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登,叶丽萍,骆定海
以呕血为首发症状的青年男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一例
杨海登,叶丽萍,骆定海
呕血;肝硬化,胆汁性;青年男性
E-mail:yelp@tzhospital.com
患者,男,29岁,农民,因“呕血、黑便半天”于2011-03-20入院。既往体健,否认肝炎、饮酒史及家族遗传病史。患者于半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在家中突发呕血,鲜红色,共3次,未见鲜血块,呕血量共约200 ml,伴解黑色糊状便6次,量共约300 g,伴头晕乏力,无晕厥,无牙龈岀血及鼻出血,无四肢皮疹,无眼黄、尿黄,无腹痛、腹胀,无进食梗阻感。遂立即来我院就诊,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92 g/L,诊断为“上消化道岀血:消化性溃疡?胃癌?”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后查体:T 36.9℃,P 108次/min,R 19次/min,BP 119/68 mm Hg(1 mm Hg=0.133 kPa),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坦,腹肌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脾右肋下4 cm可及,质地中等,无触痛。无肝掌及蜘蛛痣,肠鸣音6次/min,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生化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4 U/L(参考值0~5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4 U/L(参考值0~50 U/L),碱性磷酸酶71 U/L(参考值40~135 U/L),γ-谷氨酰转肽酶22 U/L(参考值7~50 U/L),总胆红素 11.3 μmol/L(参考值 5.0~21.0 μmol/L),直接胆红素 3.3 μmol/L(参考值 0~7.5 μmol/L),间接胆红素8.0 μmol/L(参考值 2.0 ~ 16.5 μmol/L),总蛋白 54.1 g/L(参考值 60.0~83.0 g/L),清蛋白 36.9 g/L(参考值35.0~55.0 g/L),清蛋白/球蛋白 2.1(参考值 1.3~2.3),三酰甘油 1.42 mmol/L(参考值 0.22~1.80 mmol/L),总胆固醇2.30 mmol/L(参考值2.90~6.00 mmol/L),乳酸脱氢酶138 U/L(参考值114~240 U/L),尿素12.7 mmol/L(参考值2.9~7.1 mmol/L),葡萄糖8.0 mmol/L(参考值3.5~5.9 mmol/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0×109/L,红细胞计数2.98×1012/L,血红蛋白69 g/L,血小板计数81×109/L,大便隐血试验:+++;凝血功能常规检查:凝血酶原时间15.7 s(参考值11.0~14.5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4 s(参考值26.0~42.0 s),纤维蛋白原1.7 g/L(参考值2.0~4.0 g/L),国际标准化比值1.31(参考值0.80~1.20);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肝抗原谱+抗核抗体系列:抗线粒体M2抗体:+;腹部B超显示:肝硬化,脾大,胆囊壁增厚,门静脉扩张,脾静脉扩张;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巨脾,胃周、脾门、后腹膜静脉曲张(见图1);胃镜显示:食管胃底静脉中重度曲张 (见图2);血肿瘤系列、尿常规、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三系、乙肝DNA测定、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均未见明显异常。故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泮托拉唑针抑酸、奥曲肽针降门脉压、血凝酶针止血、禁食、补液支持的基础上于2011-03-21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及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术,术中见距门齿20 cm开始至食管下端见4条蓝色静脉曲张,直径>6 mm,红色征阳性,予七连环套扎器自下而上呈螺旋状套扎 (见图3);另见胃底静脉中重度曲张,红色征阳性,予以三明治法注射组织胶1.5 ml(见图4)。术后继续给予抑酸、降门脉压治疗,同时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 (优思弗)口服,并逐步开放饮食,2周后好转出院。
图1 上腹部CT检查显示:巨脾,胃周、脾门、后腹膜静脉曲张Figure 1 The abdominal CT examination showed:splenomegaly,perigastric varices,hiluslienis varices and retroperitoneum varices
图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中重度)Figure 2 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mederate to severe)
图3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Figure 3 Banding of esophageal varices through the endoscope
图4 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Figure 4 Injection of tissue adhasive of gastric varices through the endoscope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主要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多见于40~6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PBC起病隐匿、缓慢,无症状的患者占首次诊断的20%~60%,临床上主要以乏力、纳差、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可伴有代谢性骨病,表现为骨质疏松,还可表现为脂黄瘤、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其中脂黄瘤主要出现在眼周,也可出现于手掌、臀部、足跟。部分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乳糜泻、肾小管酸中毒等症状,同时也可合并一些自身免疫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自身免疫性肝炎[1]。在国外,约半数患者确诊时可无明显症状,仅有乏力、瘙痒。中晚期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症。实验室检查以高碱性磷酸酶、高γ-谷胺酰转肽酶、高胆红素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及存在多种自身抗体等为特征,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 (AMA)及其M2亚型是诊断PBC的主要血清学指标,尤其是M2亚型,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2]。诊断本病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PBC缺乏特异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能根治,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肝移植是PBC终末期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3-4],可提高终末期 PBC 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存活率[5]。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止PBC发展为终末期肝硬化的关键。
本例患者为29岁青年男性,既往体健,无黄疸,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确诊时即已表现为巨脾、食管胃底静脉中重度曲张,病情进展迅速,较为罕见,很有临床警示价值。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医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PBC患者被确诊,然而PBC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亦不典型,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导致不能及时就诊;且肝硬化病因多种多样,在我国乙肝引起的肝硬化非常常见,如合并携带乙肝病毒,容易误诊、漏诊,很难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患者确诊时大多已处于肝硬化晚期,加之缺乏特异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能根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健康宣教和早期筛查很重要。
临床上对有不明原因乏力、皮肤瘙痒等临床表现的患者及任何肝病患者,应提高警惕,考虑到 PBC可能,不论年龄、性别、乙肝三系是否阴性、肝功能是否异常,应常规进行AMA及其亚型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缓病情的进展,防止终末期肝硬化的发生。
1 王黎明,赵薇.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1例 [J].疑难病杂志,2007,6(7):435.
2 姚展蔚,姚光弼.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检测方法和临床评估[J].肝脏,2002,7(3):3.
3 顾而立,姚光弼.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52年文献的系统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7(11):6.
4 舒敏,车宇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治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7,6(2):105.
5 张福奎,张影,李雪,等.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远期效果观察 [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9,30(2):3.
R 657.31
D
1007-9572(2011)12-4223-02
317000浙江省临海市,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
叶丽萍,317000浙江省临海市,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
2011-06-12;
2011-11-10)
(本文编辑: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