腺癌术后胸壁慢性放射性溃疡的修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2):159 -160.
[8]李 曼,马慧丽,林秀艳.鼻咽癌放疗后的护理[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4,18(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