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生 于凌燕 乔 丽
河南项城市中医院 项城 466200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类型,约占脑血管发病总数的50%以上,60%以上的患者治疗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增高的趋势,因具有发病急骤及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且增加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1]。2007年以来我科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脑梗死30例并与同期单独应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做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7-06~2010-10于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67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6~70岁。2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舒血宁20mL以改善患者脑循环,营养脑细胞;予降血压、降低血凝度、降血脂、抗感染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体针取患侧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丰隆、照海、太冲,头针取本神、神庭、前神聪透悬厘、足运感区。患者取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1.5寸毫针,依据不同穴位和部位掌握刺入深度、角度及方向,得气后留针30min,每5min捻针1次,1次/d,5次/周,疗程共2周。
1.3 疗效判断 依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Barthe氏指数)并评价疗效[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2组总体疗效的比较采用 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P=0.032),说明观察组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估比较 2组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评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氏指数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氏指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病”的范畴,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等特点。其发病机制系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脉络麻痹、内风妄动,临床以突然昏扑、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症状[3]。目前常规的西药治疗,可扩张脑动脉、溶栓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等,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相对较慢。
临床研究显示[4-5],针刺具有加速自由基清除和修复脑细胞功能作用,改善脑血管的血流供应,解除脑部动脉痉挛,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水肿,降低炎症反应,且利于侧枝循环的建立,恢复损伤脑组织的血供,从而减少脑组织的损伤;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主要为改善脑组织的代谢紊乱状态,减少脑细胞膜及细胞质过氧化物产生的自由基对脑神经的损伤;并且可通过改善患肢的肌电活动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从而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逐步恢复。
舒血宁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银杏黄酮、白果内酯、银杏内酯,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血流供应、增加脑血流量等作用,从而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以减轻脑水肿及脑供血不足造成的功能障碍;此外还具有抑制PAF活性、降低血黏度、清除自由基、减少微血栓形成、减轻再灌注脑损伤等作用[6]。通过针灸和药物的配合应用,可强化大脑功能的重组能力及激发非病损细胞的活力,从而改善脑功能,缩短病程,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观察的60例患者均为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在临床分期上属恢复期,结果显示,2组治疗14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配合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治疗后生活能力评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表明针刺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刺与药物结合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薛莉 .近五年脑梗死的针灸治疗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3):69-7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陶然,孙远征 .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8):27-28.
[4]李抒云,李杰 .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67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38-39.
[5]刘光亭 .巨针巨刺法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图血流变学和血脂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10):701-703.
[6]郝俊辉 .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