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近视眼在习惯矫正状态下的调节反应

2011-06-14 05:38王小娟李逸群
山东医药 2011年41期
关键词:视标单眼屈光度

王小娟,刘 丹,黄 齐,李逸群

(1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江苏徐州221000;2徐州市妇幼保健院;3天津医科大学)

随着需求的增加,调节反应出现相对的落后,这种调节反应低于调节需求的量就是调节滞后。因此人眼在注视近距离目标时视网膜共轭点一般比所视目标稍偏后,造成视网膜不同程度的后离焦。有文献表明,近视眼比正视眼调节反应差,有较大的调节滞后,长时间的调节滞后是近视发展的原因。但是目前大部分研究是在屈光完全矫正状态下的结果,与人眼实际生活状态有明显的区别。2010年2~5月,本研究在习惯矫正状态下分析成人近视眼的调节反应,并与正视眼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入选对象为在校的大学生自愿者。近视组为69例,男31例、女38例,年龄19~23岁,屈光度 -1.00~ -6.00(-3.52±2.11)D。排除标准:近视度数高于-6.00 D;矫正视力低于1.0;散光高于 1.50 D;屈光参差≥2.00 D;有近视之外的所有眼病者。正视组为20例,屈光度在(-0.25 ~ +0.50)D,裸眼视力不低于 1.0。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日本精工WV-5100开放式自动电脑验光仪。高对比度(>90%)的Maltese cross(15 mm×15 mm)作为调节视标放置在视线正前方33 cm处。自然光线下测量单眼和双眼注视状态右眼的屈光度。近视眼戴习惯矫正状态的框架眼镜。正视眼戴在5 m处经过双色试验的全矫框架眼镜。整个测试过程中必须保持视标清晰。在相同测试距离调节需求因屈光不正配戴不同框架眼镜度数和后顶点距离的不同而有差异。用文献[1]公式来进行校正。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近视组与正视组之间调节滞后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单眼和双眼注视33 cm视标时右眼的屈光度及调节滞后量比较 近视组在单眼注视状态下右眼屈光度为(-1.94±0.87)D,双眼注视状态下为(-2.17±0.98)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平均差异为(0.22 ±0.85)D;正视组在单眼状态下右眼屈光度为(-2.12±0.77)D,双眼注视状态下为(-2.27±0.81)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平均差异为(0.14 ±0.78)D。在 33 cm处右眼的调节滞后量:近视组右眼调节滞后量为(0.62 ±0.57)D,正视组右眼调节滞后量为(0.61 ±0.40)D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双眼注视33 cm视标时两眼残留屈光度数与调节滞后的关系 见图1。从图中看出随着近视残留屈光度数的增加,调节滞后逐渐减少,当残留屈光度数超过调节需求时就出现了调节的超前。

3 讨论

人眼在注视近距离目标时存在一定的调节滞后,但人眼成像系统有一定的焦深,所以正常状态下不会察觉到视标的模糊。在近视眼的研究中发现近视者在屈光完全矫正的实验条件下调节滞后量较正视眼大,这种近距离工作时出现的调节滞后促使眼轴增长,进而导致近视的发展[2]。本研究结果显示,习惯矫正状态下的调节滞后和完全矫正状态下的调节滞后是不一样的。单眼状态和双眼状态下的调节反应也有差异。在我国,很多近视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屈光矫正,往往都处于欠矫的状态。在本研究中就有82%的大学生近视处于欠矫状态。所以实验条件下的调节滞后与近视进展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习惯矫正状态来重新考虑。

图1 残留屈光度数与调节滞后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正视眼和近视眼在注视33 cm近距离目标时都有调节滞后。正视眼的调节滞后量为(0.61 ±0.40)D,调节滞后正常值为(+0.25~+0.75)D。近视眼在戴习惯矫正眼镜状态下的调节滞后为(0.62±0.57)D,与正视眼的调节滞后无统计学差异。以往报道在完全矫正的实验状态下,近视眼的调节滞后较正视眼大[3]。其原因如下:配戴框架眼镜的镜—眼距离影响,使实际的调节需求下降。随着眼镜度数的增加,近视眼的调节需求与正视眼相比两者的差异量逐渐加大;验配者往往采取轻度欠矫的方式矫正近视眼,就算采用完全矫正近视者在一段时间后近视进展戴原镜又出现了欠矫的状态;本研究的样本中有近视度数较高甚至达-4.00 D的患者未矫正。而上述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极为普遍,所以有必要从习惯矫正状态下来考虑近视眼的调节反应。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正视眼还是习惯矫正状态下的近视眼,在单眼和双眼注视的状态下调节反应均有不同,单眼状态下的调节反应低于双眼状态。调节的神经冲动是通过负反馈机制完成的,当集合的神经冲动加强调节的同时,眼球对模糊像产生的反应性调节的神经冲动减少,部分抵消了集合的加强作用,所以双眼视时调节反应较之单眼视时大[4]。这种情况在外隐斜和间歇性外斜中表现更加突出。Shimojyo等对成人间歇性外斜视者的研究中提出隐斜性近视,在注视1 m远的视标时单眼状态屈光度为(-1.70±2.61)D;双眼状态下为(-2.80±2.73)D,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中双眼注视状态下屈光度的近视漂移与此类似,而且近视者存在较多的外隐斜也促使在双眼注视状态下屈光状态向近视方向漂移。

从图1中可以看出,残留屈光度数和调节滞后有明显的相关性。对特定距离的视标,欠矫也就是残留屈光度越多,调节滞后就会下降,与Nakatsuka等[4]研究结果一致。对于33 cm的调节视标-3 D近视眼如果没有矫正的话可以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看清视标,也就没有调节滞后的发生;对于-4D的未矫近视眼则可表现为调节超前;但对于正视眼必须要付出调节才能保持视标的清晰。

欠矫近视眼在注视近距离视标时与配戴渐进片的状态类似。Rosenfield等[5]认为配戴渐进片主要是影响调节滞后,随着近附加的增加,注视近距离视标时甚至可以出现调节超前现象,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认为,长时间的调节滞后是近视发展的原因。2003年美国COMET研究组结果显示,渐进片仅对伴有内隐斜的近视眼有效。目前,调节滞后是近视发展的因或是果还不能明确,本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后者。目前关于视近调节滞后是否在近视眼的进展中起作用还存在争议。近视眼在全矫状态下存在较大调节滞后,一般认为是近视眼者判断视网膜离焦能力弱,导致反应的准确性降低,所以表现出较高的调节滞后。

综上所述,成人近视眼在全矫的状态下注视近距离视标时存在较正视眼有更大量的调节滞后,但在习惯矫正状态下调节滞后出现下降,而且随着残留屈光度的增加,甚至可以出现调节超前的现象。习惯矫正状态下的调节参数与近视发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1]Gwiazda J,Thorn F,Bauer J,et al.Myopic children show insufficient accommodation response to blur[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3,34(3):690-694.

[2]Gwiazda J,Hyman L,Norton T,et al.Accommodation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pia progression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treatment in COMET children[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7):2143-2151.

[3]徐丹,吕帆,阎静,等.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调节参数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8):810-812.

[4]Nakatsuka C,Hasebe S,Nonaka F,et al.Accommodative lag under habitual seeing conditions:comparison between adult myopes and emmtropes[J].Jpn J O Phthalmol,2003,47(3):291-298.

[5]Rosenfield M,Meredith FC.Effect of near-vision addition lenses on the accuracy of the accommodative response[J].Optometry,2001,72(1):19-24.

猜你喜欢
视标单眼屈光度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在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术后的应用效果
外伤致单眼盲者健侧眼视觉功能受损的法医学鉴定1例
食肉动物眼睛向前,而食草动物长两边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单眼视设计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视知觉学习对近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度增长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视近最大辐辏力及开散力检测
为什么儿童验光要散瞳
远方及近方水平斜位量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