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焕明 陈辉 陈鹏
三联疗法为根除Hp治疗的一线方案[1-4],近年来,面临着耐药率高,疗效下降问题。为探索提高疗效,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复合凝乳酶辅助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根除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6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为14~78岁;②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或胃溃疡(GU);③溃疡处于A或H期;溃疡直径>3 mm,数目<2个;④Hp感染的诊断:所有患者经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及病理检查证实为Hp阳性;⑤试验前1个月未接受质子泵抑制药、非甾体抗炎药、铋剂和抗生素治疗;⑥自愿受试,并排除以下情况:①有严重心、肺、肝、肾脏疾患;②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③对本试验用药过敏者;④恶性肿瘤患者。
入选患者168例,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A组85例,男59例,女39例,平均年龄(43±17)岁(28~69岁);B组83例,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4±20)岁(26~70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病程和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给药方法 对A组: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500 mg,克拉霉素 500 mg,2 次/d,复合凝乳酶 350 mg,3 次/d。共7 d。B组: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500 mg,克拉霉素500 mg,2 次/d,共 7 d。
1.3疗效观察和疗效判定 服药后观察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门诊患者每1周门诊随访1次。Hp根除疗效根除Hp治疗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再行病理活检及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每分钟衰变量(dpm),dpm/mmol-CO2,以14C-UBT≥171 dpm/mmolCO2为 Hp阳性,来判断 Hp根除效果,以二者均阴性来判定Hp根除。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疗效判定采用半定量方法,即在治疗前将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烧心、嗳气、纳差、恶心及呕吐)分为轻、中、重三级,每级5分,然后评出治疗前及疗程结束1周时症状总分数,求出疗效指数,以判断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治疗后症状总分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100%。疗效指数≤30%为无效,31% ~75%为有效,>75%者为显效。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间差异显著性采用方差分析,使用SPSS 8.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方法。
2.1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见表1。
2.2临床疗效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例)
2.3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例)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胃黏膜组织淋巴瘤(MALT)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癌因子。PPI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根除Hp近年来遇到耐药率高,疗效下降问题。我们用复合凝乳酶辅助三联疗法根除HP,结果显示:根除率91.76%(78/85),较对照组81.93%(6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8.23%,低于对照组18%,P<0.05。临床疗效治疗组95.29%,对照组91.56%,差异无显著性,P=0.581。提示复合凝乳酶辅助三联疗法根除Hp可提高根除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复合凝乳酶系羔绵羊第四胃为主的提取物制成的胶囊剂。每粒体外凝乳酶活力不少于40凝乳单位;蛋白酶活力不少于60单位。凝乳酶与胃蛋白酶结合促进蛋白质分解,加速蛋白质的吸收,产生粘蛋白,覆盖于胃黏膜表面,给损伤部位强力保护,使胃壁细胞增值,促进损伤修复。蛋白水解酶:又称胃动素,是胃的主要消化酶,用于分解蛋白质促进蛋白质吸收,改善与蛋白质溶解有关的胃病缺陷。双歧因子:能使体内有益菌群双歧杆菌数量可增殖10~100倍,是双歧杆菌最有效的增殖因子之一,同时产生的有机酸如醋酸、乳酸、丙酸、丁酸等使肠内pH值降低,抑制外源致病菌和肠内固有腐败细菌如沙门氏菌等的生长繁殖,减少肠内腐败物质的生长和积累,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和腹泻。维生素B12: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预防恶性贫血;与羔羊胃提取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共同作用,保护胃黏膜。具有分解蛋白质,促进胃肠道腺体分泌,改善消化,通血循环,提高消化道对营养成份的吸收能力及对炎症的抵抗力的作用。
有实验研究[5]复合凝乳酶对幽门螺旋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表明复合凝乳酶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复合凝乳酶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而且动物实验表明[6],复合凝乳酶可增强离体肠管收缩,对胃肠消化及吸收有促进作用。故复合凝乳酶辅助根除Hp可能的机制是①抑制Hp生长;②增殖双歧杆菌,双歧杆菌可分泌热稳定活性蛋白,抑制敏感和耐药的Hp生长[7]。③改善黏膜血供,保护黏膜屏障,调节胃肠运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可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但对溃疡出血及腹痛较明显者不宜应用。
[1]沈兰兰.幽门螺杆菌共识-1997年亚太地区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共识会议报告.国外医学.消化病学分册,1998,18(2):75.
[2]Hunt RH,Fallone CA,thomson ABR,et al.The Canadian Helicobacter study group.Canadian Helicobacter pylori consensus conference update:infection in adults .Can J Gastroenterol,1999,13(3):213-217.
[3]Nakajima S,Graham DY,Hattori T,et al.Strategy for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dults.II.Practical policy in 2000.Curr Pharm Des,2000,6(15):1515-1529.
[4]Malfertheiner P,Megraud F,O’Morain C,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2-2000 Consensus Report.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2,16(2):167-180.
[5]尹彩霞,张会文.胃优乐对幽门螺旋杆菌生长繁殖影响的研究.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7,18(5):266-267.
[6]张丽芹,张会文,张克颖.胃优乐对胃肠运动的影响.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6,17(4):164-165.
[7]Collado MC,Gonzalez A,Gonzalez R,et al.Antimicrobial peptides are among the antagonistic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Bifidobacterium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5,25:38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