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欲莎,罗丙红,周长忍
(1.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汽运系,西安 710038;2.暨南大学理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广州 510632)
β-环糊精(β-CD)是由7个吡喃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首尾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其分子呈截顶锥状圆环(见图1),外部是亲水表面,内部是一个疏水空腔,这种结构使得环糊精分子能与多种客体分子通过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等形成包络物[1,2].聚乳酸(P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医药领域应用广泛.β-CD接枝PLA以后,由于协同作用,将表现出较环糊精单体更高的识别与选择结合能力,且β-CD分子上亲水性羟基的存在能改善PLA的亲水性[3],这就为药用材料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本研究首次采用微波合成技术,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引发剂,β-CD为共引发剂,消旋丙交酯(D,L-LA)单体开环聚合修饰β-CD,形成β-CD-PLA共聚物.与传统的封管合成法相比,该方法和技术具有反应快速、均匀、选择性好,无滞后效应、清洁高效、工艺简单等优点[4,5].
试剂:β-CD,生化试剂级,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次水重结晶两次,45℃真空干燥两天;D,L-LA,北京元生融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前重结晶两次,放置真空干燥箱干燥24h;Sn(Oct)2,分子筛干燥过的正己烷做溶剂;二氯甲烷、正己烷,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
仪器:美国CEM公司Discover高密度单模微波有机合成仪.
图1 β-CD的分子结构
1.2.1 β-CD-PLA的合成
将一定量的D,L-LA、β-CD及Sn(Oct)2依次加入微波反应管中,用加热套加热使其中的D,L-LA完全熔融,并与β-CD,Sn(Oct)2混合均匀.将反应管放入微波有机合成仪中,分两步合成,反应条件如下:第一步,功率250W,温度210℃,反应2min;第二步,功率50W,温度130℃,反应12min.
1.2.2 β-CD-PLA的纯化
合成产物用二氯甲烷溶解后抽滤,再用大量的二氯甲烷洗涤多次(可用索氏提取器),抽滤,放入真空烘箱内37℃干燥48h得到纯化的β-CD-PLA灰色粉末.
(1)红外光谱:溴化钾压片,采用德国Bruker公司EQUINOX 55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
(2)X-射线衍射:采用北京大学仪器厂MSAL-XD2型全自动X射线粉末衍射仪,Rad.Cu Ka,λ=1.54056Å,Filter Ni.
(3)核磁分析:采用德国Bruker公司DRX-4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溶剂:D2O.
图 2 β-CD(a)和β-CD-PLA(b)的红外光谱
图3 β-CD(a)和β-CD-PLA(b)的X-射线衍射
β-CD和β-CD-PLA的红外光谱见图2,从图中可看出,位于 940 cm-1、580 cm-1、1630 cm-1的吸收峰为β-CD骨架的特征吸收,相比于光谱线a在光谱b中1746 cm-1处出现一新的吸收峰,此为PLA的C=O振动吸收峰,此外光谱b的-OH峰等较β-CD发生一定的位移,在1500~1000cm-1处还出现了PLA的其他吸收峰,说明β-CD和PLA发生了反应.
β-CD和β-CD-PLA的X-射线衍射谱图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β-CD-PLA的分子形态明显不同于β-CD,β-CD呈结晶型,其衍射吸收峰主要出现在10~45°的范围内,而β-CD-PLA仅在12°和18°处范围内出现衍射吸收峰.这是因为PLA接枝到β-CD上,扰乱了β-CD原来的结构,结晶性降低,从而吸收峰发生变化.
图4为PLA在CDCl3溶剂中的核磁共振图谱,图5为β-CD-PLA的分子结构图.由于PLA不溶于D2O,而在图6,β-CD-PLA的核磁共振图谱中(溶剂为D2O),PLA和β-CD两种结构单元的氢原子化学位移都得到明确归属,δ=1.47(3H,d,CH)和δ=5.16(1H,q,CH)为PLA结构单元中次甲基和甲基氢的化学位移,而β-CD结构上氢原子的化学位移为δ=4.96(1H,d,CH)、δ=3.55,3.52(1H,d,CH)、δ=3.86(1H,t,CH)、δ=3.47(1H,t,CH)和δ=3.80~3.72,δ=4.37 和δ=4.68则分别是-OH和溶剂中氢原子的化学位移,故推 知合成产物是β-CD-PLA.
图4 PLA的1H NMR[6]
图5 β-CD-PLA的分子结构
图6 β-CD-PLA的1H NMR
本研究采用微波法成功合成出具有药用选择功能的β-环糊精-聚乳酸共聚物(β-CD-PLA),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的分析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与β-CD-PLA结构一致,合成产物即为β-CD-PLA.该方法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筛选反应条件的效率,得到了合成产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作为一种新的聚合方法和技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1]童林荟.环糊精化学-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12.
[2]Martin EM,Del Valle.Cyclodextrins and their uses:a review[J].Process Biochemistry,2004,39:1033-1046.
[3]邵琼芳,董明,胡利华.环糊精接枝聚乳酸的初步研究[J].江西科学,2002,20(4):213-217.
[4]LIU Li-jian,ZHANG Chao.Microwave-assisted polymeri-zation ofD,L-lactide with stannous octanoate as catalyst[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1,12(8):663-664.
[5]张科,王鹏.聚乳酸的微波辐射合成方法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20(3):46-48.
[6]杨秀英,张德庆.微波法合成低分子量聚L-乳酸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21(4):12-19.