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重发,金 韩,邸全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4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而无特异的生化改变或形态学异常的一种疾病[1],按罗马Ⅲ诊断标准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2]。其临床上治疗方法不一,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能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为寻找一种实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笔者观察了培菲康联合贞芪扶正冲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6年5月至2010年4月我院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6例,均符合罗马Ⅲ标准[3],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18~65岁,平均41.3岁;病程l~5年;均在本院及其他医院反复求诊治疗。排除标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胃肠道器质性疾病者;有腹腔手术史患者;有严重心、肝、肾、呼吸、血液和内分泌等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及严重神经官能症;对药物过敏者;滥用药物或服用对本药疗效评价有影响的药物。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42.5岁。对照组62例,其中男29例,女33例;平均年龄40.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症状轻重等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口服培菲康840 mg/次、3次/d,贞芪扶正冲剂5 g/次、2次/d;对照组单用培菲康840 mg/次、3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疗程中禁用其他对消化系统有影响的药物。疗程开始至结束共复诊4次,以了解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及其发作频率的变化,并详细作体格检查。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诊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查血、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8周疗程结束时进行总疗效评定,停药后随访3月。
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腹痛、腹胀、排便等情况)进行分级记录。0级:无症状或症状全都消失;1级:经提示后感到有症状存在;2级: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但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受影响;3级:症状明显,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者。显效和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前后症状变化见表2。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血、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变化。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例)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感染、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感觉神经过敏、社会心理因素、脑-肠轴作用、免疫异常、激素变化等多种因素[4]。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开始注意到肠道内菌群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地位,有临床试验研究显示应用调整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制剂可能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有益[5]。
益生菌是能够选择性定植于肠道、对人体安全无害的活菌制剂。其特点是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繁殖,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调整菌群失调,改善人体肠道内微生态环境,从而减少腹泻的发生率和缓解其症状,已较广泛地应用于急、慢性腹泻的治疗。培菲康是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制成的三联活菌制剂,口服后这3种菌能分别定植在肠道上、中、下部位,组成了一个在不同条件下都能生长、作用快而持久的联合菌群,通过黏附肠黏膜和刺激局部免疫应答来改善肠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肠道免疫力,形成生物学屏障,产生对肠道致病菌定植的抵抗力[6]。另外,它们通过代谢产酸,调节肠道的正常蠕动,并产生细胞外糖苷酶,降解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以达到保护小肠上皮细胞,阻止致病等不利因素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进一步破坏,从而减少肠表面绒毛的损伤,有利于小肠黏膜上皮功能和结构的恢复。
贞芪扶正冲剂是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补肾功能的黄芪、女贞子为主药的纯中药制剂,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应激能力,尤其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提高更明显;同时具有显著抗氧化和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作用,改善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还能保护骨髓,升高外周血细胞,提高血红蛋白;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也有兴奋作用,可使机体适应能力和非特异性抵抗力得到加强,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应用培菲康联合贞芪扶正冲剂的疗效更加显著、确切,且无毒副作用,不失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1]侯晓华,萧树东,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12-516.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7.
[3]Douglas A,Drossman R.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4]Fukudo s.Role of cortr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in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intestinal in flammation[J].Gastroenterol,2007,42(Suppl17):48-51.
[5]FloehMH. Use of diet and probiotic therapy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alysisof the literature[J].JCl in Gastroenterol,2005,39(Suppl 5): 243 - 246.
[6]李建军.婴幼儿腹泻与免疫研究[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