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雯雯 吴国琳 李剑平 余国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1000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复方除痹汤加减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肿胀、疼痛等症状。本实验应用复方除痹汤(由白附、防风、羌活、白芷等组成)加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大鼠佐剂型关节炎,观察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报道如下。
1.1 实验动物 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170~200g,清洁级,由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1.2 材 料 复方除痹汤的原材料(白附、防风、羌活、白芷等)购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药房,并煎制浓缩成每毫升含生药1g的中药煎剂;福氏完全佐剂(上海升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雷公藤多苷片(浙江得恩德制药有限公司);血液流变学分析仪(SA-6000赛科希德公司(北京))。
1.3 方 法 参照文献方法[1],进行佐剂型关节炎大鼠造模。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8只,雷公藤组、复方除痹汤组、复方除痹汤+雷公藤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左侧足底常规消毒后,足跖皮内注射福氏完全佐剂50μL致炎,其中致炎30min前和致炎后8h、22h、32h、46h和56h分别给药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20mL/kg灌胃,雷公藤组给雷公藤多苷片40mg/kg,复方除痹汤组给予汤剂8g/kg,复方除痹汤+雷公藤组给予汤剂8g/kg+雷公藤多苷片40mg/kg。然后停药至第17天观察继发性病变情况,第17天开始继续灌胃给药,1天1次,剂量同上。致炎后第28天全部大鼠股动脉放血致死,取2~3mL全血置于肝素抗凝管中行血液流变学检测。
1.4 观察指标 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卡松黏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及聚集指数。
2.1 一般情况 正常组大鼠被毛紧密贴身、毛色光泽,精神良好、活动敏捷,食量正常,大便呈颗粒状;模型组大鼠在足跖注射佐剂诱发关节炎期间,由于关节肿胀、疼痛而活动减少,被毛较松散,毛色偏暗,精神状态偏差,食量减少,并有不同程度的便溏,体重较正常组增长缓慢。各用药组大鼠的被毛、色泽、精神状态、活动量、食量均优于模型组。实验期间,除复方除痹汤组大鼠因灌胃不慎死亡1只,其余大鼠均存活。在大鼠处死采血过程中模型组、复方除痹汤组各2个标本出现血液凝结现象,无法检测指标。
2.2 各组佐剂型关节炎大鼠血黏度水平 模型组大鼠全血低切、中切、高切及卡松黏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组和复方除痹汤组血黏度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除痹汤+雷公藤组全血低切、中切、高切指标有一定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松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组大鼠全血低切、中切、高切及卡松黏度均低于复方除痹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五组大鼠血黏度比较() mpa·s
表1 五组大鼠血黏度比较() mpa·s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组 别 n/只 全血低切1 低切2 中切 高切 卡松黏度正常组 10 20.04±3.03 8.50±1.11 4.71±0.55 3.44±0.39 2.74±0.32模型组 16 28.94±2.66** 12.13±1.04** 6.62±0.57** 4.81±0.46** 3.66±0.60**雷公藤组 12 28.91±1.88 12.01±1.31 6.73±0.61 4.78±0.50 3.61±0.44复方除痹汤组 9 31.41±3.56 12.08±1.10 6.86±0.56 4.88±0.38 3.81±0.30复方除痹汤+雷公藤组 12 26.62±1.93△ 11.17±0.75△ 6.18±0.38△ 4.48±0.30△ 3.58±0.28
2.3 各组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红细胞计数及聚集性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除痹汤+雷公藤组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用药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组大鼠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复方除痹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五组大鼠红细胞计数及聚集性比较()
表2 五组大鼠红细胞计数及聚集性比较()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组 别 n/只 红细胞计数/×1012/L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指数正常组 10 7.45±0.25 42.29±1.11 5.83±0.61模型组 16 7.93±0.56* 44.01±2.04* 6.04±0.47雷公藤组 12 7.92±0.47 43.83±2.10 5.98±0.38复方除痹汤组 9 7.70±0.59 43.92±1.23 6.43±0.53复方除痹汤+雷公藤组 12 7.53±0.45△ 42.63±1.14△ 5.92±0.50
中医认为,血瘀是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病机之一。风寒湿热之邪留着关节、经络日久,寒邪凝滞,湿邪阻痹,经络气血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深入筋骨,停留关节骨骼,痰瘀胶结,痹阻加重,关节僵硬变形[2]。《医林改错》指出:“痛久必有瘀血”、“瘀血致痹”。血液流变学是研究中医“血瘀”的一个重要指标[3]。全血黏度增高往往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及组织氧饱和度降低。目前不少报道指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明显异常,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增高,血小板黏附率上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偏长,血沉偏快等[4]。因此改善血流变学指标也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之一。
在本研究中,模型组大鼠全血低切、中切、高切、卡松黏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表明佐剂型关节炎大鼠模型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与模型组相比,复方除痹汤+雷公藤组全血低切、中切、高切指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松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组大鼠全血低切、中切、高切、卡松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复方除痹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结果显示,复方除痹汤联合雷公藤对佐剂型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复方除痹汤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发挥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本实验中单独使用雷公藤多苷片及复方除痹汤时对于佐剂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未见明显的影响,考虑与药物剂量或动物样本数偏少有关。
[1]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19-921.
[2]田雨,薛轶燕,苏励.痹证必有瘀[J].陕西中医,2006,27(5):578-579.
[3]王鸿儒.血液流变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51.
[4]齐宝庆,李英.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流变变化的探讨[J].天津医药,2003,31(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