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对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意义分析

2018-09-04 12:46王雪雁蒋为宋秋苓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6期
关键词:压积激活剂酶原

王雪雁 蒋为 宋秋苓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发病率相当高, 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对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 同时也有研究显示, 该项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出现溶栓后脑出血,如果救治不及时, 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 目前临床上如何使用出血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判断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作者收集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后其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有着显著的变化, 可指导临床,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0例, 根据患者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后有无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30例)和非出血组(50例)。出血组中男12例, 女18例;年龄45~65岁, 平均年龄(55.0±3.4)岁;基础疾病:高血压2例,糖尿病6例, 冠心病10例。非出血组中男25例, 女25例;年龄45~66岁, 平均年龄(54.0±4.0)岁;基础疾病:高血压2例, 糖尿病5例, 冠心病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②在发病后4.5 h接受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正常;③经CT或者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为急性脑梗死, 患者病例资料完整, 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发病时间>6 h;②既往有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病史或者颅内出血病史;③入院时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100 mm Hg;④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⑤不愿意参加的患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治疗, 剂量为0.9 mg/kg, 最大剂量可为90 mg, 前1~2 min输入总剂量的10%, 剩余的在60 min内注射完成。密切关注患者治疗时的心电监护, 如果出现再灌注事件, 积极处理。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出血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出血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压积(0.25±0.05)%、血小板分布宽度(10.36±2.20)%均高于治疗前的(0.22±0.04)%和(7.22±2.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 ±s,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

出血组 30 0.23±0.06 0.23±0.07 10.21±2.31 10.23±2.30非出血组 50 0.22±0.04 0.25±0.05a 7.22±2.30 10.36±2.20a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 主要是血管动脉狭窄或堵塞, 导致供血障碍, 脑组织缺血缺氧, 急性脑梗死其发病率较高, 并且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也较高, 合并为“三高”,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在临床上, 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凝集治疗等。溶栓是临床上主要的急救措施[2],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临床第2代选择性纤维酶原激活剂, 可以激活血栓中的纤维蛋白酶原, 使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溶解血管内的血栓, 是多数国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线药物。该项治疗的最主要并发症为脑出血, 严重的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如何早期察觉并且防止患者出现脑出血,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脑血管病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和进展相关[3]。对血小板功能和生物活性的评估对脑梗死疾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化是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早期阶段。激活血小板后可以导致血小板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因此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与溶栓治疗后出血的关系[4-6]。正常的血小板直径为2~4 μm, 血小板压积是检测血小板较为灵敏的指标,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呈正相关。血小板压积与血小板数量变化一致。血小板分布宽度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的重要参数, 可以反映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通过对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的观察, 可以反映出溶栓类药物的用量, 从本试验可以看出, 出血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出血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压积(0.25±0.05)%、血小板分布宽度(10.36±2.20)%均高于治疗前的(0.22±0.04)%和(7.22±2.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脑梗死后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使用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对出血判断无意义, 但是在溶栓患者中, 未出血患者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呈现不同程度升高, 可以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衡量和评估治疗效果。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样本例数过少, 观察指标较为单一, 望广大同仁继续进行类似的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压积激活剂酶原
不同孕期孕妇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秦皮甙对幼鼠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红细胞压积对全自动血沉仪检测结果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变化及意义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新生儿母子AB0血型不合溶血病采用不同比例成分血换血治疗分析
适量献血对健康有益
固体激活剂GJ-1的研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