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马娅楠
蘑菇传奇
□ 本刊记者 马娅楠
河南夏邑县程大庄村光祥菌业的工人正在整理刚采摘下来的双孢菇。图/马娅楠
初冬的豫东大地,田间地头已经见不到人们忙碌的身影。暖暖的阳光照着万物,灰色的玉米杆静静地堆在地头。忙碌了大半年的农田里,冬播的麦粒正在孕育新的生命,平整裸露的土地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嫩绿顽强地露出头来。
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区的河南省夏邑县的程大庄村里,却是另一幅景象:翠青的大白菜躺在院子里,等待外销或者入窖过冬;一座座蘑菇大棚不时冒出白烟,那是农户正在为大棚点火“供暖”;宽阔的柏油路上,满载蘑菇的大卡车,从村子里开出来;村里的人们来来往往,采蘑菇的、分拣装箱打包的、过秤装车的、收钱记账的……忙碌而热闹。
程大庄村有520户人家,427户种植双孢菇。全村建有标准菇棚720座,栽培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年产双孢菇600万公斤,年产值达36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1.2万元,是全县首个亿元村。
程大庄村的蘑菇大棚,不是低矮狭长的塑料大棚,而是一栋栋小型的砖瓦房,每个标准棚的面积500平方米,建有排气通风兼保温功能的窗户。
记者走进光祥菌业蘑菇棚,宽敞的大棚里,温度在15度到23度之间,室内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蘑菇架,每架有七层,每一层上都铺满了培养基,培养基里种的就是摇钱树——双孢菇菌丝。公司负责人程光祥向记者介绍,从今年9月一直种到明年的5月,每十天出一茬儿,每平方米能产蘑菇20到25公斤。夏天天气一热,双孢菇菌丝自己就会死掉,就换成草菇种植。而这些培养基可以当肥料,送到麦地里循环利用。
夏邑县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张伟告诉记者:“千万别小看这个蘑菇大棚。蘑菇肥料是由三分之一牛粪、三分之一麦秸秆、三分之一稻草搀和而成,大大缓解了‘三夏’和‘三秋’焚烧麦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全县年转化畜禽类粪便达15万吨,转化农作物秸秆27万吨。由于蘑菇种植规模大,我们这里的畜禽粪便不够用,许多人到内蒙古、西安、连云港等地的养牛场去收购畜禽粪便,到周边安徽、河北等地收购稻草。一个蘑菇产业就带动了县里食品包装、运输、餐饮、服务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蘑菇大棚出来,记者闻到一股浓郁的蘑菇味道,原来那是工人正在加工蘑菇。只见几个工人正在一个大热水池里加工清洗双孢菇。程光祥告诉记者,现在已经进入产蘑菇高峰,蘑菇天天都要采,一个人光采菇一天就可以挣到60至100元,厂里常年需要加工工人50多人。村里的人一般都不到外地务工,光采菇就能挣不少。村里用工高峰时可达3500人,周边十里八村的群众都到程大庄村打工挣钱。
光祥菌业现有14个蘑菇大棚,一个冷库,一个蘑菇加工厂。在程大庄村,像这样规模的蘑菇厂有8家,这还不是最大的。他们不单单种蘑菇,还进行出口贸易,产品已经远销到美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张伟算了一笔帐:双孢菇价格目前市价每斤2.8到4.5元,每个菇棚最低的可收入5万元,高的可达8万元。
夏邑蘑菇产业从1999年起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程大庄村程丕七的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贸农工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种植,与菇农结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调动了菇农的种植积极性。目前公司带动周边省市的1000多个行政村8000多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
记者见到了这位“蘑菇大王”程丕七。朴素的衣着、黝黑的皮肤,一个典型的豫东庄稼汉子。问起他的“蘑菇经”,他却十分直率地谈起自己遇到的问题:“经过10年创业,工厂有规模了,很多村民也富起来了。但是如何让企业的运营适应市场需求,还是困扰我的难题。”
“程大庄西村种双孢菇的第一年,就栽了个大跟头。大部分菇农赔了本钱。”程丕七告诉记者。1999年6月,夏邑县接连下了两个月的暴雨,菌苗全部被雨水淹死。眼看当年收成要泡汤,程丕七急忙前往福建购买菌种。菌苗培育出来,百年不遇的寒流又不期而至,导致蘑菇受冻,投入折本。屋漏偏逢连阴雨,蘑菇市场也行情下滑,菇农损失惨重。
村民们着急,程丕七更急,他一方面安排公司高价收购村民的蘑菇,一边发放补贴,好歹算是保住了村民建起的蘑菇大棚。
但是新兴的产业眼看就要泡汤,怎么办?
为了使群众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树立发展食用菌的信心,夏邑县委、县政府组织菇农外出参观学习。程丕七则到福建考察,了解关于双孢菇菇种适宜的温度和条件。福建专家认为夏邑县气候不适合种植双孢菇,程丕七就开创性地建造蘑菇大棚来为蘑菇种植人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经多方考察论证,2000年初,夏邑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发展食用菌生产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并列入“十一五”规划,将食用菌生产列入“三农”工作的“一号工程”,成立食用菌生产领导组,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帮扶菇农。
2001年,夏邑县委、县政府把工作转向培育发展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上来。在全县选择两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200个示范户予以重点扶持,由于指导到位,操作规范,管理严格,食用菌生产一举获得成功。当年秋季,双孢菇每平方米产菇30斤左右,又赶上菇价回升,每个菇棚纯收入1万元以上,最高的达3万元。
群众的反映是最实际的:“要想富,种蘑菇,要想富得快,多把大棚盖。一年一个棚,盖起楼两层。”
眼看菇农积极性高涨,程丕七提出了三个“五年计划”:“要在第一个五年内,村民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家家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五年把程大庄建成新农村;第二个五年内,要把程大庄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双孢菇种植基地;第三个五年,要建成一个大型的加工企业,让村里的食用菌走向世界。”
2001年以来,程大庄村蘑菇大丰收,菇农家家得了一大笔收入,户户尝到了种植蘑菇的甜头。把程大庄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双孢菇种植基地的目标已经实现。
2011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程大庄村将要成立一个更大的现代化加工企业,“让村里的食用菌走向世界”。
记者在现代农业项目基地,夏邑县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新建成的蘑菇工厂里看到,自动化的供暖供水设备,大型的草料翻堆机,翻新了靠工人“手工”劳动的历史。
夏邑县食用菌办公室主任肖献启告诉记者:“以前市场收蘑菇,都挤在一个时间段,采摘完马上出售,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价格也上不去。现在靠科学技术和自动化设备,蘑菇上市时间可以错开,可以调剂供求,获得了更好的效益。种植食用菌,它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发展了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这个朝阳产业帮农民致了富。”
2011年全年,夏邑县已经拥有双孢菇标准菇棚1.5万座,栽培面积75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12亿元。先后荣获 “中国食用菌之乡” 、“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 “河南省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 “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等称号。
回顾十年发展蘑菇产业的历程,夏邑县县长梁万涛认为要在奋斗历程中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他说:“我们不好高骛远,年年坚持,搞好与市场的衔接。现在的程大庄村住进楼房的农户已经达到61%。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