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弱震损伤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抗火性能试验研究

2011-06-08 11:46刘才玮张玉稳王俊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测点框架火灾

刘才玮,张玉稳,王俊富

(1.北京工业大学 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北京100124;2.山东农业大学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3.青岛理工大学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266000)

强震发生和火灾出现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地震后次生火灾的发生概率却是极高的。在地震和火灾的共同作用下,结构的反应行为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例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震后次生火灾持续3天3夜,烧毁了52个街区,28 000多幢建筑,其中多数并没有被震坏却被大火夷为平地[1]。目前对地震火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地震状态下火灾发生概率、地震火灾蔓延模拟,以及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估等领域,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2-3]。但如何进行地震后火灾环境下结构反应的分析,目前很少人涉及此研究领域,因此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结构抗火和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这对结构防火和地震应急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模拟弱震损伤的试验设计[4]

1.1 足尺寸混凝土框架设计

试验共设计2榀混凝土框架,其尺寸与配筋信息如图1所示。

配筋完全相同,如图1所示。所有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为25 mm,试件制作期间,同条件下养护尺寸为150 mm×150 mm×150 mm的预留试块,KJ1、KJ2试块抗压强度值平均值分别为33.5、33.2 MPa,钢筋截取出3段长400 mm的试样,试验强度如表1所示。

图1 框架尺寸及配筋

表1 钢筋力学性能指标 /MPa

1.2 应变片的布置

对KJ1钢筋和混凝土粘贴应变片,主要目的是捕捉混凝土开裂荷载,获得试件中各部位钢筋应力的分布规律及变化。

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模拟多遇地震的KJ1试验安装如图2所示,试验加载制度采用力加载,如图3所示。混凝土裂缝的观测采用以下方法:1)借助裂缝观测仪观察裂缝出现;2)利用粘贴在混凝土受拉区的电阻应变片,若其读数突变,从而判断开裂部位。裂缝最先出现在梁柱交界处,裂缝宽度最宽达0.2 mm,如图4、5所示,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如图6、7所示。

经过分析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5]:

1)开裂荷载和位置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裂缝主要出现在梁、柱端,且均垂直于梁柱轴线,裂缝最大宽度达到0.22 mm;由钢筋应变量测结果可得,钢筋应变处于弹性阶段。

2)由测得的滞回和骨架曲线可得出:力和位移基本呈线性关系,框架处于弹性状态[6]。

图2 试验装置图

图3 试验加载制度

图4 梁柱交界处最先出现裂缝

图5 裂缝宽度达0.2 mm

图6 水平荷载-顶点位移滞回曲线

图7 水平荷载-顶点位移 骨架曲线

2 火灾试验

2.1 试验装置及量测

试验装置包括加载、供火、测量记录和冷却等部分,试验在青岛理工大学结构实验室完成,采用垂直火灾试验炉,如图8所示,试验装置简图如图9所示。试验量测包括位移测量和温度测量,试件的轴向变形采用差动式位移传感器测量,量程为±200 mm,其数据由惠普数据采集仪采集并存储。炉温采用N型热电偶,框架梁柱截面内温度采用镍铬-镍硅K型热电偶测得,KJ1、KJ2测点布置图如图10、11所示。试验过程中所有温度数据都由惠普Agilent34970A型数据采集仪采集,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本试验设为10 s。

图8 火灾炉示意图

图9 试验装置图

图10 KJ1温度测点布置图

图11 KJ2温度测点布置图

2.2 试验结果

对KJ1、KJ2在受火时间、外观颜色、表面损伤、裂缝数量及宽度4方面进行对比,详细如表2所示,受火后照片见图12。

表2 火灾试验结果概况表

图12 试验现象

通过对比分析可得到下列基本结论[4]:

1)KJ1大部分呈淡黄色,KJ2大部分呈浅灰白色说明在炉温近似相同的情况下,KJ1温度上升较KJ2快,这是由于经历弱震损伤后框架出现裂缝,致使热传递加快,火灾下的损害更严重。

2)火灾试验后KJ1裂缝数量较多,宽度和深度较KJ2的大,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梁柱端部,特别是柱中出现0.24 mm的裂缝,经历地震损伤后,结构刚度和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抗拉极限承载力降低,出现结构裂缝。KJ2梁柱表面均有出现大量细小裂缝,宽度在0.05~0.12 mm之间;且大量走向不规则的龟裂裂缝,可以推定大部分是温度裂缝,如图12(c)所示。

3)与KJ2相比,KJ1柱角部、表面有棱角胀裂、疏松和剥落,如图12(a)所示。说明框架在地震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有了明显降低。遭遇本次火灾试验后(环境温度最高750℃左右),无论是对比试件KJ2还是经历弱震损伤后的KJ1柱均没有明显的竖向变形,在轴压比不太大的情况下,结构在火灾中的温度裂缝比受力裂缝显著,最终温度裂缝的形成是火灾升降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9]。

4)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框架破坏主要集中在柱脚、柱端和梁柱节点,从火灾后裂缝出现的情况看,这也是火灾中框架受力较大和破坏较严重的部位,因此在抗火设计中应注意采取措施以提高其承载力[8]。

3 试验分析[5]

3.1 温度反应

在KJ1、KJ2的火灾试验中放置了测量炉温的热电偶,测得火灾炉内迎火面火焰附近的烟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3(a)所示,如图可知,试验升温曲线比标准升温曲线稍慢,但对框架结构火灾反应分析没有明显影响,另外,试验结束3~4 h后打开炉门,因此降温较慢。

在火灾试验过程中,全程监测了框架梁、柱截面内各测温点的温升记录。为方便将KJ1、KJ2同一截面温度进行对比,将2框架同一截面位置的温度曲线绘在同一图上,部分点对比曲线如图13(b)所示。

图13 温度-时间实测曲线

由图12、13所示,沿柱轴线从下到上测点分别为KJ1-1、KJ1-3、KJ1-8,与之相对应的KJ2 3个测点为 KJ2-2、KJ2-7、KJ2-10,它们距柱外侧表面均为50 mm,温度对比曲线如图13(c)所示。

分析图13曲线,KJ1和KJ2截面内温度分布及上升、下降趋势存在以下几点特征:

1)KJ1由于受火前混凝土已开裂,热传导加快,测点最高温度明显高于KJ2,说明地震损伤对结构的抗火性能影响明显,但熄火后的最终温度趋近相同。混凝土材料作为热传递的不良导体,测点温度与炉温相比相差较大。以框架梁、柱混凝土表面为分界点,温度分布逐渐下降,距离越远下降越明显,表明梁、柱截面内温度分布梯度差距较大。

2)试验结束后,距混凝土表面越近的测点温度下降越快,核心区混凝土的温度有1个短暂的上升过程,且熄火后温度下降较慢,同时距混凝土表面距离越大的点,温度变化幅度越小,且变化越平缓,随燃烧时间的延长,框架各测温点的温度曲线斜率逐渐增大,表现为混凝土受热后热传导性能的变化。

3)框架混凝土核心区测点温度上升较慢。KJ1温度一般大于300℃,部分点甚至超过400℃,但KJ1核心区混凝土温度不超过300℃,可以认为,在KJ1柱达到竖向承载能力前核心区混凝土损伤较小。

4)KJ1柱中、柱脚、柱端最高温度依次降低,这是由于柱中出现了较长的沿纵筋方向的竖向裂缝,增加了热传导,而且柱中和柱脚紧靠喷火口,局部温度升高快,加大了三截面的差别,KJ2柱中、柱脚、柱端三截面最高温度相差不大,柱脚和柱中截面略高于柱端,这是由于柱脚柱中截面紧靠喷火口的缘故。

5)从KJ2三截面温升曲线可看出从40 min到100 min截面温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正常状态下的混凝土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在混凝土结构的抗火设计中必须注意保证一定的保护层厚度。

3.2 变形反应

由于条件限制,试验主要测量了框架柱的竖向变形,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框架柱的轴向变形采用取2根柱平均值的办法来确定轴向变形,结果如图14所示。

图14 KJ1、KJ2位移-时间曲线

从图14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0]:

1)KJ1与KJ2相比,框架柱轴向变形明显大于后者,在火灾环境的影响下,燃烧初期框架柱身由于受热膨胀导致柱顶发生了反向位移。

2)由于两端固定轴压比作用,在试验初期油压千斤顶示数也有所上升,表明此时在火灾环境的影响下,框架柱的自身温度应力较大。

3)在试验中后期,柱顶位移值缓慢增大,熄火后,当混凝土结构在火灾中未受到结构性破坏时,在降温过程中其变形会得到部分恢复,KJ1框架柱轴向变形大于KJ2,说明经历地震损伤的框架柱较正常状态的刚度退化严重[11]。

4 高温下损伤混凝土框架柱承载力简化计算

4.1 计算思路及基本假定

各国的规范对于受火钢筋混凝土柱等效截面的确定方法有所不同。本文借鉴瑞典规范中的500℃方法确定混凝土的有效面积,即假定截面上高于500℃的部分的抗压强度为零,而截面上低于500℃的部分完全保留,并取其抗压强度为常温下的抗压强度。另外钢筋处的温度近似取该位置处混凝土的温度,再按照规范给定的轴心抗压柱的公式进行计算[13]。

对框架柱进行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承载性能分析,计算采取以下基本假定:

1)混凝土是各向同性的均匀性材料,框架柱四面受火均匀,等温曲线简化成正方形,柱截面内温度场分布沿轴线方向不变,热量传递与混凝土的应力状态无关。

2)在火灾持续作用过程中,构件截面始终符合平截面假定原则,忽略钢筋,将该处温度近似视为混凝土温度,这对配筋率不大的截面温度场计算影响不大。

3)不考虑高温下材料化学分解产生的反应热,且忽略因材料变形、温度应力等机械作用转化而成的部分热量,框架柱近似按照轴心受压计算,忽略梁的约束作用。

4)钢筋的强度-温度关系按式(1)确定,其温度近似采用距柱表面50 mm处的温度[11]。

4.2 截面温度场的简化计算

由上述分析可得,500℃等温线的确定是关键,根据测点分布和温度曲线及计算假定,可近似得出框架柱柱脚、柱中、柱端截面处温度分布下面以KJ1柱中截面为例加以说明。

由图10、11的温度测点布置图,可测出距柱外表面50 mm和150 mm处的温度值,取测点1-3和1-5处的平均值和测点1-4的测点值可近似得出距柱外表面50 mm处温度曲线,柱表面温度即为炉膛温度,假定截面温度呈线性规律,即可利用线性内插法确定500℃等温线的位置。同理,可确定KJ1其它柱截面和KJ2的温度分布规律。从温度曲线可得到熄火时即受火120 min时各截面温度达到最高,截面最危险,因此本文确定熄火时刻500℃等温线位置,为下面计算提供数据基础,如图15所示。

4.3 框架柱承载力计算[14]

对框架柱施加轴心简支荷载,荷载按中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相关规定施加,如式(2)。

其中:φ为混凝土受压构件的稳定性系数;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A构件截面面积;A′s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φ取0.98。计算过程及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计算结果

图15 500℃等温线

由表3可得KJ1底部、中部、端部的截面承载力折减率分别为41.9%、61.2%、21.9%,框架柱的受压破坏主要是柱中出现沿纵筋方向的竖向裂缝。与文献[7]论述的试验柱损坏特征类似,说明上述结论与工程实际相吻合。

框架柱在固定轴压比作用下的轴向力为159 k N,远小于熄火时最危险截面的承载力,与框架最终试验现象从定性上分析是符合的。在柱中出现竖向裂缝导致了热传导的加剧,致使KJ1柱中截面温升加快,同时柱底和柱端也出现一系列受力裂缝,且由于喷火口靠近中部和下部,致使最终柱中截面温升最快、柱底次之,柱端最慢,导致了承载力折减程度从柱中、柱底、柱端逐渐降低。

5 结论

1)通过KJ1抗震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可得出:在框架开裂前,力和位移基本呈线性关系,框架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框架开裂后,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开始出现弯曲,曲线斜率开始变小,框架刚度退化明显,表明结构进入非线性工作阶段。

2)遭遇本次火灾试验后(环境温度最高750℃左右),无论是KJ2还是KJ1均没有明显的残余变形,在轴压比不太大的情况下,结构在火灾中的温度裂缝比受力裂缝显著,最终温度裂缝的形成是火灾升温和降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12]。

3)KJ1截面的最高温度远大于KJ2,说明地震损伤对结构的抗火性能影响显著。火灾试验过程中,框架柱截面内温度分布梯度较大,主要表现为,距表面距离越大则温度变化幅度越小,且波动范围也较小。随受火时间的延长,导致表层混凝土导热性能发生变化,内部混凝土温度变化加快[15]。

4)KJ1由于火灾试验前经历了多遇地震,从框架柱的轴向变形上可容易得出KJ1的刚度退化程度明显高于KJ2。由计算结果可知,KJ1高温下的承载力与KJ2相比退化严重,尤其是柱中截面承载力下降显著[16]。

[1]李杰,江建华.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害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0,9(2):87-92.LI JIE,JIANG JIAN-HUA.Hazard analysis of urban post-earthquake fire[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0,9(2):87-92.

[2]韩新,沈祖炎,曾杰,等.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估性能方法基本框架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2):50-57.HAN XIN,SHEN ZU-YAN,ZENG JIE,et al.Study on a framework of performance-based method for hazard assessment of building fire[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1,10(2):50-57.

[3]余世舟,赵振东,钟江荣.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灾害数值模拟[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4):100-105.YU SHI-ZHOU, ZHAO ZHEN-DONG, ZHONG JIANG-RO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condary disasters of earthquake based on GIS [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3,12(4):100-105.

[4]JGJ 101—96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刘才玮.基于多遇地震损伤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抗火性能试验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0.

[6]肖建庄,谢猛.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火灾后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8):36-42.XIAO JIAN-ZHUANG,XIE MENG.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HPC frames after fire[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5,38(8):36-42.

[7]李乌江.足尺寸轴压混凝土柱火灾行为试验分析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8]K C H,THENIEL F S.Rostary.Strength of concrete subjected to high temperature and biaxial stress:experiments and modeling[J].Materials and Structures,1995,28:575-581.

[9]TAN K H,YUAN W F.Buckling of elastically restrained steel columns under longitudinal non-uniform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8,64(1):51-61.

[10]肖建庄,谢猛,潘其健.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火灾反应与抗火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4(25):1-7.XIAO JIAN-ZHUANG,XIE MENG,PAN QI-JIAN.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ire response and fire resistanc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frame [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04,4(25):1-7.

[11]DWAIKAT M B,KODUR V K R.A numerical approach for modeling the fire induced restraint effect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J].Fire Safety Journal,2007,43(4):291-307.

[12]谢猛.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抗火性能与火后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5.3.

[13]SEBASTJAN BRATINA,MIRAN SAJE,IGORPLANINC.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in contributions on the response of RC beams in fire[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6,29(3):418-430.

[14]袁广林,张先扬,张玉明,等.四面受火钢筋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的简化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4):91-94.YUAN GUANG-LIN, ZHANG XIAN-YANG,ZHANG YU-MING,et al.Simplified calculation on bearing capacity of normal section for RC columns subjected to fire on four surfaces[J].Sichuan Building Science,2010,36(4):91-94.

[15]ZHAOHUI HUANG,IAN W BURGESS,ROGER J PLANK.Nonlinear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subjected to fire[J].ACI Structural Journal,1999,96(1):127-131.

[16]王振清,白丽丽,乔牧,等.四面受火后钢筋混凝土柱的可靠性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36(12):125-127.WANG ZHEN-QING,BAI LI-LI,QIAO MU,et al.Reliability of four-face fired reinforcement concrete columns[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36(12):125-127.

猜你喜欢
测点框架火灾
液压支架整机静强度试验及等效应力分析
框架
基于CATIA的汽车测点批量开发的研究与应用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某废钢渣车间落锤冲击振动特性研究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高层建筑二维风致响应实测中测点的优化布置方法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