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伦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 昆明650011)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病情好转稳定,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需积极治疗。笔者临床工作多年,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均经头部CT、MRI扫描证实。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风后遗症诊断标准》,确诊为中风中经络,属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暗,舌苔白厚,脉沉细弦。
1.2 排除标准 脑内器质性疾病引起偏瘫者;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及混合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和肌肉关节疾病患者。
1.3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共93例,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并经CT及相关检查确诊,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为主症。其中治疗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5.2岁;病程6~18个月;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脑血栓形成8例;合并糖尿病15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27例。对照组45例,男 28例,女 17例;年龄 41~79岁,平均年龄64.3岁;病程6~18个月;脑出血12例,脑梗死24例,脑血栓形成9例;合并糖尿病13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24例。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脱水、降压、扩血管、活血、抗凝、降糖等对症治疗。
1.4.2 治疗组 在上述西药治疗基础上施以补阳还五汤。基本方:黄芪 30~120 g,当归、川芎 12~20 g,赤芍 15~30 g,地龙 6 g,桃仁、红花 10~15 g。偏寒者,加附片以温经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补气健脾;血压偏高者,加羚羊角、钩藤、天麻平肝息风;语言蹇涩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白芥子、远志祛痰化浊;病程较长者,加虫类药搜风通络,活血解痉。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5 疗效评定标准[1]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基本痊愈:疗效指数85%以上。显效:疗效指数50%以上。有效:疗效指数20%以上。无效:疗效指数20%以下。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1.7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中风后遗症是曾患有严重的脑血管系统疾病所造成[2]。中医学称之为脑中风或卒中,临床上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等类型。病在脑,本病的主要病机在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脉络瘀阻而发本病。在后期治疗注重调理脏腑气血平衡、益气活血通络非常重要[3]。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王清任治疗半身不遂名方,他发展并创新了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论治,既可补气通阳,调和营卫,又可补气通瘀,活血通络,“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等九症”。方中黄芪宜量大,方可峻补元气,气充血畅,行气化瘀;当归补血活血,具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川芎活血化瘀,为血中气药;赤芍、桃仁、红花均为活血化瘀药;地龙通经活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4]:补阳还五汤能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促进蛋白质合成,减轻脑水肿时自由基损伤,加快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能降低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促进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凝固性,从而能抗血栓和微血栓形成。本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络之功。
[1]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蔡光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
[3]杨正军.综合治疗中风后遗症60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4(7):68
[4]刘智垠.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11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