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麒,王俊涛,韩倩倩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恶性肿瘤骨转移发生后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使病人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疼痛及其他心情紧张因素,还将对机体的神经、消化、循环、呼吸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能直接或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西医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多采用放、化疗、镇痛药、骨溶解抑制剂等,但副作用较大,且放、化疗有效率低,镇痛药、骨溶解抑制剂对肿瘤本身治疗作用较小。中医药在此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报道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为主,单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并进行包括骨转移灶恢复情况的全面观察研究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单用益肾化痰法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从止痛效果、生活质量、骨转移灶修复、毒副作用等方面进行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70例患者均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3月~2010年9月诊治的门诊、住院病人。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并经CT、MRI、ECT证实为多发骨转移,临床症状均有骨痛,并见:腰膝酸软疼痛,不任重物,甚至不可站立,精神呆钝,健忘,舌瘦,脉细无力等肾精亏虚症。采用齐同对比、直接配对法,将患者按性别、平均年龄(年龄差小于3岁)、病种、疼痛程度、karnofsky评分进行配对,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7岁;乳腺癌8例,肺癌11例,前列腺癌4例,食道癌12例;疼痛分级Ⅱ级1例,Ⅲ级16例,Ⅳ级18例;Karnofsky评分低于40分2例,40~60分14例,60~80分16例,高于80分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2岁;乳腺癌7例,肺癌9例,前列腺癌5例,食道癌14例;疼痛分级Ⅱ级2例,Ⅲ级14例,Ⅳ级19例;Karnofsky评分低于40分1例,40~60分16例,60~80分14例,高于80分4例。两组患者以上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以益肾填精壮骨,化痰散结止痛为治则,基本方药:怀牛膝15g,熟地黄30g,杜仲15g,川续断15g,桑寄生 15g,白芍 40g,片姜黄 15g,三七粉 6g(冲服),白芥子15g,生牡蛎 30g,浙贝母 15g,皂角刺 15g,寻骨风10g,透骨草10g。阳虚症者加鹿角胶、补骨脂养血助阳,生精补髓;大便干者加全瓜蒌、枳壳润肠理气通便;大便稀者加炒山药、炒薏苡仁健脾止泻;纳差者加炒神曲、炒山楂健脾消食化积;乏力、倦怠者加太子参、茯苓、黄芪益气补虚;饮食正常者加山慈菇等加强散结抗癌作用。每日1剂,加水600ml,浸泡30min,文火煎取200ml,滤出药汁,同法二煎滤出药汁200ml,两次药汁混合后,于早、晚7时各温服200ml,3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帕米膦酸二钠(博宁,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592)6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两组观察期间停用放、化疗,根据病情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并按照WHO“癌性疼痛三阶梯疗法”给予镇痛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
疼痛程度评估方法结合口头叙述法和数字评估法。完全缓解(CR):治疗后完全无痛;部分缓解(PR):疼痛较给药前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不受影响,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MR):疼痛较前减轻,但仍明显,睡眠受干扰;无效(NR):与治疗前相比无减轻。
按Karnofsky分级标准。显效:较用药前提高20分;有效:较用药前提高10分;稳定:较用药前无明显改变;无效:较用药前下降。
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按WHO疗效测量指标:1)CR:溶骨性病灶消失,骨扫描恢复正常,至少维持4周以上。2)PR:溶骨性病灶部分缩小、钙化,或成骨性病灶密度减低,至少维持4周以上。3)NC:病灶无明显变化。4)PD:经X线、CT、MRI或骨扫描发现新病灶,或原有骨病灶明显增大,但出现骨压缩、病理性骨折或骨质愈合,不作为疗效评定的唯一依据。
两组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并观察记录有无发热、肌肉疼痛、恶心、食欲下降等。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有效率分析采用计数资料卡方检验。
止痛效果方面,治疗组有效率85.7%,对照组有效率62.9%,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止痛效果比较
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治疗组显效10例,对照组显效3例,两组显效例数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1.4%,对照组有效率54.3%,两组有效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骨转移灶恢复情况方面,治疗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46.0%,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转移灶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期间,对照组出现呕吐1例次,发热2例次,低钙血症1例次,未出现因治疗引起的心、肝、肾、血液系统损伤;治疗组出现腹泻4例次,表现为大便呈稀糊状,2~3次/日,无脓血,不伴肠鸣、腹痛,不影响饮食,加炒山药、炒薏苡仁等健脾止泻药物后缓解,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中医学认为,骨转移疼痛的发生,多因癌症日久,复经手术、放化疗等,损伤正气,耗竭肾精,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骨空髓枯,邪气乘虚而入,凝结于骨,阻滞经络,引起疼痛。对于少数以骨转移疼痛为首发症状,原发肿瘤症状不明显者,则因平素饮食失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损伤肾气,使骨失所养,骨髓空虚;后复感邪毒,痰湿凝结,发为癌肿,并先入骨而作痛。由此可见,骨转移疼痛的发生,肾精亏虚,骨失所养是基础病因,即所谓“不荣则痛”,“癌毒”入骨,阻滞经络是发病根源,即所谓“不通则痛”。治疗时当急治其标,解除患者疼痛,兼治其癌,以期“邪去正安”,长期无痛生存。治则以益肾填精壮骨为主,兼以化痰散结止痛。方中怀牛膝、杜仲、川续断、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共为君药;白芍缓急止痛;片姜黄、三七化瘀止痛,是为臣药;佐以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痰;生牡蛎为有形之骨,即可补充钙质,又可软坚散结;山慈菇、浙贝母、皂角刺化痰散结消积;寻骨风、透骨草引药入骨,是为使药。诸药合用,疗效显著。现总结其特点如下:
5.1 辨病与辨证结合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芍有镇痛作用;续断有镇痛作用、并能促进组织再生;片姜黄、三七能镇痛、抗肿瘤;皂角刺经体内及体外实验证明有抑制癌细胞作用;桑寄生抑制癌细胞作用强于CTX。由此可知,本方诸药从现代药理研究的角度讲亦有抗肿瘤、止痛及促进组织修复作用。
5.2 重在益肾填精壮骨 《六因条辨》曰:“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骨转移发生的基础是肾精亏虚,骨失所养,故重用怀牛膝、熟地黄、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等以益肝肾、强筋骨、壮腰膝,有阳虚症状者加用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助阳生精,如是肾精充盛,骨壮髓充,无“容邪之处”,甚可驱邪外出,使“邪去正安”,则疼痛自止,达“荣则不痛”的目的。诚如《仙传外科集验方》所言:“所为骨疽,皆起于肾毒,亦以其根于此也……肾实则骨有生气,疽不附骨矣。”
5.3 重视止痛 骨转移疼痛往往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依据中医“急则治标”的辨证论治原则,在益肾填精壮骨的同时重用白芍、片姜黄、三七等。白芍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止痛”;片姜黄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三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如是通补结合,双管齐下,常能使患者疼痛在7日内明显减轻,15日内基本缓结,并停用各种镇痛药物,且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不良反应。
5.4 不忘原发病的治疗 归根结底,癌症才是骨转移的根源,仅治骨转移不治癌,其效果终难持久,故在治疗时,始终加用白芥子、生牡蛎、浙贝母、皂角刺等化痰散结,并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若患者脾胃尚可,再加山慈菇等解毒化痰散结药物,以加强抗癌作用。待患者疼痛渐止,正气渐复,再将治疗重点转为散结抗癌,兼顾扶正,以控制癌症发展,最终达到长期无痛生存的治疗目标。
本研究表明:1)益肾化痰法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止痛作用见效快,疼痛缓解程度高,疗效优于单次应用帕米膦酸二钠;2)益肾化痰法能明显改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单次应用帕米膦酸二钠优势明显;3)益肾化痰法能明显控制骨转移进展,并促进骨转移灶恢复,有效率高于单次应用帕米膦酸二钠;4)二者不良反应均较轻,患者易耐受,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心、肝、肾、血液及其他系统损伤。由此可知,益肾化痰法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总体效果优于帕米膦酸二钠,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