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1年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段时期,文化方面,受“西学东渐”影响渐深,并掀起“五四”新文化运动。民国书风一边延续清代碑学书风的路子,一边受社会制度变革的震荡和考古新发现、印刷术突飞猛进的推动,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西学东渐”带来钢笔、铅笔对毛笔的冲击,书法的实用性减弱了,对楷书的严格训练亦放松了。同时,殷墟甲骨、西北简牍、敦煌晋唐经卷及汉魏南北朝墓志的相继出土问世,为学者、书家研究与借鉴提供了“源头活水”,而且,伴随着照相术、图片印刷术等科技发展,使原先深藏皇家御院或藏家内席的古今法书以逼真的水平再现出来,如上海有正书局、艺苑真贵社出版的碑帖名迹等,让民国书家得物质便利,坐拥古今碑帖,大大开拓了视野。另外,书法家们的社会化活动组织形式已不同于以往的一般雅集活动,而是建立了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书法社团,较著名的有西泠印社、中国标准草书社、中国书学研究会等,其中西泠印社声誉尤隆,远播海外,流风余韵,迄及今日。
郑孝胥
于右任
章炳麟
民国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转向现当代书法的关键环节,尽管时间较为短暂,却极具重要意义。活跃在民国时期的书坛名家均是跨世纪的学问深醇的人物,早在民国前已打下了严格的书法基本功,到了抗日战争前后大放异彩,呈现出群星灿烂的局面。和清代崇尚碑学为主流的书风比较,民国书法已呈现出碑贴交融为主流的创作风气,各种面目风起云涌,大有度越前朝之势。如郑孝胥的行楷,老练挺拔,不可一世;罗振玉的甲骨文书联,简括平和,并风气之兄;章炳麟的篆书朴茂自然;谭延闿的楷书雄壮磊落;弘一法师的禅书,平淡恬静,趋然物外;于右任的行楷和草书,大气磅礴,令人兴起,五世镗的章草,严谨而通变;王福庵的篆隶,工稳而隽秀……可谓众美荟萃,盛极一时。
相对于繁荣的书法创作,民国的书学现论著述显得略少些,代表性的有《东方杂志》所载沙孟海的《近三百年书学》、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马宗霍的《书林藻鉴》、祝嘉的《书学史》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以研究美学著称的学者如邓以蛰、宗白华、朱光潜等均从不同层面孜孜于书法艺术美的探讨,给予书法研究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