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恒,潘晓军
(1济南市长清区人民医院,济南250300;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近年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日益增多。2009年4月~2010年10月,我们对23例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施行了腰丛麻醉,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选择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71~80岁、平均77.2岁。ASA分级Ⅰ~Ⅱ级,排除凝血机制障碍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NBP)、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2 L/min鼻导管吸氧,开放上肢静脉,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500 ml,继之以复方乳酸钠林格维持输入。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屈髋屈膝,取腰大肌间隙入路,以两侧髋脊最高总连线与脊柱棘突连线交点向患侧旁开4~5 cm为穿刺点,以腰穿针垂直刺入3~4 cm进入腰大肌间隙,注入0.5%罗哌卡因5 ml,观察5 min,确认无不良反应后注入15~20 ml、总量20~25 ml,效果满意后手术。
监测指标: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改变:以穿刺前为T0,全量罗哌卡因注射毕即刻为T1,T2~T5为注射后5、15、30、60 min,记录各时间点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SpO2。阻滞效果评价:优:患者术中无痛,无明显不适。良:患者术中轻微疼痛不适,辅用少量镇痛镇静药物后可顺利完成手术。差:不能完成手术,要改行其他麻醉方法。术中及术后48 h麻醉不良反应情况:记录术中有无局麻药中毒反应、术后恶心呕吐、尿滞留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s表示,比较行双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①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改变:麻醉后各时点SBP、DBP、HR与T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O2均在95%以上。见表1。②阻滞效果评价:18例(78%)患者效果优,5例(22%)为良,注射芬太尼50 mg、咪达唑仑0.5 mg后完成手术。③术中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均无麻药中毒、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仅2例患者术后尿滞留而留置尿管。
表1 患者不同时间 SBP、DBP、HR变化(n=23,±s)
表1 患者不同时间 SBP、DBP、HR变化(n=23,±s)
检测指标T0 T1 T2 T3 T4 T5 SBP(mmHg) 158.2 ±18.2 153.6 ±14.2 150.1 ±13.4 149.1 ±17.2 151.3 ±16.8 153.6 ±16.3 DBP(mmHg) 87.3 ±11.2 86.2 ±12.4 85.2 ±10.4 85.0 ±11.3 86.2 ±12.1 87.1 ±12.1 HR(次/min) 69.6 ± 9.7 68.6 ± 8.9 68.6 ± 8.9 69.2 ± 9.2 67.2 ± 9.3 68.9 ± 9.6
讨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常用有效方法。既往多采用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虽然麻醉效果可靠,但均存在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大、并发症多的风险。腰丛由L1~L4前支组成,有时有T12及L5前支参与,对其阻滞足以满足人工股骨头置换的麻醉要求,且其阻滞范围局限于一侧下肢,对生理功能干扰小,血流动力学稳定。本组23例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改变。
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尿滞留等不良反应多与腹腔、盆腔神经阻滞有关,常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腰丛麻醉避免了对腹腔、盆腔神经的干扰,从而避免了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两侧尿滞留患者均为80岁男性,可能因前列腺增生所致,应与腰丛阻滞无关。
外周神经阻滞的特点是局麻药单纯用药量相对较大,发生局麻药毒副作用的风险性随之增大,且行腰丛阻滞麻醉时约有3%~10%患者可出现向硬膜外间隙扩散现象。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脂溶性低,神经、心脏毒性均显著低于布比卡因,且其镇痛效果确切、作用时间长。其具有内在缩血管活性,可减少局麻药吸收入血,不良作用小。本组23例患者均采用0.5%罗哌卡因20~25 ml进行腰丛麻醉,效果均满意,未观察到急性中毒反应出现。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腰丛麻醉应用于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麻醉效果满意,循环系统稳定,术后不良反应少,且操作简单,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