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霞,王晓昱
(1.内蒙古工业大学 机械学院,呼和浩特 010051; 2.装甲兵技术学院 机械系,长春 130117)
装配是制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其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自动化程度较低,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存在着较大潜力。高效率的装配线是企业完成生产的重要环节,可以决定生产企业的整体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1]。
某企业的产品为重型车辆传动部件,其中转向单元是其主要产品。随着市场的发展,转向单元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该企业的转向单元装配线投产至今,一直没有在优化平衡方面做深入研究,存在整条装配线不平衡、生产率低的问题。由于装配线各工序负荷的不均衡,极易造成工时损失甚至生产的中止,所以,急需对原有的转向单元装配线进行优化,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满足企业扩大产量的需求。
装配线仿真优化是以计算机支持的仿真技术为前提,对装配线的各个单元进行仿真建模,在仿真环境中模拟出装配线的装配全过程,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制定出优化方案。
转向单元部件专用于某重型车辆,位于传动路线末端,是一个回转类部件,成品如图1所示。该部件具有零件多、重量大、结构复杂和装配工艺路线长的特点,转向单元包含的主要零件如图2所示。
图1 转向单元
图2 转向单元主要零件
该企业转向单元装配线每天三班连续生产,每班6小时(不含工休20分钟),共18小时生产时间。由于采用人工操作,可以认为无设备故障。在每个工位装配完成后,当即进行检验,可以假设产品100%合格。装配线由一条总装线及三条支线组成,共35个工位。三条支线分别负责装配三套组件,之后将装配好的组件输送给总装配线完成总装配。该装配线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生产率低,节拍不稳定,装配线不平衡。
由于“仿真”研究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可控、安全无破坏性、极易修改结构及参数、易于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等优点,对转向单元装配线采用Flexsim仿真软件作为研究平台,制定优化平衡方案。
2.1.1 原装配线建模
在Flexsim仿真软件环境中,根据装配线的实际配置,建立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合成器与处理器工位在装配线中,用大写英文字母“Z”开头;字母后用数字表示所属装配工位,例如:“Z206”表示2号支线中的第6个工位,也代表模型中的对应实体,以此类推。
图3 Flexsim建立的装配线仿真模型
2.1.2 设置参数实体
在Flexsim仿真软件环境中进行装配线建模的常用参数包括:零件到达时间、暂存区容量、操作员数量、预置时间、装配时间(或处理时间)及仿真运行时间等。在转向单元装配线建模过程中,使用了如下参数:
1)零件到达时间。在实际装配生产过程中,该装配线有专人负责零件供应,所以装配线不受零件供应缺乏影响。所以,设置参数为常值60,即可满足仿真需要。
2)预置时间。在装配线中,有些工位需要对零件进行涂抹润滑脂等操作,所以预置时间根据调研数据,按常值进行设置。
3)装配时间(或处理时间)。在装配线中,用处理机及合成器实体模拟处理及装配工位,该时间包括工位的装夹、装配、检验等时间。各工位数据详见表1~表4。
表1 1号支线数据
续表
表2 2号支线数据
表3 3号支线数据
表4 4号支线数据
4)仿真时间。该装配线每个班次工作后,当即进行车间清理,每个班次互不干涉。所以,仿真模型模拟装配线一个班次的装配即可,仿真时间设置为216000秒(6小时,已排除工休时间),无预热时间。
5)其他参数设置。对于仿真结果无影响的参数可以选择软件默认值。
运行上述仿真模型,可得到如图4所示透视图。
图4 仿真透视图
从仿真运行截图中可以观察到,零件供给暂存区内零件供应充足,1号支线中在Z102工位前,2号支线在Z202,Z211工位前,Z116工位与4号支线连接处,四处工位前的暂存区存在堆积。3号支线的工位Z301需要手工装销,效率很低,可以推断3号支线的供应速度比工位Z101慢,造成工位Z102等待3号支线供件,所以形成Z102工位前的暂存区零件堆积;Z116工位与4号支线连接处暂存区出现堆积,是因为1号线供应速度慢,造成工位Z116等待,再对比数据,可知是3号支线的装配速度慢,降低了1号线装配效率,造成堆积;2号支线在Z202,Z211工位装配速度慢于其他工位,造成上游堆积;3号支线与4号支线内工件流畅。由统计数据可计算,在仿真时间216000秒内共装配出成品240件,装配节拍为90秒。
从理论上说“只有达到平衡”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才最高。流量平衡化产生效率最佳化是所有生产系统追求的终极目标。流水线作业效率可以用生产线的平衡率来评价[2]。计算公式如下:
在Flexsim软件仿真数据报告中,可以得到各个工序的空闲率,所以生产线的平衡率计算公式可以变换如下[3]:
即:
定义原装配线的平衡率为η0,根据上述公式及统计数据,由于Z301的空闲率最低,认定该工位是整条装配线的瓶颈。可以计算,η0=41.82%。说明原装配线平衡效率低,需要进行平衡。
1)装配车间的工人年龄跨度大,且男女工人都有,在工作分配时考虑到装配线劳动强度,实行岗位工资制,并把年长和女性工人分配在相对清闲的工位,年轻的男性工人分配在繁忙的岗位。
2)整条装配线基本是每个工位装配一个零件,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装配工作的强度和时间不同,并且某些工艺存在不足。
3)由于企业经费问题,只有钳工工作台适合多人操作,装配线使用的装配工作台只适合一名工人操作,且车间空间无法容纳同工位布置多个工作台,因此导致零件装配时间长的工位,无法依靠增加人员解决速度问题。
1)改进缺陷工艺:把同工位的多个技术条件进行分散;工作负担重的工位技术条件少,反之亦然;增加自动化工具,提高装配效率。
2)应用启发式平衡方法,对原装配线进行平衡。
使用启发式装配生产线平衡方法,并结合装配车间的装配线实际情况,对现有装配线进行优化,方案如下:
1)按照启发式方法所遵循原则更改工艺,先分配后继作业多且作业元素重要的工位,在原有号线的工位Z206后,接入1号线工位Z115进行装配,这样减少了工位Z115需要保证的技术条件数量,做到把技术条件分散,同时减轻工位Z115操作工人的操作强度,也相当于后继作业多的工位向前移动;再将2号线的Z207工位接入到原1号线工位Z115后,工序对应为原Z207,Z208,Z209,Z213,Z210,Z211,Z212,Z116(在新方案中按命名规律重新为工位编号),原3号线和4号线的接入位置不变。
2)再次应用启发式平衡方法,考虑由于实际情况限制原工位的作业元素不可分,所以只能对原工位做合并调整。将Z105、Z109、Z113、Z117、Z119、Z206、Z402工位并入上游工位(原工位编号取消),合并后的装配时间是原工位装配时间之和再加上转换时间,这个时间,接近或等于装配线预期节拍。合并后取消装配线中对应的工位编号。黏贴产品合格证的工作内容增加到工位Z123,这样装配车间原来做这个工作的岗位可以取消。调整后,各个工位的操作时间均小于等于60秒,所以预计装配线的生产节拍控小于60秒。调整后的装配线(仿真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合并后的装配线模型
3)为装配线配置电工扳手,提高螺栓连接工位的装配速度。
运行新方案仿真模型,统计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仿真数据报告
计算装配线平衡率:指定新的方案后,Z301仍是瓶颈工序,定义优化后的装配线平衡率为η1,使用公式(3)计算,装配线平衡率为η1=75.75%。一般情况下,当装配线的平衡率在75%~90%之间的时候,认为装配线处于平衡状态。还可从统计数据知:优化后的装配线共28个工位,较原装配线减少7个工位,装配线优化平衡后,生产节拍是60秒。
原装配线经过优化,取得明显的成效:工位数量精简,生产节拍加快,装配线平衡率增加,具体如表6所示。
表6 数据对比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按上述方案对装配线进行优化平衡是可行的。
企业根据上述优化方案进行了装配线改造:重新设置工位,为相关工位配备了电动扳手、电动修磨机及液压轴承安装机。试运行期间,仍按原排班方式进行装配生产,统计结果显示,日产量提高50%左右,整条装配线半成品堆积现象明显好转,部分工人反应劳动强度稍有增加但可以接受,企业对结果十分满意。
本文结合调研掌握的实际情况及数据,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建立原有装配线仿真模型,运行并统计仿真结果,研究原装配线产生瓶颈的原因,以启发式平衡方法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工艺改进,制定出对原有装配线进行优化平衡的方案。主要包括:重新分配作业元素;改进原有装配生产线的装配工艺,对装配时间短、操作简单且相邻的工位进行合并,减少设备及人员数量;添加先进工具,使装配工作自动化水平相对提高。对优化装配线的方案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工位由35个减少到28个;装配线节拍由90秒减少到60秒;平衡率由41.82%提升到75.75%。采用优化方案优化后的装配线生产效率明显优于原装配线,且是平衡的装配线,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1] 陈红霞, 刘军, 王晓昱, 等.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群, 张杰, 译.威廉史蒂文森.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陈红霞, 王晓昱, 周歆华.Conform连续挤压铝扁管生产线仿真建模及优化研究[J].锻压技术.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