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进,黄 瑾,吕明庄
(1.深圳龙珠医院,广东 深圳518005;2.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学术部,广东 深圳518034;3.澳门科技大学医院,澳门)
青年健康SD雄性大鼠36只,3~4月龄,体重(200±20)g,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批号为SCXK-(黔)2002-0001]。
刀豆蛋白A(ConA)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均为Sigma公司产品;IL-2和TNF-α放免试剂盒(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兔抗大鼠IL-2和兔抗大鼠TNF-α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PV-6001兔二步法检测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550 型酶联免疫检测仪(伯乐太平洋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培养箱(日本)。
1.4.1 实验动物分组
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FS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
1.4.2 造模方法
适应性喂养7天,采用悬吊冷水游泳复合应激因素复制慢性疲劳动物模型,连续12天[1]。
1.4.3 治疗方法
正常组:不做任何治疗,每天空抓1次,共12天。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每天空抓1次,共12天。艾灸组:艾灸穴位肝俞、脾俞、肾俞[2],隔日1次,每次用艾柱每穴灸1 cm。左右同时灸,灸6次,共12天。
1.4.4 标本采集
治疗结束后,模型组死亡2只,感染2只,死亡原因为游泳溺水。艾灸组感染2只。剩余大鼠用10%水合氯醛麻醉(100 g/0.3 ml),剪开腹股沟动脉,离心塑料管取血2 ml,台式高速离心机上3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血清置于-30℃冰箱保存待测。
1.4.5 指标检测
免疫器官指数:将处死后的各组大鼠分别取出胸腺、脾,去除脂肪、筋膜后称重,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单位mg/g体重。
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采用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无菌取脾,常规制成淋巴细胞悬液,调细胞浓度为1.5×106/ml,加入96孔板中,再加入刀豆蛋白A(终浓度为5 μg/ml),置于CO2培养箱中60 h,培养结束前4 h加入MTT,培养结束后加入二甲基亚枫,于酶标仪570 nm处比色测定吸光度值。
IL-2和TNF-α: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RIA),按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放免药盒说明书操作。
HE染色观察大鼠脾脏一般形态学变化:将分离取出称重后脾脏放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 h,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3~5 um),HE病理染色观察脾脏一般形态学变化。
免疫组化测定:采用PV免疫组化染色法,按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药盒说明书操作。
1.4.6 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用Biomias99图象分析系统对平均光密度进行图像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E)和q检验。
表1 各组大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比较(±s)
表1 各组大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比较(±s)
注:与正常组比较,Δ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表2 各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力比较(±s)
表2 各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力比较(±s)
注:与正常组比较,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表3 各组大鼠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浓度值比较(±s)
表3 各组大鼠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浓度值比较(±s)
注:与正常组比较,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
HE染色正常组见图片1。模型组大鼠脾脏红髓缩小,白髓萎缩,脾组织内脾小梁排列紊乱,中央动脉玻变。见图2a~2b。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见图3。
图1 正常组大鼠脾脏组织
图2 a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
图2 b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
表4 各组大鼠IL-2和TNF-α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比较(±s)
表4 各组大鼠IL-2和TNF-α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比较(±s)
注:与正常组比较,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
图3 艾灸组大鼠脾脏组织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现代医学新认识的一种疾病,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1988年正式命名。这是一种以疲劳为主,伴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3]。其原因尚不确定,主要有两种学说:生物感染和由感染直接介导的免疫功能失调[4]。
很多研究表明[5~6],CF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此外,还存在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T细胞亚群数目与比值的改变等[7]。因此,有人也将CFS称为“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障碍综合征”。
3.2.1 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与CFS
脾脏及胸腺是淋巴细胞的生发中心,有脾细胞分泌的转移因子(TF)及胸腺分泌的胸腺素,在免疫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研究针灸等对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可推测其对免疫功能的正向调节作用。
3.2.2 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与CFS
T淋巴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认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差,淋巴细胞转化率低;反之,细胞免疫功能良好,淋巴细胞转化率也较高。因此,根据淋巴细胞转化率(增殖指数)的高低,可判断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8]。
3.2.3 IL-2和TNF-α与CFS
IL-2与CFS:IL-2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及少量CD+8T细胞产生,是一种免疫调节淋巴因子。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增强NK细胞和CD8+T细胞的活性,刺激此两种细胞产生γ干扰素(γ-INF),并能诱导IL-1β受体的生成。它有维持T细胞在体外的生长、激活多种免疫细胞、诱导生成等作用,而且T细胞产生的IL-2可进一步刺激其自身受体的表达和分泌,其水平反映了T细胞的功能状态,IL-2的产生能力可作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
TNF-α与CFS:TNF-α是由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的多肤类介质,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可诱导IL-1、IL-6、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调节作用。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在免疫调节、炎症以及某些慢性病等细胞反应中TNF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9~10]对CF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回顾性的对照研究,发现CFS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NF呈显著性升高。
疲劳在《黄帝内经》中多称为“倦”、“懈惰”、“困薄”、“身重”、“体重”、“四肢不举”等。《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体活动能力的重要保证。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气虚则四肢不用”。《黄帝内经》论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有“嗜卧”之症。“各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懈惰”。文献中疲劳涉及的脏腑主要为肝脾肾三脏,与情志、劳逸、气血、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艾灸的防病、治病与保健养生作用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曰:“艾,外用灸百病,壮元阳,通经脉,行气补血。”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之说。艾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治疗与免疫相关疾病过程中,艾灸具有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抗过敏反应、抗癌和延缓衰老等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实现的[11]。艾灸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也是双重的,既能使紊乱的免疫功能向正常状态调整,也能使正常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这种调节不仅体现在细胞水平,而且体现在分子水平。艾灸治疗慢性疲劳大鼠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实验结果表明:艾灸能使慢性疲劳大鼠脾脏指数提高、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增强、血清IL-2和TNF-α小剂量增加,从而提高了免疫功能,这也可能是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机制之一。当然,艾灸对机体的免疫调节还表现在更多方面和更深层次,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1]尹喜玲,肖颖,李可基.多重应激建立慢性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4):452-456
[2]华兴邦.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J].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11(6):1
[3]张智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特征与临床诊断[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3):229-232
[4]Jain SS,Delisa JA.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literature review from a physiatric perspective[J].AMJ Phys Med Rehabil,1998,77(2):160-7
[5]Caligiuri M.Phenotynic and functional deficiency of natural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J Immunol,1987,139:3306-3313
[6]Bates Dw.Clinical labortory test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Arch Intern Med,1995,155:97-103
[7]王天芳,王琳,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8):1006-1008
[8]许倩,杨松鹤,赵联伟,等.中药天年饮对衰老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2):2368-2370
[9]Whitedise TL,Fribeg D,Pittsburgh,et al.Natural killer cells an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Am J Med,1998,105(3):S27-33
[10]Ronald B Moss,Alexander Mercandetti,Aristo Vojdani.TNF- α and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1999,19(5):314-316
[11]唐照亮,宋小鸽,章复清,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