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成毕 严东标 张美珍 陈勇 王莹 刘新举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 九江332000)
空腹血糖受损是1999年WHO专家委员会正式提出,指空腹血糖处于6.1~7.0 mmol/L之间,口服75 g葡萄糖测2 h血糖<7.8 mmol/L,即介于糖尿病和正常人之间的“非糖尿病的空腹高血糖状态”,目前世界上尚无针对空腹血糖受损(IFG)的专门用药,常规以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来治疗。我院临床运用太平糖克浓缩丸对32例IFG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均因健康体检发现,并经再一次复查,均符合WHO的IFG诊断标准(1999),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51岁,最小38岁。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治疗前均测定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自制太平糖克浓缩丸组成:生黄芪20 g、山药20 g、制首乌20 g、山茱萸 10 g、生地黄 10 g、黄连 7 g、茯苓 10 g、僵蚕 10 g、女贞子10 g、桑白皮10 g。上药中山茱萸、生地黄、女贞子、制首乌久煎取汁浓缩,其余药焙干打粉,过80目筛混合制成浓缩丸,每次10 g,每天2次口服。连服3个月后测定FBG及HbA1C,以观察治疗后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采用t或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32例中27例血糖恢复正常,有效率84.4%,5例无效,仍处于IFG阶段;32例中糖化血红蛋白恢复正常25例,有效率78.1%。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S)
注:治疗前后比较,*P <0.05。
组别 n FBG(mmol/L) HbA1C(%)治疗前 32 6.4±0.2 6.2±0.1治疗后 32 5.7±0.4* 5.5±0.4*
IFG是糖尿病前期,有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可能,找出能促进IFG转变为正常血糖的方法,对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中医学《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重要的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1]。因此消渴病的前期即应重视保护阴液,预防燥热产生,治疗上以养阴生津润燥为大法。自制太平糖克浓缩丸处方中以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君药。生黄芪、制首乌益气生津止渴共为臣药。佐以茯苓健脾,桑白皮、黄连、僵蚕清泄郁热。全方以滋补肝肾之阴为主,辅以健脾益气生津,清泄郁热,脾旺则气血津液化生有源,阴液充足,则燥热得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连[2]、桑白皮[3]、僵蚕[4]以及含有黄酮类成分的药物如生地黄、生黄芪[5]均有降糖作用。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在IFG人群中,大约有1/3的患者较长时间保持原有状态,另有1/3的人通过饮食控制、适当运动恢复到正常血糖,还有1/3的人发展成糖尿病。服用太平糖克浓缩丸可使84.4%的人恢复到正常血糖,效果显著。因此太平糖克浓缩丸对IFG人群有良好预防治疗作用。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2-323
[2]周德文,李长敏.桑白皮的药理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7,12(3):115
[3]高从容,张家庆,黄庆玲.黄连素增加胰岛索抵抗人鼠模型胰岛素敏感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3):162-164
[4]王自勇,毛水龙,郑怡建,等.僵蚕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4):21
[5]冯凭.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糖尿病[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7.7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