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晟
(广东省惠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惠州516001)
我们用化痰通络汤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共60例,均为我院就诊患者。男27例,女33例;年龄25~65岁,平均53.2岁;病程 0.5 个月 ~8个月,平均3.1个月。旋颈试验呈阳性17例,颈椎棘突压痛39例,X线摄片显示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46例,颈椎椎体及关节突增生55例,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窄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症状与体征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1992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2]。
两组均用灯盏花素50mg静滴,1日1次,持续7天。治疗组加用化痰通络汤(姜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 15g,鸡血藤 30g,葛根 15g,僵蚕 10g,益母草 15g,川芎10g),1日1次,水煎服。并取化痰通络汤煎剂15mL浸湿无菌纱块于颈部患处湿敷,1日3次,连续14天。
治愈:眩晕及其它症状、体征消失,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显著改善,半年内未复发。有效:眩晕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参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参数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P <0.01。
组别 时间 VS VD VM PI RI对照组 治疗前 37.28±10.01 21.20±7.77 24.78±7.64 1.12±0.370.72 ± 0.13 n=30 治疗后 48.75 ±17.36* 26.74±8.22 33.91 ±11.55* 0.98 ±0.25 0.69±0.10治疗组 治疗前 36.05±10.22 20.17±7.82 24.53 ±8.05 1.13 ±0.48 0.73±0.12 n=30 治疗后 65.83±19.73**△△ 32.26 ±11.83**△△44.2±16.57**△△0.65±0.13**△ 0.52±0.09**△
颈椎病患者中40%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3]。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范畴。以虚为主,夹风、火、痰、瘀等。化痰通络汤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化裁而成,有化痰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作用。方中姜半夏、白术、茯苓化痰,天麻、僵蚕化痰通络,益母草、鸡血藤、川芎行气活血,葛根解肌止痛。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微循环有明显障碍。赵新梅等[4]通过经颅多谱勒超声检查,证明葛根、川芎等药可改善微循环,消除局部充血水肿,解除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从而缓解痉挛的血管,降低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改善血液的流变性而有利于血液的运行。药理研究表明,白术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血液循环。天麻可使脑血流量增加,降低血管阻力[5]。葛根中所含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集聚性下降,从而达到稀释血液、改善微循环的目的,还可以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从而使血管阻力下降并改善血流动力[6]。郭彦等[7]研究表明,川芎可改善微循环,使管径、流速、流量、毛细血管数等明显改善,尤其以微动脉最明显。
用灯盏花素联合化痰通络汤内服及外敷,可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流动力学得以明显改善。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187.
[2]孙宇,陈其福.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13(8):472.
[3]冯世庆,杨明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
[4]赵新梅.止眩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2,23(2):93 -95.
[5]廖锦川.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3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61.
[6]朱诚.自拟平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中国骨伤,2001,(3):179.
[7]郭彦,董蕾.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梅尼埃病67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6,14(5):309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